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秦國和西戎,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秦國和西戎交戰先後持續數百年了,直到消滅最後一支勢力,才爲秦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交戰中秦國都反了什麼戰略上的失誤?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爲什麼會打那麼長的時間?

一、秦國早期的戰略失誤

這段時期大致從秦國立國開始,到秦穆公“遂霸西戎”爲止。從秦仲時期到秦穆公時代,秦國一共經歷了大約十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七次征戰西戎勝利五次,六次征戰中原勝利兩次。秦國從秦仲時代就開始了對西戎的戰爭,秦仲和秦襄公都因此而死。

文公繼位以後,秦國將戰鬥方向轉向東部,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擴張。文公之後的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則專注於鞏固國內,增強秦國的實力,尤其是秦德公時期遷都雍地,是秦國與西戎的距離進一步拉開。

自從秦穆公繼位,秦國開始出現一系列戰略上的失誤。當時,晉國作爲中原諸侯國勢頭正盛,相繼兼併多個部族,是秦國向東發展的道路受到阻礙。於是秦穆公繼位以後便停止原本向西擴張的策略,將作戰目標轉向晉國。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此期秦國與中原諸國之間交戰六次,以結果來看是秦國取勝,單從長遠的戰略環境來看,對秦國無疑是不利的。當時的晉國無論是領土面積還是軍事力量都在秦國之上,這種向東擴張的策略使兩國關係惡化,爲日後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

取得河西之地以後,秦國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對中原各諸侯國的干涉,沒有集中對付西戎。秦攻鄭滅滑,又與晉國開戰,導致最終又失去河西之地,損失巨大。原本就需要應付強大的西戎,同時還要處理與晉國之間的紛爭,秦國的發展受到嚴重拖累,發展路線也有所偏離。

與晉國的戰爭結束以後,秦國立刻投入導致征服西戎的戰爭中。從由余入秦這段史料中可以推知,當時的秦國在生產力和國力上都遠超西戎,但秦穆公的戰略失誤使秦國在中原紛爭中損耗甚巨。公元前623年,秦國雖然取得了“遂霸西戎”的戰績,但並非最後勝利。

二、秦國中期的戰略失誤

從秦康公到秦出公這段時間,秦國的國力一直處於下滑階段。秦穆公以後,秦國仍然持續東進策略,不斷介入中原諸侯的紛爭當中,直到秦厲共公時期才進行了戰略的調整,展開對西部戎族的兼併。從秦康公開始,秦國對西戎的戰略失誤就不斷出現。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第2張

首先,數任秦君都沒能利用秦穆公留下“遂霸西戎”的有利局面解決西戎問題,而是頻繁與晉國開展,介入中原的諸侯紛爭當中。從秦康公到秦哀公,秦國參與和發動的對外戰爭共九次,敗多勝少,極大消耗了秦國的精力。其次,秦國忽視了戎人的進步。秦國正與中原諸國交戰,不斷消耗國力的時候,西戎卻在不斷髮展進步。

最後,秦厲共公繼位以後,雖然多次對西戎採取措施,但因時間跨度太大,已經失去有利的時機。總體來看,秦康公繼位以後,秦國面臨着嚴重的軍事威脅,與晉國持續交戰,而西方的戎人不斷髮展進步,造成策略上的重大失誤。

三、秦國晚期的戰略失誤

從秦憲公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進入決戰階段,與中原諸國和西戎之間的征戰更加頻繁。從秦獻公繼位到秦昭襄王消滅義渠,百餘年內秦國發動和參與的戰爭多達三十五次,與前兩個階段相比在數量和範圍上都呈現出增大趨勢。秦獻公時期,秦國開始對內部進行改革,但秦孝公繼位之後秦國又出現戰略失誤。

首先,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不斷增強,但注意力集中在與中原諸國的周旋之中,未將西戎消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主持了一系列變法運動,秦國的實力迅速增強。秦孝公剛即位不久就消滅了戎獂王,但未將僅存的義渠戎消滅。如果說秦獻公參與和發動與東部諸侯之間的戰爭是出於對東部安全問題的關心,那麼秦孝公在位時,秦國的境遇已然改善,國家仍未解決戎的問題,不得不說是戰略失誤。

其次,在義渠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以後,半途而廢。當時秦國的局面十分有利,但秦竟然停止進攻義渠轉向對東部韓、趙、魏發動戰爭,給日後秦國稱霸中原的戰爭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等到秦昭襄王繼位以後,不得不利用宣太后與秦昭襄王私通的手段阻止義渠介入秦國與中原諸國的爭霸戰爭。

四、造成秦國出現戰略失誤的客觀因素

第一,造成秦國早期出現戰略失誤的客觀因素。秦人國家意識的轉變。在與戎的戰爭中,秦仲死,其長子繼續征伐,後秦襄公也在與戎的戰爭中喪命。秦國立國之初一直按照周宣王的命令,不斷對西戎發動進攻,作爲周王朝西部的安全屏障。周平王東遷之時,秦襄公護送有功,因此周平王將岐豐之地賜給秦襄公,至此立國封侯,本質上仍是利用秦人作爲保護周朝的屏障。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第3張

周平王這次封賞對秦人意義重大,秦國從此成爲真正的諸侯國。因此,平王東遷以後,秦國改變了對西戎的作戰方式,有選擇、有目的性地爲秦國利益而戰,並在征戰過程中不斷擴大領土範圍。

秦文公繼位以後,秦國作戰方向再次改變,目標從較爲強大的西戎轉向較弱的東部戎人。由於國家意識的準變,秦國兼併大量東部戎族以後,爲了進一步增強實力,將防禦和進攻中心轉向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東部中原諸侯國。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第4張

戎部族散佈各處,交通不發達,給秦國的征伐造成阻礙。據相關史料記載,渭水上游和洛水上游地區有大量戎人部族,秦人立國之前就處於戎的包圍圈中。秦穆公“遂霸西戎”以後,仍有大量戎部族散佈在秦國周圍。秦穆公擊敗戎王以後,其領地也被秦國佔領,這些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發達的地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改善。

第二,造成秦國中期出現戰略失誤的客觀因素。內部權力鬥爭導致國力衰弱,從而阻礙了秦國對戎族展開大規模軍事進攻。商鞅變法以前,秦國主要由君主和貴族共同管理,庶長作爲貴族階級的代表具有極大權力,加上秦國不分嫡庶的繼承製度,庶長甚至可以左右君主的廢立。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第5張

庶長是秦國中期最大統治集團,操控着國家的軍政事務,君主成了名不符實的擺設。秦國的政治左右在數名庶長手中,庶長爲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內部爭鬥,甚至自相殘殺。這種內部的損耗極大削弱了秦國國力,使秦國在對外戰爭中敗多勝少。內部鬥爭不斷,外部又或主動或被動參與到諸侯國的爭鬥中,與戎的兼併戰爭自然受到阻礙。

落後的習俗和生產模式阻礙了秦國的發展。早期秦國的崛起與戎關係緊密,兼併戰爭中佔領土地的同時也控制了大量戎部族人口,出現秦戎雜處的境況,於是秦國人也染上戎的風俗習慣。由於遠離中原,秦國的文化習俗和生產模式比中原文明緩慢得多。雖然佔領了大量戎人的土地,但秦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遊牧的生產方式,從而限制了秦國實力的發展。

第三,造成秦國晚期出現戰略失誤的客觀因素。中原諸侯爭霸的加劇牽制了秦國的力量。通過優越的地理優勢和商鞅變法,秦國晚期國力已大大超越衆諸侯國,這種進步也導致秦國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頻率更高,極大牽制了秦國的力量。從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18年,義渠戎數次擊敗秦軍,秦國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秦國在與義渠的作戰中屢屢失敗,不僅是因爲義渠實力的強大,更大程度上是秦國北部力量空虛,都被牽制在與中原諸國的作戰中。爲了限制秦國的發展,中原諸侯國也不斷利用西戎的力量。戎人諸部與秦國征戰數百年,實力已大不如前,其實在根本上無法威脅到秦國的安全。秦國利用宣太后與易趣網私通的政策麻痹義渠雖然有失顏面,但與徵調軍隊相比代價最小,也符合當時的戰略目標。

秦國和西戎交戰中犯了什麼錯誤 該戰爭爲何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第6張

結語

數百年內,秦國總體上呈現出對戎不斷兼併和消滅的趨勢,早、中、晚期出現的戰略失誤延緩了秦國兼併戎人的進程,同時也拖延了秦國崛起的時間。雖然在各個時期秦國都有足夠的時間能可更正錯誤,但都沒有把握好時機。不過,秦在與戎的兼併戰爭中出現也有其客觀因素,如國家意識的轉變、戎所處位置、秦國的習俗、秦國內部鬥爭及中原各諸侯國的牽制等。

參考文獻:《史記》《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