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提起歷史上的盛世總是說漢唐而不說兩宋?

爲什麼提起歷史上的盛世總是說漢唐而不說兩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蘭州晨報:宋季作爲“現代的拂曉時辰性”,依你分析,爲何中國未能在此階段實現近代化?

吳鉤:許多漢學家都相信,宋代中國出現了近代化的轉型。但爲什麼這個近代化的進程並沒有落地生根,以致到了1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近代轉型還要顯得那麼艱辛、一波三折?

我曾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的序文中簡單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我認爲,是因爲“唐宋變革”所代表的近代化進程在南宋滅亡之後被中斷了,歷史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倒退。元朝征服者從草原帶入的制度具有明顯的中世紀色彩,比如宵禁的制度、驅口(奴隸)制度,主奴關係的君臣定位,這些制度的推行,意味着“唐宋變革”開啓的近代化方向發生了逆轉。

爲什麼提起歷史上的盛世總是說漢唐而不說兩宋?

而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由於嚴重缺乏立國者的創制智慧,幾乎全盤繼承了元制,同時,元制中保留下來的具有近代性的表現,卻被朱元璋堅決扔掉,比如重商主義的政策、對外開放的格局與寬縱的統治。朱元璋的洪武型體制,是希望將中國建成一箇中世紀式的大農村,而不是一個近代化的國家。

蘭州晨報:宋的部分先進性,比如商貿方面的“時估”制度等,其實在唐已初露端倪,如何看唐宋間的繼承關係?

吳鉤:唐代是有“時估”的制度,但唐代的“時估”制度,是指每旬由政府任命的市令對市場上各類商品的價格作出評估,根據商品質量的優劣定下上、中、下三等時價。簡單來說是,是政府定價機制。

爲什麼提起歷史上的盛世總是說漢唐而不說兩宋? 第2張

宋的“時估”呢,是每旬的最後一天,開封府與天下各州縣召集當地各行鋪戶,評估下一旬的商品銷售價格,並登記成表格,然後逐級上報,最後彙總於三司存檔。是市場定價。可以說,宋朝的許多制度是建立在唐朝舊制的基礎上的,但又不是照搬,而是舊瓶裝新酒,朝着近代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文明的積累演進。不管宋代與唐代之間看起來有多麼大的差異,宋朝的近代性同樣是前代文明沖積的結果,比如從唐代的“飛錢”孕育出宋代發達的商業信用,瓦解於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經出現鬆動,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也是繼承自唐朝設施。“唐宋變革”並不是斷裂式的突變,而是內在於文明積累的突破。

蘭州晨報:在我們的普通認知中,提及歷史上的盛世往往是漢唐,而宋較少提及,這是爲何?在學界是怎樣一種評價?

吳鉤:研究宋史的張邦煒教授曾經感慨說:“從前人們往往一提到漢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講到宋代,就貶就抑:積貧積弱。”其實何止是“從前”,直至今日,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仍然被當成是一個窩囊的王朝。而日本與歐美的漢學家對宋代卻不吝於讚美,評價非常之高。這確實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

中國人看待中國歷史,往往擺脫不了對國運的關注,因而影響及情感的取捨。這應該是晚清以來飽受列強欺負的歷史以及受“帝國主義”歷史敘述影響的後遺症。而海外學者則能夠保以超然的心態去評估一個王朝的文明表現。正是從文明的角度,他們發現了宋朝的諸多了不起的成就。

蘭州晨報:宋朝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其城市化率能否在時間縱向上與真正的現代城市相比較?

吳鉤:說到宋代的城市化程度,我們可以來看一組數據比較。趙崗等學者的研究顯示,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時達到22.4%。如果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看法,南宋鼎盛時期的城市化率可能達到30%。而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城市化率約爲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如果以1億人口計算,即有超過2000萬的宋朝人成爲城市居民。

爲什麼提起歷史上的盛世總是說漢唐而不說兩宋? 第3張

再來看宋代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北宋開封與南宋杭州的城市常住人口,都超過了100萬人。而在北宋時代,倫敦、巴黎、威尼斯等西歐城市,人口不過10萬,被歐洲人稱爲“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大馬士革,人口也不過50萬,相當於唐代的長安。今日開封市的市區人口,也才80多萬。

蘭州晨報:“一個以軍人爲首腦而組成的國家,自始注重國防,偏在軍事上的作爲,不及其他任何主要朝代。”這是黃仁宇認爲宋朝“似非而是的現象”之一。作爲宋史研究者,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吳鉤:宋朝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出身于軍人,由兵變而登上皇位。在他之前,已經有五個短命王朝因變兵登場,再因兵變收場。我覺得再沒有一個人比宋太祖更清楚兵變的誘惑與可怕了。所以,宋太祖立制的一個方向,就是防止兵變的故事再一次發生,這也導致了宋王朝在軍事上的作爲可能不及其他王朝。作爲一名歷史觀察者,我認爲宋太祖的做法,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蘭州晨報:在言說方式上,書中對宋代的一些生活方式、經濟制度、公共設施等有點“故事新解”的意味,但始終沒有陷於“戲說”的油滑。在本書寫作中,這是否可以理解爲你對市場和學術兩方面的兼顧?

吳鉤:我在《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一書中,頻繁使用了一些現代概念,比如說“招投標制度”、“城市消防”、“廉租房”、“緩刑”,作爲名詞、術語,它們當然產生於現代,但名詞、術語背後的制度,則是宋代確實已經具有的,只不過不那麼叫罷了,比如宋人將“招投標”叫做“買撲”、“撲買”。我覺得,使用一些現代概念,只要不是“無中生有”、不是“戲說”,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產生代入感,真切理解宋代某些制度的“現代性”。

寫作這本書,我心裏有一個追求:以做學問的態度,寫更有可讀性的文字。大概這也可以理解爲“市場和學術兩方面兼顧”吧。書中或有“驚人之論”,但這些論點,都有史料支持,而非“故作驚人語”。(原文來自吳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