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建炎南渡插曲:苗劉御林軍兵變 逼迫宋高宗退位

建炎南渡插曲:苗劉御林軍兵變 逼迫宋高宗退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康之恥後,趙宋皇室唯獨宋高宗趙構僥倖逃脫,金軍在得知趙構南下稱帝后,即刻兵分三路再次南侵,西路攻陝西,攻山東的東路軍在渡過黃河後由完顏宗弼分率一部直逼開封,宗翰則親率中路直攻開封與其會師。這時的開封府尹兼東京留守是宗澤,他有效的部署了東京防線,粉碎了金軍夾攻的計劃。其後,他派人聯絡兩河抗金義軍,建立以東京爲中心、兩河爲屏翼的抗金防線。

其時,兩河山水寨星羅棋佈。河東的紅巾軍以紅巾爲標誌,用建炎年號,曾奇襲金軍大營,差點活捉宗翰。五馬山寨義軍推戴自稱徽宗之子的信王趙榛爲首領(其真僞莫辨,一般以爲是假的),實際領袖是趙邦傑和馬擴,響應者達數十萬。八字軍由王彥領導,他是原河北宣撫司的都統制,招撫司解散後率殘部入太行山,部衆都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受其號令的有十餘萬人。梁山泊水軍以張榮爲首,有戰船數百,士兵萬餘,這支義軍後由水路轉戰至兩淮。

同時宗澤派人與兩河義軍聯繫,讓他們做好接應宋朝大軍渡河收復兩河失地的準備。建炎二年五月,他在上書裏提出六月出師渡河的計劃,請高宗回京主持北伐壯舉。但高宗置若罔聞;對宗澤的每次上奏,黃、汪都笑着以爲他腦子有病。

兩河義軍數十萬都受宗澤節制,稱其爲“宗爺爺”。宗澤深知這些自發的義軍,是抗金斗爭最可倚靠的主力,但沒有朝廷的支持,遲早會歸於失敗。因而在開封秩序恢復正常以後,他一再上書高宗,呼籲還都,以號令抗金斗爭。宗澤留守東京一年,先後上了二十四次《乞迴鑾疏》。

七月,宗澤見坐失良機,憂憤成疾,與世長辭。死前,他沉痛吟誦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呼“過河”。宗澤一死,北方抗金形勢迅速逆轉,義軍被逐個擊破,官軍分崩離析,一年以後開封再次被金軍佔領。

建炎南渡插曲:苗劉御林軍兵變 逼迫宋高宗退位

宋金戰爭初期,金朝有一個明確的戰略,那就是追擊立足未穩的高宗小朝廷,俘獲高宗,以確保不再有一個趙氏政權與其爲敵,以便自己扶植的傀儡政權能代表金朝統制中原地區。

建炎三年二月,完顏宗翰派兵奔襲揚州,前鋒直抵天水軍(今安徽天長)。三日,高宗正在行宮行歡作樂,乍聞戰報,嚇得從此喪失了性功能,再也不能生育。他慌忙帶領少數隨從策馬出城,倉皇渡江。傳說中康王泥馬渡江的故事就源出於此。

次日,金軍攻入揚州,追至江邊,軍民不及撤退,死傷與落水者不計其數。朝野以爲揚州大潰退的罪責都在黃潛善和汪伯彥的身上,高宗也不滿他倆不能早爲之計,讓自己吃足了苦頭,遂將他倆罷相,任命朱勝非爲右相,王淵籤書屬樞密院事,仍兼御營司都統制。

王淵在揚州大潰退時擁兵數萬,對來襲的五六千金騎不作任何抵抗,不僅未罰,反而升遷,是因與原康王府宦官康履、藍珪沆瀣一氣。在高宗從鎮江逃往杭州途中與到達杭州以後,這些宦官依然肆無忌憚,作威作福,強買民物,凌忽諸將,激起軍民極大義憤。

三月,御營司武將苗傅、劉正彥既嫉妒王淵驟然升遷,又忌恨宦官胡作非爲,對高宗一味南逃也深爲不滿,在杭州發動兵變。他們誅殺王淵和康履,脅迫高宗將皇位禪讓給年僅三歲的皇子趙旉,由隆裕太后(即哲宗皇后孟氏)垂簾聽政,改元明受。這次政變,史稱“苗劉之變”或“明受之變”。

這時,同籤樞密院事呂頤浩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禮部侍郎張浚則督軍平江(今江蘇蘇州),他們聞訊後即聯絡武將韓世忠、劉光世等起兵勤王。苗劉兵變雖有合理的情由,卻也夾雜着個人的野心,兩人既無深謀遠慮,又無明確目標,進退失據,見勤王大軍逼近杭州,就棄城而逃,高宗復辟。五月,苗、劉被韓世忠軍俘獲,兩個月後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