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中國古人曾經用砒霜製作春藥:吃死過多位帝王名士

中國古人曾經用砒霜製作春藥:吃死過多位帝王名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砒霜,是一種爲人所熟知的烈性毒物,口服少量便會死亡。漢質帝劉纘便是被樑冀用下了砒霜的餅毒殺的;在《水滸傳》中,潘金蓮謀殺親夫武大郎,所用的也是砒霜。然而,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亭棟教授卻因爲在用砒霜治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貢獻而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之前,南京也有醫院用砒霜治療過晚期肝癌病人,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實,砒霜,早在我國古代,已有人用它來治病,或美容。

砒霜,又名砒石,砒黃,信砒,信石,人言。因產於信州,故又稱信石。貔,古傳是一種野獸,兇猛無比。因砒霜有毒,性猛如貔,而得名砒霜、砒石、砒黃等帶砒之名。砒霜分紅、白兩種,故有白信、紅信之分。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述的太乙神精丹,是用雄黃、雌黃、曾青(硫酸銅)、慈石,經升化而得“光明皎潔如雪”的砒霜,即氧化砷。爲保證煉製太乙神精丹的質量,他不遠千里親自到四川進行調查,並採購原料雄黃和曾青。該藥有劇毒,所以他規定製成如“黍粒”的微型棗泥丸,並強調逐漸增量的安全服藥法:“服一丸,如不愈更服一丸半,仍不愈者,後日增半丸,漸服無有不愈。”孫思邈煉製和服用太乙神精丹並非傳統的長生不老目的,而是用以治療瘧疾,用砒霜治療瘧疾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且是其首創。

成書於北宋開寶年間的《開寶本草》和《本草衍義》,也記載了用砒霜治病的方子。《開寶本草》中寫道:“服砒霜療諸瘧、風疾在胸膈……”北宋官修方書《太平聖惠方》中,還記載了兩個直接用砒霜命名的方劑。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朝黃元御的《玉楸藥解》也都說砒霜能治許多病。砒霜在古代,也被人用來美容或制春藥。如含砒霜的五石散有壯陽、強體力、治陽痿等功效,也能使人皮膚白裏透紅。但對其用量與用法卻要求極嚴格。

中國古人曾經用砒霜製作春藥:吃死過多位帝王名士

服五石散是魏晉上流社會的流行風尚,尤其到西晉以後,服散之風極盛。晉哀帝司馬丕、王羲之、張孝秀、房伯玉、皇甫謐等當時名流,都嗜服五石散。服用後伴隨藥力發作,人體會產生巨大的內熱,於是,穿厚衣服的人漸漸少了,穿寬大衣服甚至裸體的人多了起來。

五石散究竟是一種什麼神祕藥物,竟使魏晉至唐中葉的名士們趨之若鶩,從魏晉至唐,歷經整整600餘年而未有間斷?五石散,也稱“寒食散”。稱其“五石散”是就其五味主藥:白石英、紫石英、石鐘乳、赤石脂、石硫黃而言。稱其“寒食散”是就其服用方式而言。據皇甫謐的《寒食散論》,服用五石散需要一整套程序:服藥後,首先需要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即所謂散發。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後果不堪設想。而散發的重要一點是,必須在服藥後多吃冷飯,故稱“寒食散”。除了吃冷食之外,還要注意多外出步行運動,稱爲“散動”或“行散”。還要注意多喝熱酒、好酒,每天飲數次,使身體醺醺有酒勢,即處於微醉狀態。如果飲冷酒或劣質酒就可能會送命,西晉的裴秀就是因服藥後飲用冷酒而喪命。另外,服藥後還要用冷水浴(即便在嚴冬)來將藥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

當然,五石散畢竟是慢性毒藥,服此藥而死者,有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學者皇甫謐則因服散而成殘疾。總之,砒霜能解毒治病這種現象叫拮抗作用,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藥之太過就變成了毒,控制毒力反過來又變成藥,千百年來莫不如此。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