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自刎其實是項羽最好的歸宿,爲什麼這麼說?

自刎其實是項羽最好的歸宿,爲什麼這麼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立爲西楚霸王,他是一位以武力出衆而聞名的武將。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寫詩讚頌項羽:

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李清照的眼裏心間,項羽不過江東,是對的,大丈夫活在世上,就要做人傑,如果不能做人傑,那就到另一個世界中去做鬼雄。

而比李清照早生了幾百年的唐代詩人杜牧,卻跟李清照的意見正好相反。

杜牧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在杜牧的思維裏,項羽拔劍刺向自己,是太過草率的行爲,大丈夫活在世上,自然是要做人傑的,但也不能因爲暫時感受到了恥辱,就瞭解生命,而是要堅強地活下去,爲了一個捲土重來再做人傑的機會活下去。

一個是女詞人,一個是大詩人,兩人的看法完全相反,到底誰的看法更正確呢?

自刎其實是項羽最好的歸宿,爲什麼這麼說?

從權數的角度來看,爭取活着,是一個政治人物的基本素養。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項羽就算過了江東,其結局大抵也和魏豹之流相似。

關於魏豹,以及和魏豹共享一篇傳記的彭越,都得到了太史公司馬遷的肯定,太史公認爲,他兩人在成爲階下囚後,仍舊堅持不自殺,堅持尋找機會活下去,是正確的。

爲什麼太史公會認爲兩人包羞忍恥地活下去,是正確的選擇呢?

經歷過腐刑的太史公,對生命的認知,遠超一般人,太史公深知,生命沒了,翻盤的機會就沒了,只有保住生命並持續地努力,再遇機會,才能雲蒸龍變,一舉回到巔峯。

而事實上,跟魏豹、彭越同時期的政治人物,也都有這方面的認識。

自刎其實是項羽最好的歸宿,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爲了活下去,劉邦不惜把親生子女踹下馬車,投餵給楚軍。

爲了不讓對手活下去,漢的首任御史大夫周苛動用私刑,殺死了魏豹,漢的首任皇后呂雉誆騙了彭越,夷了彭越三族。

項羽當然也懂這個道理,所以垓下一敗,項羽從四面楚歌中驚醒,短暫的彷徨和迷茫之後,立即拋下心心愛愛的虞姬,只帶八百騎兵,向南突圍去了。

但抵達烏江岸邊時,面對滾滾江水和一葉孤舟,項羽明白了,他沒有機會了。

當初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只用了八年時間,就損耗殆盡,前一夜率八百勇士突圍,只用了一夜一天時間,就消耗到只剩下二十幾個人了。

這說明,兵敗如山倒,他項羽完了,徹底完了。

自刎其實是項羽最好的歸宿,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就算是僥倖回到江東,江東九郡也只剩兩三郡,根本不足以和劉邦所統帥的諸侯聯軍抗爭。

對於項羽的結局,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看得很清楚。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魏豹彭越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