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永樂帝的“刮骨刀”:嚴刑峻法整治功臣貪腐

永樂帝的“刮骨刀”:嚴刑峻法整治功臣貪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城,建文帝不知去向。此役史稱“靖難之役”,大明王朝從此進入輝煌的永樂大帝時代。

朱棣雖然是個猛人,可有些問題光靠猛勁兒是解決不了的。合法性還好說,找幾個筆桿子玩玩繞指柔,改一改相關文件就行了,反正老朱家自個兒的事情,也不怕別人怎麼“婆婆嘴”;吏治纔是眼前的大問題——那些靖難功臣都是跟他一起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這些人犯點事兒,怎麼辦?

事實上,朱棣的擔憂很快就兌現了。

“時勳貴武臣多令子弟家人行商中鹽,爲官民害。”功臣們自己不出面,卻讓家屬行商聚斂。官商呀,有背景,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不,零前面還得加兩個“1”。朝野吐槽之聲不絕於耳。

某日,侍講老夫子跟朱棣拽文,就兩句話,剝繭抽絲絮叨了老半天。第一句,“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意思是孔聖說了,陛下若想做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最好在德治上多費點心思,好好管管您的官員;第二句,“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侍講進一步解釋道:荀子可是精研帝王之術的專家呀,陛下得重視。吏治事關風氣之源、基業之本,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民心歸附,四海歸附,江山社稷也才能成爲盛世,延續萬萬年。

永樂帝的“刮骨刀”:嚴刑峻法整治功臣貪腐

朱棣的腦海裏迅速翻騰起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不行,絕對不行。如果因反腐倡廉背上這個罵名,讓後人戳脊梁骨,那我當這個皇帝還有啥勁兒!得想個轍了。不就是刮骨療毒嘛?難道還要我親自出面?誰說華佗用的一定是自己的刀?另外精選一把“刮骨刀”,只要刀身無毒,夠銳利,未必不好使。

說幹就幹,他把吏部尚書叫來分配任務:刑部缺一個侍郎,卿有合適人選嗎?喔,沒有啊,那好,卿幫朕找找,海選也成。條件是四個必須:必須是太祖皇帝后期提拔起來的(碩果僅存),必須在刑部幹過的(懂法律),必須在職地方(跟朝中權貴沒交情),必須作風剛猛(刀子的特點)。

吏部尚書捋着鬍子,把符合這些條件的官員在腦子裏過了過篩子,突然一拍大腿:陛下,臣有人選,現任紹興知府李德孚,您覺着如何?朱棣同志:喔,小李子啊(其實四十多歲了),記得,他在刑部做過員外郎,幹得好好的,怎麼外放了?尚書同志:您懂的,鍛鍊唄。

就是你了,李德孚,你就做朕的“刮骨刀”吧。

李德孚,順義人,《明史》評他“性剛果,有幹局,馭下甚嚴”。

他的本名其實叫李慶,德孚是他的字。

古代士紳特別是讀過書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比較客氣。直呼人家的名,那是很不禮貌的,吵架的時候才叫名。平時一般都稱呼表字,顯得很親切很不像泥腿子。這種稱謂方式一直到民國時期還流行呢。

永樂元年年底,李“刮骨刀”回到北京,也算衣錦榮歸,從正五品的知府直接晉升爲正三品刑部侍郎(副部級,有說是從二品),這個速度沒有火箭快,比高鐵也差不離兒。看來朱棣同志是下了大決心也捨得投資的,道理很簡單,想讓人家做尖刀排長,手榴彈總得多給幾顆。

好戲開場,大明朝的這部反腐劇,名曰“刮骨刀刺虎”。

刺虎英雄李慶先生貌似不想過早入戲,他對皇帝說:現在還只是序幕,您給我點時間,先把刑部整頓整頓。司法機關是咱後院,後院起火,後果很嚴重。永樂帝同意了:你是主角,你瞧着辦。

當時的刑部情況確實很糟糕,“屬吏與罪人交通私饋餉”。

法官與罪犯之間居然搞權錢交易,勾勾搭搭不清不楚,太不像話了。李慶聞之大怒,立馬成立專案組介入,“繩以重法”。

看到自己的“刮骨刀”鋒銳無比,朱棣同志很得意,嗯,我沒看錯人。永樂五年,調李慶任左副都御史(監察部第一副部長),雖說是平調,但崗位更具針對性,“刮骨刀”將發出一陣陣令貪官污吏們終日膽寒的聲音

李慶沒辜負皇帝的期望,刀鋒第一指向,正是那些縱容家屬做生意斂財的靖難功臣們。慶言:“舊制,四品以上官員家不得與民爭利。今都督蔡福等既行罰,公侯有犯,亦乞按問。”(《明史》)

永樂帝一看刀已出鞘,立刻順水推舟,“命嚴禁如制”。心說:哥兒幾個,你們可別怪我“飛鳥良弓”啥的,人家搞紀檢的依法辦事,我沒法拒絕呀,若包庇你們,那真成昏君了,你們總不希望我做昏君吧。

這次“刮骨行動”很有成效,自忻成伯趙彝以下,都督譚青、朱崇、費瓛、樑銘,以及鎮守德州的都督曹得,等等,清一色戰功卓著的“全武行”,悉數下課。朝野風氣爲之一新。

此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員只要聽到李慶的名字,流露的表情基本都一樣,一個字,“凜”。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