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王朝的衰落:若不“徵遼晌”明王朝也許能延長許多

王朝的衰落:若不“徵遼晌”明王朝也許能延長許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忠魂是否應該守遼東?

研究《明史》有一個問題永遠繞不開,那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責任人也非常的多,但總結起來無法兩條,一是天災,二是人禍。天災不可避免,人禍可以討論。

衆所周知,明朝滅亡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遼東地區滿洲八旗的興起,大明王朝不得不因此加收“徵遼晌”,一個問題一起以來縈繞在的大腦中,在當時的情況,在不損及大明帝國根本的基礎上遼東地區是否還有恢復的可能?

答案是不可能恢復了.

爲什麼?

王朝的衰落:若不“徵遼晌”明王朝也許能延長許多


(圖)薩爾滸戰役示意

事實上從薩爾滸一戰當中,努爾哈亦的滿洲八旗就已經表現出自己驚人的戰力。大明王朝十二萬大軍的杜鬆所部近六萬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四路大軍,僅李如柏所部全身而退。

後世幾乎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加到主將楊鎬身上,罵他統兵無能,喪師辱國;但翻開史料的細節你就會發現,其實楊鎬的指揮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失誤,之所以明確告訴努爾哈亦出兵日期(此爲真)和人數(號稱四十七萬),一則爲作爲天朝上邦不宣而戰有失體面,二來就是希望在氣勢上震懾住敵人,影響努爾哈亦的心理和八旗的部署;況且告知他行軍日期卻沒有告知他行軍路線和兵力部署,等於什麼都沒說。而十二萬大軍分四路出擊也是事出有因,本來十二萬大軍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銳,互相不服,在一起難免生出嫌隙,不如分開,這也叫分進合擊。只要努爾哈亦分不清哪是主力,哪裏是偏師,只要有一路大軍纏住八旗主力,其他幾路人馬迅速增援,明軍還是有勝利的可能的。

只能說以精銳騎兵爲主的八旗戰力太強了,尤其是在殲滅杜鬆所部的薩爾滸之戰,戰術發起之突然性,攻擊行動之猛烈度,都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努爾哈亦指揮的八旗軍在歷時五天作戰當中表現出的戰場素質堪稱完美,命運之神更是完全是向着他們的。

那麼對於此次作戰的經驗和教訓明朝是如何總結的呢,答案是沒有進行總結?在萬曆皇帝看來,戰敗的責任必須有人負責。所以,所以砍了一批武將了事。

站在大明王朝整個王朝的角度上,從萬曆徵遼之戰開始到崇禎的死難殉國的時間跨度上,在遼東的戰事中有兩個人是避不開的,一個是孫承宗,另一個就是他的愛將袁崇煥。

孫承宗彪炳於史冊,袁崇煥受寵於民間。

首先說孫承宗,《明史》對他的評價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說如果放手讓孫承宗去做,遼東局事不至於不可收拾,大明王朝也至於滅亡的地步,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

但在我看來這個評價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孫承宗不是神,不是一個政治家,準確的評價他是一個優秀的三軍統帥,方面大員,可以統軍理民但不會用兵(這很正常,沒有人什麼都會) 。而袁崇煥更只是一代“將首”,政治觀念相當不成熟。《明史》對於孫承宗的評價只不過是亡國腐儒的自我安慰,而袁崇煥則是滿清爲了詆譭崇禎的無能而玩的小伎倆。

他們都不明白遼東戰局的扭轉是需要一些必備的先決條件的。

第一,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力和最高領導人的全力支持。

明朝末年,大明朝的國力已經嚴重衰弱了,張居正的改革的雖然取得相當的成效,使明朝的國力有了恢復,但後期都被萬曆皇帝一掃而光,國家再次走向混亂。特別是土地兼併和貧富差距再一次加劇。國庫空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二,必須要有一支中央控制的包含步,騎,炮,輜重等多兵種合成且嚴格訓練而成的主力軍團。

這也是建立在強大國力基礎之上,大明王朝在“土木堡之變”以後中央主力軍團就不復存在了,後來也因爲國力無力重建。所以萬曆徵遼不得不動用部分邊軍和浙軍,所以實際上楊鎬的大軍本就是混雜軍團。形成不了合力。

第三,必須要有名將統兵,特別是需要擁有豐富騎兵作戰指揮經驗的名將。

要知道,八旗軍以騎兵爲主,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還是還是騎兵,袁崇煥的“主守後戰”,主守沒什麼問題,關鍵後戰如何“戰”,沒有精銳騎兵尋求主力決戰,指望八旗軍武力攻城,耗盡所有兵力,這明顯是懷疑別人智商的思維。這也是孫承宗和袁崇煥全力組建關寧軍的初衷,可關寧軍的戰力雖然強大,人數畢竟有限。擴充騎兵部隊更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完成的。(祖大壽,吳三桂有當騎兵領導的潛質)。

王朝的衰落:若不“徵遼晌”明王朝也許能延長許多 第2張


(圖)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

顯然明末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的在遼東方面積極進取的行爲,使得中央不得不加大對於遼東地區的投入,“徵遼晌”一年比一年增多,我查過,每年的“徵遼晌”都達到了七百萬兩以上,要知道,整個大明王朝每年的財政收入才四百餘萬兩。而且“徵遼晌”徵發還會引發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本身已經貧苦的百姓更加的貧窮,淪爲流民,使得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更容易聚民成軍,朝廷不得不再發“剿晌”,甚至連孫傳庭這樣的老將都不得不武力征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直到託着大明王朝走向滅亡。

因此我們不妨換個思維想問題,如果崇禎帝能夠仔細研究遼東問題,認清遼東局勢不過是”疥癬”之疾,只要一支精兵,幾十門紅衣大炮,關起山海關的門就行了,八旗軍縱然戰力驚人也無以施展。而沒有了“徵遼晌”就可以大大的減輕百姓的負擔,李自成,張獻忠想造反,招兵都是一個大問題。也許大明王朝的國祚能延長許多。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