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嘉靖大地震時間 嘉靖大地震影響

嘉靖大地震時間 嘉靖大地震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嘉靖大地震,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農曆十二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同時發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

概況

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特大地震之一。據史書記載,以陝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故也稱爲華縣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特大的地震。據載,此次地震強度爲8.3級左右,造成83萬人的重大傷亡,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據載,在這次地震中,101個縣都遭到破壞,受災地區分佈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而有震感的地區,有文字記載的多達11個省區的227個縣。

嘉靖大地震時間 嘉靖大地震影響

  小旗幟所標識地區爲嘉靖大地震震中座標

此次地震中,文廟、書院、衙門等皆被蕩爲廢墟;高大建築物如寶塔、宮殿等全部倒塌;西安碑林大多碑石被震毀,其中著名的唐開成石經被震裂;而樓高15層的小雁塔也未能倖免於難,遭受地震影響,塔層減爲13層。華陰縣城西的駐馬橋也在地震中斷裂;城北大員村在地震中地裂數丈,水涌數尺。而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本是面積可觀的湖沼,在震後亦乾涸。

嘉靖大地震時間 嘉靖大地震影響 第2張

  震後餘生的小雁塔

由於地震事發時,正值午夜(子時),百姓多於熟睡中,根本來不及反應,故逃生者屈指可數。加之前兩年,關中地區頻頻大旱,糧食歉收。而此時節正爲隆冬臘月,僥倖在地震中逃生的百姓又陷入了無食以充飢、無房以避寒、無衣以保暖的絕境。其後伴隨着地震,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水災等次生災害也相繼發生,一時間關中地區猶如經歷了末日浩劫一般,死者無數可計。

地震發生後,陝西等地的地方官員第一時間便將災情上報給了中央。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明廷收到災情報告時,距地震已過去三月有餘,明政府無法做出及時的救災措施,這也是造成傷亡人數如此之大的原因。

地震發生後,明朝從國庫播出大量資金用於救災。嘉靖三十五年,朝廷下令“以地震發銀四萬兩賑山西平陽府、陝西延安府諸屬縣,並蠲(juān)免稅糧有差”;同年四月,又下令“以陝西地震,詔發太倉銀萬兩於延綏、一萬兩於寧夏、一萬五千兩於甘肅、一萬兩於固原,協濟民屯兵餉……停免夏稅”。

由此一來,使得震後災情有所緩解。但同時,因此前吏治腐敗,國庫本就空虛。後又播出大批資金賑災,加之受地震影響,明朝政府稅收減少,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對明朝的國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古籍記述

中國地震目錄

《中國地震目錄》歸納史書記載對此震的描述是:“秦晉之交,地忽大震,聲如萬雷,川原坼裂,郊墟遷移,道路改觀,樹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嶽動搖,寰宇震殆遍。陵谷變遷,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澗,地裂縱橫如畫,裂之大者水火併出。井泉涸廢,新泉涌流,噴高丈餘。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沒亙數千裏。華山諸峪水北瀦沃野,渭河漲壅數日。華縣、渭南、華陰及朝邑、蒲州等處尤甚。郡城邑鎮皆陷沒,塔崩、橋毀、碑折斷,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摧圮,一望丘墟,人煙幾絕兩千裏。”

地震記

曾親身經歷過華縣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記》中寫道:“受禍人數,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淺矣”。據史料記載,死亡人口上萬的縣,西起涇陽,東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縣,西起平涼,北至慶陽,東至降縣。地表出現大規模形變,如山崩、滑坡、地裂縫、地陷、地隆、噴水、冒砂等。歷史文獻記載地震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穴而復出者。有附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且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人們沒有絲毫準備有關;加之地震前兩年關中地區大旱,歲荒糧歉,地震後完全喪失了抗禦災害的能力

明史記載

《明史》對這次地震記載爲:“(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縣誌記載

(明)李可久《華州志》也記載了地震時地裂縫的概況以及人員傷亡情況。順治《渭南縣誌》記載:“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聲如轟雷,勢如簸盪,一時公私廬舍城垣盡圮。死者數萬人。地裂數十處,水涌……”

(明)張瀚《鬆窗夢語》記載:“嘉靖乙卯冬地震渭南、華州等處,餘自出陝,經渭南縣,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萬曆《華陽縣誌》卷七記載,“民驚潰走,垣屋盡傾,知縣陳希元等罹變,人畜壓死不可勝計,地裂水涌,人多墜於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漸方止,自古災傷無此慘也”。

米登嶽《華陽縣續志》記載,“地裂數丈,水涌數尺,殿宇爲之傾倒,隆慶六年三月曾重修”。

(明)趙時春《趙浚谷文集》卷八曾記載,“山多崩斷,潼關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水從坼竇涌沙,沒麥敗田,圮屋覆竈”。

萬曆《白水縣誌》記載:“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變異之大,’古今所未有也”。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記載:“地顫山愁千萬裏,奇峯片片下沉水,黃河直上峯頭座,忽散人家室屋裏。往往屋上游赤鯉,千門萬戶半作鬼,廣廈高宮盡成土,白日不聞父老哭”。

萬曆《同官縣誌》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大飢,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聲,同漆二河水漲,壞公私廬舍以百計”。

嘉靖《耀州志》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關中地大震,河水漲,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千餘人,同官二千五百餘人,富平三萬餘人;三處壞公私廬舍以數萬計。始將軍山比寶鑑山高,是後二山等高,他處陵谷變遷,人死者益多”。

 地震後果

影響地區

此次地震在我國曆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爲古今中外罕見。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佈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範圍爲5省227個縣。震中區爲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

人員傷亡

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陝西華縣8.25級大地震,據《明史》記載死亡人數超過83萬。這個數字存在爭議,綜合估算實際死亡人數可能在45萬以內,仍是世界震害之首。

據估計,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其中,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別突出,滑坡曾堵塞黃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漲而使河水逆流。當地居民多住在黃土塬的窯洞內,因黃土崩塌造成巨大傷亡。地裂縫、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壞,使災情進一步擴大。這個地區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午夜,人們難有防備,大多壓死在家中;震後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加上當時陝西經常乾旱,人民飢餓,沒自救和恢復能力。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致災原因。

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蕩爲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爲幹泉。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歷史文獻記載“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忽又見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入水穴而復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盡(改)故跡。後計壓傷者數萬人”。

 地形變遷

在上述極震區內,地表大規模形變,山崩、滑坡、裂縫、地陷、地隆等現象隨處可見。華縣“原阜旋移,地高不盡改故跡”,地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穴而復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渭南縣城內“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自縣治至西城陷丈餘”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縣城東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毀削無存。距縣城東南9公里的張岑滑坡,長、寬、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體所過之處“原移路凸”。縣東張家嶺滑坡體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1000米,體積約1000多萬立方米。郭家溝滑坡體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50米,體相約300多萬立方米。華陰縣城西駐馬橋石橋摧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積可觀的湖沼,“經地震平蕪”,湖水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提,“下釘柏樁,上壘條石,中貫鐵錠”,十分堅固,,地震後“提岸盡崩”。永濟至臨潼之間出現近東西向長100多公里的地震斷裂帶,斷裂帶以北大面積下降,以南大面積上升,斷裂的垂直斷距超過5米,其華縣地盤下降5~10米,赤水鎮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華陰下降2~3米。

 地震

有關專家認爲,這次地震損失慘重的原因,除了地震發生在深夜、震區人口稠密等因素外,還有當時的抗震救災體系不健全,民衆防災減災意識薄弱,應當引以爲戒。

 頻發地帶

陝西省是地震活躍的地區之一,自有史料記載以來,共發生有感地震400餘次,破壞性地震60餘次。現在陝西已建立了由國家基準臺、省級區域臺網、地方臺、流動監測等構成的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地震速報水平、預報水平不斷提高,西安地區可以監測到1級以上地震,全省絕大多數地區可監測2級以上地震,並組建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傷亡

這次地震之後又引起了饑荒和瘟疫,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員傷亡。地震當時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報上名字的就有約83萬人。震時正值隆冬,災民凍死、餓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後其它次生災害造成的死者無數可計。是世界上死亡人員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據有關專家分析,造成此次地震災害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災因素:

1.震中區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較差;

2.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地震前又沒有明顯的地震前兆,人們沒有絲毫的精神準備;

3.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

4.社會治安混亂,謠言四起,災民惶惶不可終日;

5.當時的陝西經常乾旱,發荒糧歉,人民飢餓,無居,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們有聽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災知識以及突發性地震事的應變能力;

6.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

 地震類型

發生在陝西省華縣地震屬於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其重複期很長。渭河流域從地質構造上看,南面是秦嶺北麓大斷裂,北面是鳳翔-澄城大斷裂,中間是近東西走向的渭河斷陷盆地。此處地殼的垂直升降運動很強烈,有發生大地震的地質背景。

地震遺蹟

普救寺塔地震題刻

“皇明嘉靖乙卯冬,地維告變,於是普救寺塔亦在傾頹。甲子春得銅梁張太守命僧重建。大明嘉靖四十三年春三月望日,蒲州知州,前進士,銅梁張佳胤修。”“嘉靖乙卯冬地大震,催折無遺。......勝地曾爲瓦礫場,浮圖今放海珠光。”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陝西臨潼寶峯寺鐵鐘地震銘文“嘉靖、隆慶地震二次,一方人畜,玄遭塗炭。”

武鄉縣明代嘉靖皇帝地震致祭碑二面

 碑陽面文

維嘉靖三十五年歲次丙辰二月庚寅朔二十九日戊午,皇帝遣戶部左侍郎鄒守愚致祭於焦龍之神曰:惟神受命上帝,鎮奠一方。茲者,山西蒲解、澤、臨汾、臨晉、翼城、聞喜、襄陵、靈石、安邑、榮河□□夏等州縣及河東運司,各因地震,接連千里,響聲如雷,震倒房舍、壓死(人畜)不計其數。惟茲災變異常,予深用惶惻,特遣大臣敬齎香帛,往詣祭告,伏冀明神贊天敷佑,旋斡化機,潛消劫難,錫福生民,地主其永賴焉。謹告。

碑陰面文

維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庚寅朔二十有九日戊午,戶部左侍郎鄒守愚謹率副使汪來都、指揮王玉以牲醴香帛,致祭於焦龍之神曰:天子明聖道,在位天地而撫神人,宵旰憂勤,期臻至化。乃者地震之異,出於非常。聖心惻焉,懼神之不安於居也,不以餘爲不肖,亟遣以告於神。適然之變,母(毋)亦出於數而不可逃者邪?神其母(毋)或震驚,乃又知神之顯靈於茲土也。以餘爲善事神者,亟禱以虔請於神,冀錫之鑑。和陰陽,興雲雨,蕃登五穀,以康義我人,則固神之能也。神其母(毋)或靳惜,守愚不揣,以不腆之羞,敢用犭敫惠於神,幸以餘言爲信也,俾餘藉以上歡宸衷,下輯民和,庶簡用茲行,或者託神以咎,而神不亦永顯耀於來茲也乎?維神其鑑之。尚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