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日,許久沒消息的海昏侯墓傳出新內容:主棺正在一座起重機上吊運,準備整裝到考古實驗室繼續發掘,過程不開放,即使有所發現也不會立即公佈。結果需要等待專家組統一對外發布消息。

也就是說,在一飽眼福看到海量的西漢金器之後,較長時間內不會有關於海昏侯墓的新動向,一切暫時停止。

報道通常是這幾張圖: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2張


圖中,那個被白色木板層層包裹的龐然大物,就是傳說中海昏侯的棺槨,裏面留存的正是漢代的廢帝劉賀,他正躺在沉睡千年的梓宮當中,靜候開啓。

一 你以爲是結束 其實只是開始;有關棺槨 我們還沒開始聊

先來科普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3張


所謂棺槨,是一個通稱,指的是兩樣東西:一件是最裏面的內棺,另一件是外面的外槨,簡單理解,就是大棺材套着一個小棺材,屬於兩層的喪葬用具。

盲目來源於現實,我們今天對這個詞彙很陌生是因爲記憶中的葬具都只有一層,俗稱棺材。而棺槨其實並不是歷史上平民使用的葬具,嚴格來說它是貴族的專享。

典籍《易·繫辭下》記載: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的人(指的是更早,比如炎黃時期)葬禮非常隆重,身穿厚厚的絲質衣物,還要葬在野外的開闊地;不能起封土堆也不立標示,服喪的人盡孝時間需要特別長,往少了說三年,否則你是不孝子一枚,完畢。

二 貴族死後都怎麼下葬?如何去區分身份尊卑?這裏頭有門道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4張


(馬王堆漢墓的棺槨)

董仲舒寫《春秋繁露·服制》記載:

“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一句話,這是老炮兒眼中的“規矩”,不能亂了分寸,容不得胡來。

古代社會不像今天,有錢人可以隨意揮霍,都需要遵循禮法,亂了章程是很大的忌諱,一般人也不太敢,從天子、諸侯、卿大夫、貴族、庶民這幾個層級來劃分,有不同的規矩:

(1)《禮記·檀弓上》日:“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榿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鄭玄注日:“尚深邃也。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2)《苟子·禮論篇》日:“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3)《莊子·雜篇·天下》日:“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說來說去,棺木使用材料,需用幾層內外棺,從上而下,依次遞減。

天子棺槨四重,貼身的那層叫“椑”(bēi),其外面蒙着兕及水牛皮;第二層叫“地”,以椴木製成;第三層叫“屬”;第四層才稱爲“大棺”。

帝后的外槨要用到兩層,由於多用梓(zi)木製成,所以文學上通常把棺槨稱爲“梓宮”。公侯、卿大夫依次遞減,可以用三層棺槨;大夫家裏所豢養的士,就只允許用一層大棺。

尺寸上也有差別,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大棺厚六寸,庶民老百姓只准厚四寸,不配槨,後世一直沿用至今。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5張


(李少紅版本的紅樓夢)

《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寫過:

“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裏有一副板,叫作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 現在還封在店內,也沒有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擡來使罷."賈珍聽說,喜之不盡,即命人擡來.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聲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讚.賈珍笑問:"價值幾何?"薛蟠笑道:"拿一千兩銀子來,只怕也沒處買去.什麼價不價,賞他們幾兩工錢就是了."賈珍聽說,忙謝不盡”中寫到“厚八寸”可見這是天子等級的棺槨!這也證明忠親王起碼是個準天子,也就是將來即位的皇太子。這裏說他壞了事,也就是說被廢了。在一個也看出秦可卿不是一般的人,能用天子級別的棺槨!起碼可以說明她和廢太子有什麼關係才能用這個棺槨!

所以,很多考古專家往往看到棺槨木頭的厚薄就能斷定墓主人身份級別,是靠這個信息的積累,不是特異功能。

三 國內都有哪些出名的棺槨?

說起來,棺槨的材質比較豐富,有木材,也有石頭的。

木頭常見的是杉木和楠木,爲什麼呢?

杉(sha)木多產於秦嶺淮河以南,是我國特有的樹種;生長緩慢,成才的料在春秋時期普遍比較大。杉木最高可達30米,身徑能到1米,木質堅硬粗直,應力不大,是絕佳的棺槨材料,所以目前像湖南 湖北 安徽等地出土的大量春秋戰國墓葬,數量不少;

比如湖南馬王堆一號墓的主棺,就非常漂亮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6張


湖北曾侯乙墓的主棺也不差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7張


曾侯乙墓的外槨(外棺)還是我國已知的,目前最大的出土漆器。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8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圖找不到了 見諒)

四 什麼叫漆器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9張


漆器,指把漆附着在各種器物表面製作的日用品和工藝品。由於生漆具有耐潮溼、耐高溫、耐腐蝕的特點,且可以配置出不同的色彩,所以很得古人的喜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使用。

從商周到明清,長達數千年的美學歷史上,漆器先是以實用器爲主,慢慢就演變成了工藝品。

我們目前見到的數量最多、製作最精美的一批漆器,產自明清,而且以擺件爲主,比如筆筒、屏風之類。

在工藝上,漆器的種類特別多,漢代有几案、漆木箱 樂器;唐朝有“夾貯”漆器,脫胎漆器;近代就是平遙的螺鈿漆器、揚州的鑲嵌漆器、天水雕漆等等,都是明清之際得到大發展的工藝品種。

而在東漢之前,漆器更多是以杯盤的面貌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豆”,就是種裝鹹菜的器皿。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10張


而大型漆器呢,一直被人們忽略了,其實幾乎無一例外都來自保存完好的棺槨。

看起來簡單的棺槨 實際上傳遞了非常豐富的信息。

五 爲什麼木質的漆器棺槨 “南方多北方少”呢?

漆器,在秦嶺淮河以南極其常見,尤其是楚文化地區,直到漢代仍然大量出現。這主要是因爲漆樹都多見南方,天氣又潮溼,導致金屬器難以留存和鋪開使用,所以漆器在長江流域一家獨大,多見於漢代之前也是喪葬習俗導致,魏晉以後風氣一該,漆器就少見的多了。

今天能保留下如此精美的花紋,歸功於這些墓葬都是“水坑”。

古代墓葬,經過2000多年的深埋,地下水位是經歷過數百次沉降和上升的,所以長江以南的諸多大型墓葬幾乎在發掘的時候都蓄滿了一池水。

這種現象能有效的杜絕盜墓賊,因爲古代根本沒有抽水設備,盜洞打好了下去一看都是水,最後只能作罷,寶物就留下了。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11張


(湖北曾侯乙墓考古現場)

對於文物來說呢?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果是金屬器,比如青銅,全泡就不怕,半乾半溼則氧化的太快,就什麼也剩不下了。

如果是漆器,就是一件好事情。考古界有句話,叫“幹千年 溼千年 不幹不溼只半年”,描述的就是漆器的保存環境,水坑能有效隔絕空氣,所以我們今天跨越2000多年,還是依然能看到完美的花紋和色彩,這是漆器的特點造成的。

棺槨,往往是一個墓葬裏面最大的漆器。而且還隱含諸多歷史信息,比如天文、星象的圖錄,比如神仙崇拜的神像,再比如繁複華麗的繪畫花紋。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12張


(腐朽的金絲楠棺木)

總體來說,南方氣候適宜,而且材料充足,所以漆器得到了很大發展,而適宜的墓葬溼度環境,又爲我們保留了不少精品,屢見出土就再正常不過。

北方由於材料不足,在總量上本來就不多;且氣候條件變化太快,冬天寒冷乾燥,夏天多雨溼潤,墓葬的保存環境就不是那麼好。一冷一熱,木材的胎體容易脹縮,因此殘片較多,完整保存的少。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13張


(杉木的紋理結構)

大型漆器修復的難度很高,長埋地下,飽水含水率嚴重的能達到2000%,木材密度下降 尺寸變形,強度嚴重下降,過去一個曾侯乙墓外棺的脫水工作,竟然足足耗去7年的光陰,簡直不可想象。

衆多精美的石棺槨:

海昏侯墓已經開棺 你一定不知道什麼叫棺槨! 第14張


但是北方人發現了石刻、磚雕、陶俑等樣式豐富的藝術載體,讓我們不僅僅通過棺槨也能瞭解彼時的信息,是古人的聰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