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金史簡介 金史翻譯

金史簡介 金史翻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金史》,二十四史之一,記錄了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內容簡介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

金史簡介 金史翻譯

  中華書局金史封面

翌年(1344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後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爲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

從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始編撰,至第二年(1344年)十一月成書。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166年的歷史

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爲它不僅超過了《宋史》、《遼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籌。

 歷代評價

優點

歷代對《金史》的評價很高,認爲它不但超過了《宋史》《遼史》,還比《元史》高出一籌。《金史》編得好,是由於原有的底本比較好,及金朝注重史書的編纂工作。

學者們一般認爲,《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與《史記》《漢書》《三國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

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爲完善的。”

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

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容方面,便有許多超越前史的獨特之處。如《金史》不但記載了金建國以後120年的歷史,而且爲了專門敘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蹟,回顧了女真族建國前的歷史,從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歷史的珍貴材料,備受今人重視;在各《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一篇,專門記述了幾位未曾即位稱帝,而被後代追認的幾位皇帝的事蹟,這在體例處理方面十分得體,爲後代修史者所繼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專立《金國語解》一篇,用漢語標出了表示在官稱、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語稱謂,是參照釋讀《金史》及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金史》還根據具體需要,創立了《交聘表》,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了金朝與鄰國(如宋、西夏、高麗)的和戰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內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記述方面,處理也比較得體。對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一般記載比較詳細,從而反映出其歷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樣詳略失當、比例失調的現象。記述歷史事實也比較客觀審慎,因而,真實性是比較可靠的。特別是本書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較系統、全面地記載下來。如《禮志》《樂志》《輿服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等。

金史簡介 金史翻譯 第2張

  金史

史料積累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肅慎。唐代時稱靺鞨。五代時,契丹稱黑水靺鞨爲女真。女真從始祖函普到烏雅束八代,尚無文字,那時自然談不上史事的記載。到阿骨打建立金國以後,最初也無文字。阿骨打的侄兒、金大將完顏宗翰喜好訪問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遺事。後來,女真統治者逐步吸取漢族文化,設立國史院,置監修國史等史官,開始編撰史書。

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令完顏勖與耶律廸延掌國史。完顏勖等就把宗翰瞭解到的從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綜合爲三卷。

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年),完顏勖等又進《太祖實錄》二十卷。金世宗時,修《睿宗實錄》。世宗讓修史的人拿着修好的《睿宗實錄》去請教老臣彀英,彀英爲之更正了不少錯誤。所以金代的“實錄”是比較詳實的,從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緒,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記載。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盡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後世人的追述要真實些。

金亡以後,“實錄”均存於順天的張萬戶(張柔)家。張曾任金經略使,後來投降蒙古,併爲前驅,1233年,參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役。城破後,張柔“於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並祕府圖書”。

至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張柔把《金實錄》獻給朝廷。元世祖的謀士劉秉忠、王鶚等都曾先後請修《金史》。

元英宗時,又修過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編撰的基礎,到元順帝時,自然有了豐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書。在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問(裕之)曾想利用金實錄撰脩金史,未能實現。但所傳中州集及壬辰雜編,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這兩部書也爲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劉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國,他從汴京輾轉兩千餘里,回到故鄉渾源以後,寫了歸潛志一書,記載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對了解金末文人及社會情況有極大參考價值。

故元史館的臣僚說:“劉京叔歸潛志與元欲之壬辰雜編二書,雖微有異同,而金末喪亂之事猶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顏奴申傳)這些都爲脩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較好的一部。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祕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曆;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爲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

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鬥的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祕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

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着手蒐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書中衛紹王本紀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爲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蒐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

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爲根據,又有王鄂等人的蒐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着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歷次修《金史》,除依據張萬戶獻上的實錄外,還有就是金朝末年兩位學者的著述,即劉祁的《歸潛志》和元好問的《壬辰雜編》。金亡以後,元好問以編史爲己任,聽說《金實錄》在張萬戶家,就向他表示,願脩金史,希望看到《金實錄》,但沒有如願。不過,他沒有灰心,並且說:“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於是就在家裏著述,“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爲記錄,至百餘萬言。”名之爲“野史”,即《壬辰雜編》一書。劉祁的《歸潛志》也是元代編寫《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問和劉祁二人親身經歷了金末的喪亂之事,書中所論都是耳聞目睹,且二人文筆又好,所以《金史》中有關金末歷史的記載,寫得十分生動,使人讀之歷歷如見。

正因爲元末《金史》的成書經營很久,同《宋史》、《遼史》的倉促成書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庫全書總目》中讚揚《金史》說:“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瞻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爲最善。”這個評價是不錯的。例如書中對金代戰爭的記述,既生動、又不冗繁。金代的戰爭比較多,如果一一鋪敘,容易寫得繁瑣冗長。而《金史》中只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兩個主事人的紀、傳中詳述,對其他事和人,只是在其他紀、傳中從側面加以補充。這樣就能有綱有紀,條理井然。金建國前的抗遼戰爭的河店一戰,是完顏阿骨打親自率領攻打的,《金史》就在金太祖本紀裏詳述了此次戰役。後來。金追獲遼朝皇帝,又擄取宋朝皇帝,則在大將宗翰、宗望的傳裏記述了這兩件事。

在編寫體例上,《金史》也有創新。書中的本紀第一卷,不是從金太祖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爲開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蹟,便於讀者對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情況有個大致的瞭解。本紀的最後一卷,又增加了《世紀補》,用以記述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三人原來都是大臣,只是由於他們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諸臣傳,所以又立《世記補》。這種體例,後來爲《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裏還可以看到《交聘表》,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以及它們之間的往來諸事,一一記錄下來,讀起來一目瞭然。

《金史》以“實錄”爲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如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都能如實地敘述;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也能比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書內容比較詳細,共有三十九卷,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當然,《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樸,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爲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僞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僞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後來的覆刻本),是現存金史最早的本子。

四庫提要記載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內府刊本)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凡《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

金人肇基東海,奄有中原。制度典章,彬彬爲盛。徵文考獻,具有所資。即如大金吊伐一錄,自天輔七年交割燕雲,及天會三年再舉伐宋,五年廢宋立楚,至康王南渡,所有國書、誓誥、冊表、文狀、指揮牒檄,以載於故府案牘者具有年月,得以編次成書。是自開國之初即已遺聞不墜。

《文藝傳》稱元好問晚年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制,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時《金國實錄》在順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爲撰述。既因有阻而止,乃構野史亭,著述其上。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片紙細字爲記,錄至百餘萬言。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

又稱劉祁撰《歸潛志》,於金末之事多有足徵。是相承纂述,復不乏人。且考托克托等《進書表》,稱張柔歸《金史》於其前,王鶚輯金事於其後。

是以纂修之命,見諸敷遺之謀,延祐申舉而未遑,天曆推行而弗竟。是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取辦倉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贍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爲最善。

如載《世紀》於卷首,而列景宣帝、睿宗、顯宗於《世紀補》,則酌取《魏書》之例。《歷志》則採趙知微之《大明曆》,而兼考渾象之存亡。

《禮志》則掇韓企先等之《大金集禮》,而兼及雜儀之品節。

《河渠志》之詳於二十五埽。

《百官志》之首敘建國諸官。鹹本本元元,具有條理。

《食貨志》則因物力之微,而嘆其初法之不慎。

《選舉志》則因令史之正班,而推言仕進之末弊。

《交聘表》則數宋人三失而惜其不知守險,不能自強。皆切中事機,意存殷鑑。卓然有良史之風。

惟其《列傳》之中,頗多疏舛。如楊樸佐太祖開基,見於《遼史》,而不爲立傳。

晉王宗翰之上書乞免,見《北盟會編》。瀋王宗弼之遺令處分,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皆有關國政,而本傳不書。

海陵之失德既見於《本紀》,而諸嬖之猥褻,復詳述於《后妃傳》。

王倫以奉使被留,未嘗受職,而傳列於《酈瓊》、《李成》之後。

《張邦昌傳》既雲《宋史》有傳,事具《宗翰》等傳,而復引《本紀》之文,列於《劉豫》之前。皆乖體例。至昌本之南走,施宜生之泄謀,宇文虛中之謗訕,傳聞異辭,皆未能覈定。亦由於只據實錄,未暇旁考諸書。

然《宋史》載兩國兵事,多采摭宋人所記,不免浮詞。如采石之戰,其時海陵士卒,聞大定改元,離心自潰。虞允文攘以爲功,殊非事實。此書所載,獨得其真。泰和以後諸臣傳,尤能悉其情事。蓋好問等得諸目睹,與傳聞異詞者殊也。

卷三十三、卷七十六中有闕文,蓋明代監版之脫誤。今以內府所藏元版校補,仍爲完帙雲。清代研究《金史》成績突出的,當推施國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