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現場,大家都關注着一個事兒,那就是墓主人身份,而最終的確認,將依據主棺內的遺存。所以,開棺是昨天的“重頭戲”。但在現場,專家通過頂板縫隙發現主棺內的情況後,當即改變策略,放棄現場清理,執行第二套方案——整體打包至1公里外的低氧實驗室。

揭開頂板有驚喜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昨日,我們在現場看到,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清理,主槨室西室和東南側的文物、淤泥等均已清理提取完畢,約60平方米的範圍內,僅剩下槨底板和東寢的主棺。

棺柩長3.7米,寬1.7米,平面呈長方形,南北方向放置。由於經歷過地震,主棺北面高約1米,南面只有0.3米。經檢測,棺木爲樟木材質,樟木極耐腐蝕。

原定計劃

考古人員將首先對主棺上的帷帳頂板進行提取,從而判斷主棺的保存情況,爲下一步清理提供條件。如果棺體損壞嚴重,打包難以實現,就要先清理部分棺內文物,縮小裝箱體積,減輕重量後,再運往低氧實驗室。

開棺後發現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第2張

考古人員合力將頂板南側撬開一條縫隙後,發現裏面藏有不少文物。考古人員透過縫隙看到,有一塊大型的玉璧,還有不少金燦燦的馬蹄金、麟趾金等。

“初步看來,主棺內的遺存非常豐富,並且保存較好。這是我們盼望出現的情況。”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說。

改變計劃

爲了防止文物出土後遭到破壞,專家決定,放棄現場清理。

決定通過整體套箱打包運往1公里外的低氧實驗室進行清理。

漲姿勢

地下文物在考古發掘前與封閉的埋藏環境形成了相對平衡體系,減緩甚至阻止了文物腐蝕和劣化,使得文物在歷經千百年後出土仍保留原有狀態。但是,在文物出土後

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含氧量豐富的空氣致使文物迅速地被氧化。環境溼度變化致使文物表面水分不均衡蒸發而出現快速乾裂、變形。各類微生物迅速滋生對文物造

成危害。此外,光線也會加速文物的氧化和分解。

棺柩重10噸以上

整體套取還需要多久?專家表示,如果工作進度快,也得3天以後才能整體打包。專家認爲,如果整體套運,棺柩重量將達10噸以上,以現在的技術力量完全能夠克服。

發掘現場又出現了什麼“寶貝”?

大劉記印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第3張

一枚反映墓主身份的玉印也被清理髮掘出來。據專家介紹,這枚玉印出土於主棺前的隨葬品中,是一枚方形的龜鈕玉印,印文顯示“大劉記印”字樣。

該枚玉印長寬1.3釐米左右,約大拇指甲大小。專家初步判斷爲和田玉,質量比較高。此外,專家認爲,龜鈕印章等級相對高,一般貴族和王侯級別才能使用,普通人只能用橋鈕。不過,這枚玉印應該不是墓主人私印,因爲私印可以直接看到墓主的名字,而從這個玉印的印文來看,顯然是一個家族或家族某一支對外所用的印。

專家表示,在主棺內,極有可能出土列侯的金印和多枚私印,屆時才能最終判斷墓主的身份。

金絲玉具劍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第4張

在昨日的清理中,主棺頂板上留有的金絲玉具劍也清晰可見。據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介紹,目前大墓共出土了三把玉具劍,此前的兩把都是墓主生前佩戴所用,而這把金絲玉具劍應該是隨葬的禮器,因爲古代招魂幡上也有兵器,下葬後兵器也隨着招魂幡一起放在棺蓋上,這是一種禮制。因此從工藝上來看,也顯得特別精美。

此外,在主棺附近,考古人員此前還發現了一枚“龍首”形狀的青銅器。龍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徵,這枚“龍首”的出土,能判斷墓主身份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表示,這枚龍首形的青銅器,只是主棺帷帳的一個掛鉤,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不用過多解讀。

金器

西漢大墓  專家撬開主棺縫隙一看馬上蓋了起來! 第5張

此前,南昌西漢大墓主槨室已出土了大量馬蹄金、麟趾金和金餅,其中兩盒金餅共187枚,馬蹄金和麟趾金共25枚。加上後來在主槨室盜洞旁發現的2枚金餅,目前西漢大墓發掘出的金器共有214枚,這一數量,也創下了我國漢墓考古金器出土之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