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爲何中國古代的“入學”統一在冬季?

揭祕:爲何中國古代的“入學”統一在冬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到一年開學季,孩子入學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在中國古代,家長對孩子入學更爲重視,要舉行一系列隆重“入學禮”,“入學禮”與“成人禮”、“婚禮”、“葬禮”合稱爲人生四大禮。古代的兒童入學年齡一般在8歲至15歲之間。《嘉靖太平縣誌》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至於入學時間,古代並不固定,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三種開學時間中,以“八月暑退”與現代開學時間最接近。如果是春季開學,一般在“正月望後”,即正月十五以後。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一,“冬季入學”成爲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

家長在擇定入學吉日後,要爲孩子置辦入學用品,主要是學習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寶。當然,家境富裕的人家會準備更爲豐富的用品。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入學時,除了文房四寶,還備了茶壺蓋碗、手爐腳爐,更有四個小書童和幾個年紀較大的僕人伺候,排場真是不小。到了孩子真正入學當天,要舉行“入學禮”。“入學禮”大致有四個環節。

一是“正衣冠”。《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非常重視儀表,認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要的一課。學童們穿上正式的長袍,黑緞子馬褂,帶圓形的黑緞帽,先生依次爲他們整理好衣冠,然後排着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步入學堂。

二是“拜先師”。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拜老師,三叩首。接着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就是行拜師禮學生贈與老師6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日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意。

揭祕:爲何中國古代的“入學”統一在冬季?

三是“洗淨手”。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淨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淨手”的寓意爲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四是“開筆禮”。這是開學禮中最後一道程序,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硃砂開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因爲“痣”與“智”諧音,寓意着孩子從此開啓智慧,目明心亮,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擊鼓明智”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意在通過擊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視。“描紅開筆”就是學生在先生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卻蘊含着深刻的含義。

“入學禮”完成後,標誌着學生已經正式拜在先生門下,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