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其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此時,建文帝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他的叔叔們,尤其是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的威脅。儘管朱元璋在遺詔中明確規定了各藩王不得進京弔唁,但嗅覺靈敏的朱棣在得知消息後,還是馬不停蹄地從北平趕到了南京,搶在規定時間之前弔唁。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第2張

朱棣此舉,無疑給建文帝帶來很大的壓力。於是,他找到兵部尚書齊泰商議對策。齊泰認爲,現在能制止朱棣的只有一個人——徐增壽。

朱元璋爲防朱棣叛亂,留下一位傑出將領,朱允炆卻不重用他 第3張

徐增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生人,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戰功升任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壽雖然年輕,但老成持重,極富軍事才能。齊泰認爲,徐增壽平常就對朱棣不滿,如果由他出面勸阻朱棣進京,或許會有效果。

然而,令齊泰沒有想到的是,當建文帝召徐增壽進宮商議時,這位平日裏對朱棣叛亂表現得義憤填膺的將領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他不但沒有爲建文帝出謀劃策如何制止朱棣叛亂,反而在殿上公開替朱棣辯護:“燕王遠在千里之外馳馬來京奔喪,這種孝心是值得讚許的。現在陛下剛剛即位,燕王來京祭奠,實際上是一個向陛下效忠的好機會。如果他能上交一份效忠的文書,並把他的三個兒子留在京師作爲人質,那麼我們就可消除對他的嫌疑。”

聽了徐增壽的一番話,建文帝和齊泰都愣在了那裏。他們沒有想到這個在平時極力討好朱棣、一心追求功名利祿的將領竟然說出這樣一番道理來。

當然,作爲一國之君和朝廷重臣,建文帝和齊泰不可能只聽信一個武將的一面之詞。他們需要的是具有全局眼光和戰略高度的分析和建議。而徐增壽作爲武將,所具有的只是一名武夫的認識和思維模式——對任何有可能引起戰火的事情都要儘量壓制。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徐增壽要替朱棣辯護了——燕王舉兵謀反時大明王朝的當務之急,但戰爭的破壞性和殘酷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事實上,徐增壽的建議也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如果朱棣真的效忠於建文帝並把他的三個兒子留在京師作爲人質的話,那麼建文帝的確有可能打消對朱棣的嫌疑。不過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在那個崇尚武力的年代裏,一個藩王如果手握重兵卻又沒有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的話,那麼這個藩王就隨時有可能成爲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不是被皇帝除掉就是被其他藩王除掉。

而事實上,朱棣也並不是一個甘願爲人質的人。這一點從他在後來發動的靖難之役中就可以看出——爲了爭奪皇位,他連自己的親兒子都能捨棄(當時世子朱高煦在北平)。因此,如果朱棣效忠於建文帝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舉兵謀反;如果他要舉兵謀反的話,那他就不會效忠於建文帝。而徐增壽此時的建議則恰恰違背了這一邏輯——既懷疑朱棣要謀反又不準備對他採取任何措施。因此,建文帝和齊泰對徐增壽的建議也就置之不理了。

徐增壽見自己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就又上了一份奏疏:“臣甥與燕王是至親。燕王確實有謀反跡象。但燕地各衛所任用的都是皇帝身邊的人,這些人一定會把消息傳到皇上那兒去的。皇上只要暗中嚴密監視這些人就行了。”

其實這已經是徐增壽的一個折中建議了——既表明了建文帝身邊已經有了朱棣的內應(這樣纔有可能把消息傳到皇帝這兒),又暗示瞭如果這些內應受到了監視的話則必然會把消息傳給朱棣(這樣纔有可能防患於未然)。但遺憾的是,這次建文帝和齊泰還是不予理睬。

雖然徐增壽的建議未被採納但他並沒有灰心。不久之後他又上了一份奏疏:“燕王謀反老成謀事決成敗聽於天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