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窩闊臺汗國地圖 窩闊臺汗國被誰所滅

窩闊臺汗國地圖 窩闊臺汗國被誰所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窩闊臺汗國,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歷史變遷

1225年,成吉思汗把今阿爾泰山以南以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封給其三子窩闊臺汗,成立窩闊臺汗國,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他以哈拉和林爲大帳常駐地。1229年,窩闊臺在拖雷監國兩年後召開的庫里爾臺大會上肯定了其父的遺命而順其自然的成爲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之後,又重用政治家耶律楚材;使佔領的華北地區的漢文化,仍得以維繫住。

1241年12月窩闊臺汗在亞洲地區逝世,其侄子拔都(朮赤的長子)正西征保加利亞第二、羅馬尼亞、摩爾達維亞、立陶宛大公國、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波西米亞與捷克、摩拉維亞與斯洛伐克、奧地利王國)、意大利東北部和威尼斯共和國的達爾馬提亞、匈牙利王國、原南斯拉夫地區和拉什卡,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王國等國,聞訊班師回蒙古本土,準備參加在首都鄂爾渾河畔的哈拉和林召開的庫里爾臺大會,爭取大汗的位置。然而皇后脫列哥那任攝政1242年-1246年到公元1246年12月推出其子貴由爲蒙古帝國第三任大汗成功。

窩闊臺汗國地圖 窩闊臺汗國被誰所滅

1246年,貴由繼承父親的大汗位,同時領有蒙古本部及窩闊臺汗國兩塊地方。1248年七月,在位僅一年零八個月的貴由從葉密立的領地西巡時因酗酒過多去世。

貴由死後,有實力的拖雷之子蒙哥奪得蒙古帝國大汗之位,在1251年7月登基成爲蒙古帝國的第四代君主。由於蒙哥並非窩闊臺後裔,對一些窩闊臺系后王有戒心,以窩闊臺系后王屢與作難的緣故,改變了他們的封地,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另有一種說法是:爲了追討失去了的權力,窩闊臺的遺兒聯合察合臺汗國諸王,意圖暗殺蒙哥汗。結果,蒙哥識破了計謀,所以把包括了貴由的家族,包括了他的遺孀在內所有人處死及流放。而窩闊臺汗國的領地,則由窩闊臺的其他兒子瓜分。當中,窩闊臺之子合丹領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之地)。事實上,窩闊臺汗國在這時已經解體了。窩闊臺其中一位孫子海都被封於海押立(今伊犁西),另一個孫子脫脫則佔領葉密立。

蒙哥汗在1259年7月27日去世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1260-1264年),窩闊臺家族所承受的壓力雖然減輕了,但這時窩闊臺的孫兒海都擡頭,並與察合臺家諸子選擇站在阿里不哥一方。然而,窩闊臺的兒子合丹所屬的家族卻選擇追隨原來領有河西走廊一帶的忽必烈,與海都家族對立。阿里不哥失敗後,海都仍然與忽必烈爲敵。由於海都與察合臺家諸子的友好,海都的實力逐漸增強,稱雄中亞,甚至察合臺汗國也在其勢力範圍內。

1260年忽必烈稱汗並於1264年徹底擊敗阿里不哥,其後在1271年建立元朝後,海都與察合臺汗國(1222-1571年)和欽察汗國(1219-1502年)君主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並一度攻佔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治所哈拉和林。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繼續與元成宗交戰。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兵敗並於不久後去世,其子察八兒立,窩闊臺汗國開始走下坡。1304年,察合臺汗國入侵窩闊臺汗國,元軍趁機進攻,察八兒兵敗,投靠察合臺汗國。1309年(至大三年),察八兒在察合臺汗國的內爭中失敗,爲察合臺汗怯伯所敗,逃入元朝境內,窩闊臺汗國滅亡,其地多被納入察合臺汗國。

 元史記載

違抗大汗之命,形同叛逆,故而就有了“至元初(實爲至元二年)海都叛”之說。而三年之後海都發動戰爭,時間正是至元五年,和《元史》的記載相吻合,所以,海都叛於至元五年(1268)是確定無疑的。

既然《元史》卷63“至元五年海都南犯北庭”的時間在波斯史料中得到印證,應該再無疑問了,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們發現,海都首戰進攻的“北庭”,並不是指別失八里(吉木薩爾),而是指哈剌和林(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東岸附近)。

前引《史集》,海都首叛攻打的是納鄰,納鄰是歸元朝管轄的蒙古部落,分佈於額爾齊斯河上游附近的阿爾泰山區,正好擋在海都進軍和林的路途上。海都先將其擊潰,然後攻打和林。這就是首戰在《史集》中是納鄰而在《元史》中是北庭(和林)的緣故。

窩闊臺汗國地圖 窩闊臺汗國被誰所滅 第2張

  窩闊臺汗國

海都攻打的是和林而非別失八里的證據如下:一、蒙元時代和林也被稱作北庭。《元朝名臣事略平章廉文正王(廉希憲)傳》有“憲宗(蒙哥)南征,留季弟阿里不哥居守北庭,”蒙哥伐宋,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大帳,後來在和林冒承汗位,這已爲人所共之,北庭何指,不言自明。又如,《中堂事紀》記中統六年“董文炳來自北庭。

知我軍大捷,中外稱慶。”這裏所說的就是忽必烈在和林大敗阿里不哥之事。

和林的“北庭”之名,可能是由於“北廷(大汗廷)”字誤所致。二、當時窩闊臺汗國的核心地帶也迷裏(額敏)至霍博(和布克賽爾)地區位於吉木薩爾之北,海都“舉兵南來”似乎方位正確。孰不知蒙元時期蒙古人的方向名詞雖然也稱作“東、南、西、北”,但所指方位與正常慣用的名稱所指方向正好相差90度,他們所說的“東”實際是指北方,“南”指東方,“西”指南方,而“北”指西方,這種奇異的方位識別方法和正確的方位識別標準在元代都在使用,故而元代文獻中方位詞使用十分混亂。

這種例子俯拾即是,元朝人虞集的《高昌王世勳之碑》有:“乃遷居交州,今火州(吐魯番)也,統別失八里之地,北(實爲西)至阿術河(阿母河),南(東)接灑泉,東至兀敦甲石哈,西(南)臨西番(吐蕃)。”又如《元史》卷122:“(亦都護)還鎮火州,屯於南(東)哈密力之地”;《元史》卷13:“至元八年建墓於和林北(實爲西)野裏麻裏(阿里麻裏)之地”。

蒙古人這種相差90度的方位標準,就明白“海都叛,舉兵南來”不是南下吉木薩爾,而是東犯和林。三,至元五年時鎮守和林的正是北平王那木罕。親王出鎮和林是元朝始終貫徹的傳統,那木罕於至元三年(1266)受封北平王(這裏的“北”採用了正確標準,如其兄忙哥剌受封安西王,鎮守河西,其弟奧魯赤受封西平王,鎮吐蕃、川西),《元史土土哈傳》載:“宗王海都構亂,世祖以國家根本之地,命皇太子北平王率諸王鎮守之。”除和林外,元朝再無任何一個地方堪稱蒙古人的“國家根本之地”,可見北平王是出鎮於和林。馬可波羅記載海都曾經和那木罕大戰於和林:“然渡此兩年畢,海都國王徵集重軍,……彼知大汗子名那木者時鎮哈剌和林,……(海都)抵於哈刺哈林附近。時大汗子與新長老約翰已率大軍駐此以待。……此戰之久,爲韃靼人從來未經之酷戰。……雙方退還營帳。及至(第二天)黎明,海都國王聞諜報大汗遣來重軍援助其子,自恃久持無益,遂命退軍,……海都國王及其部衆疾馳不停,至於大突厥國撒麻耳干城。”可見海都與那木罕確定在和林打過一仗,馬可波羅記載這一仗發生在至元十五年(1278),其實應該是至元五年(1268)。因爲至元十五年時那木罕正被囚禁於欽察汗國。他從至元八年進駐阿力麻裏以後,於至元十四年被叛亂的部下──諸王昔裏吉劫持,被拘禁於欽察汗國,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才被放還,其後再未統率過軍隊,所以說這一仗除至元五年那次外,別無可能。《元史》卷63記海都(從阿力麻裏)“遠遁二千餘里”和這裏所說的退到撒麻耳干城吻合,“世祖逆敗之於北庭(和林)”與“(第二日)大汗遣來重軍援助其子”對稱,絕非只是巧合。從上述可知,至元五年海都首戰攻打的是和林。

既然確定了至元五年海都“舉兵南(東)來”的目標是和林,而且已經知道《元史》卷63的那條記載是將連續發生的幾件事壓縮在一起,再參證《史集》,就可以完全構勒出海都首戰的前後過程:至元五年(1268),海都首度開戰,向和林進發,首先擊潰了進軍路線上納鄰部,後與北平王所部大戰於和林附近,海都見無法取勝,便勒軍西歸。從此,元廷改變了以前的懷柔政策,三年之後,北平王率領元軍佔領阿力麻裏,建立大本營,海都“遠遁二千餘里”,至元十二年,朝廷又派丞相安童往輔北平王,一同駐守阿力麻裏。

窩闊臺汗國君主列表

合丹

忽禿倫

阿里算端

答失蠻察

昔兀兒海迷失

麻哈沒的算端

鬼力赤

阿岱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