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代表作品

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代表作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漢卿(1234年前-約1300年),字漢卿,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被譽爲“曲聖”。

關漢卿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 67 部,現存 18 部,個別作品是否爲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 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爲人稱,被譽爲“曲聖”。

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代表作品

  關漢卿畫像(現代國畫)

 故鄉成謎

關漢卿是飲譽中外的燦爛明星。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的故鄉在中國。然而,國人並沒有弄清他的故鄉在哪裏。關漢卿的生平事蹟各書所載不同。

據元戲劇家鍾嗣成的《錄鬼簿》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己齋叟。”大都即今北京。據熊自得的《析津志·名宦傳》載:“關一齋,字漢卿, 燕人。”這樣就不能肯定他是北京人了。清代邵遠平《平史類編》則說:“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十六種。”這樣,他又成了山西人。而且關於此談的書籍還有《解州志·人物》、《山西志揖要·人物》等。另外,還有人說他是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人。乾隆時的《祁州舊志》和《祁州志》都說 “關漢卿故里祁州,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學,而艱於遇,……”如此一來,關漢卿就有了四個故鄉:北京,燕,解州,祁州。而且專家們爭論起來,也是各有各的見解,究竟誰是誰非,難下定論。關於他的名字來歷,《錄鬼簿》說: “關漢卿,號己齋叟。”《析津志·名 宦傳》則說“關一齋,字漢卿。”這樣,究竟哪一個是字,哪一個是號也成爲疑案。

另外,他的生卒年也沒有定論。

有一說他是金代遺民, 或是出生在金代,活到元代的人,那麼他當生 1210—1227 年左右,卒於 1280—1300 年左右。一說他是元代人,生於 1240—1250 年,卒於1320—1323 年左右。還有人提出兩個關漢卿的觀點, 一個出生較早,解州人, 但不是大戲劇家;大戲劇家關漢卿出生元代,大都人。還有說他生於 1180 年左右,死於元初。再一種則認爲他生於 1226 年左右,死於 1300 年,主要活動在元朝,寫了許多雜劇,但沒寫《伊尹扶湯》。關漢卿如此有名,但爲什麼缺少關於他的記載呢?這與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的反動是不無關係的。

但就目前來說,人們認爲他是元代戲曲家。自蒙古進入中原後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各族人民,特別是漢族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元代廢除科舉制度 80多年,使知識分子斷絕了當官的途徑。另外,統治階級怕人們利用文藝鼓動造反,所以嚴禁文藝活動。關漢卿是社會地位低賤的知識分子,寫劇作曲暴露統治者的醜惡又被視爲非法;就在一般文人眼中,也因爲歷史的偏見,把戲曲創作視爲背離傳統的旁門左道加以鄙視。因此,在史書文獻中,自然不會有關漢卿的記載了。但是,人民不會忘記他。他永遠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但關於他的一些疑案,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個個問號,將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驚天吶喊

由於元王朝廢除了科舉制,一些下層知識分子便無出頭之日,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於是投身到勾欄瓦舍,以求解脫。勾欄瓦舍是從宋金開始興起的娛樂兼商業場所,裏面不僅有各種店鋪,還有表演雜劇、曲藝、 雜技、 歌舞的地方。到元代, 瓦舍勾欄非常之多,雜劇也成爲當時的觀衆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但繁榮也帶來了競爭,爲了爭奪市場,勾欄之間也相互鬥爭。這就迫使一些戲班子不斷提高演出水平,不斷推陳出新,以確保自己的飯碗。因此戲班子迫切需要知識分子,也格外尊重知識分子,把他們視爲才人、 寶貝。這樣不少中下層知識分子便投身到勾欄瓦舍。在無形中促成了知識分子和民間藝人的結合,提高了雜劇的創作水準。在隨着戲班子的流動演出過程中,關漢卿廣泛深入地接觸到社會底層的勞苦大衆,知道他們的悲慘遭遇,看到了暗無天日的統治,於是決心爲處於水深水熱中的百姓呼號。

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下了大悲劇《竇娥冤》,雖然寫的是一位少婦受屈含冤,慘遭殺害的故事,而女主角在行刑前的血淚控訴和質問,實際上是劇作家對黑暗現實的聲討。

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代表作品 第2張

  現代國畫《竇娥冤》

在異常黑暗的年代,這種空前大膽的吶喊,真可謂驚天動地。

作家往往是借題發揮,借物抒情。同樣,關漢卿在這裏借劇中人之口,抒發自己的情懷,表達自己的悲苦不平的心境。 據元代文獻載,元代官吏俸祿很少,甚至不發,因此官吏便以受賄、 搜刮民財作爲謀生的手段。而且,元代還不準婦人上訴。因此,不管竇娥多有理,一上公堂,就已註定要失敗。

總之,悲劇《竇娥冤》是黑暗的元代社會的一個縮影,竇娥的悲劇是整個元代人民悲劇命運的反映,同時也是關漢卿對殘酷的社會發出的戰鬥檄文。

 口誅筆伐

社會的腐敗,吏治的混亂,給 廣大人民帶來了極深重的災難,關漢卿對元朝統治者的種族歧視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蒙古人原是遊牧民族,一貫靠對外掠奪發財致富,侵佔中原以後,他們仍是惡行不改。

關漢卿深諳人民的疾苦、不幸,他想將所有的濫官污吏、 權豪勢要都殺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人卻受到種種保護,雖爲非作歹,卻逍遙法外。於是,他把希望寄託在清官身上,在善良的人們遭遇不幸的時候,他希望有包公出現,主 持正義,爲民作主。於是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一些包公形象,他們使那些爲非作歹的惡棍遭到報應。雖然其中有許多經不起推敲,但他卻讓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在舞臺上得以實現,從而爲老百姓出了氣。

關漢卿簡介 關漢卿代表作品 第3張

  關漢卿像

引吭高歌真善美

作爲藝術家,關漢卿並不對自己筆下的人物發表什麼評價,而是讓人物自身用自己的行爲來塑造他們的形象。在《金線池》中既有爲追求美好理想而頑強鬥爭的蕊娘,也有挖空心思陷害親生女兒的老鴇。《緋衣夢》中有批判嫌貧愛富的行動。《拜月亭》中的瑞蘭,同樣也爲自己的愛而進行了不屈的鬥爭。她們的這些行動都顯示出她們忠於愛情的高尚品質。

在封建禮教的統治下,一般人慣於做順民,聽天由命,任人擺佈,把自己的慾望壓抑下去,不敢外露。可是,關漢卿筆下的燕燕,雖身爲奴隸,卻能無視封建教條,敢於突破禮教的束縛。敢愛敢恨,敢做敢爲,並不求人恩賜,憐憫。在關漢卿的作品中,這樣的人物可謂別具一格,人物不大,意義卻不小,作者對之充滿同情和喜愛。表現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和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爲現實主義作家,關漢卿善於發現、 描寫,並突出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並對他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進行謳歌,並使之成爲自己創作的主旋律,從而使得他不同於同時代的作家,並高於同時代的作家。 因此,他的雜劇作品,不僅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