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垓下之圍中十分英勇的項羽,爲什麼最後自刎了?

在垓下之圍中十分英勇的項羽,爲什麼最後自刎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自立爲西楚霸王。作爲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武力出衆而聞名的武將。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霸王別姬曾是一段經典的戲劇曲目,這是歷史上記載的一段悲情愛情故事。項羽跟自己的妾虞姬在戰敗後雙雙自刎,雖然是妾,但是兩個人的悽美愛情感動了很多人,更成爲人們口中津津樂道故事。

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

現在人們常聽到的版本是項羽在逃亡時候不得已把虞姬留在了垓下,虞姬選擇了在這裏自刎。但是,《史記》裏面如此記載:

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司馬遷的記載中,項羽只是在臨戰前知道敗局已定,非常感慨,又見到名馬美人,心中不免惋惜,所以做了一首《垓下歌》,帶人突圍而去,這裏並沒有寫明虞姬的結局。所以,關於虞姬和項羽的死,一直都存在爭議。那麼,虞姬到底去了哪裏?項羽是不是在烏江自殺呢?

在垓下之圍中十分英勇的項羽,爲什麼最後自刎了?

近年來,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相關的考古學家根據歷史的記載找到了四處可能是虞姬墓葬的地方。這四個墓葬地方附近都無一例外有一個叫陰陵的地方,不過,有的是縣城名字,有的是山名。專家分別到這四個地方做了考察,發現南京浦江口的陰陵纔是當年楚漢爭霸交戰的地方。所以,專家認爲這個地方的虞姬墓纔是真的。

也就是說,虞姬當年死在了陰陵,並不是像別人說的被項羽留在垓下。不過,死因卻依舊是一個謎。這個從側面反映出了項羽對虞姬的感情是真的,也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求生欲很強的人。也因爲這樣,一些人表示:項羽有可能並不是自殺的。

當年剛剛起義時,項羽還是一個小小將軍。那時的項羽就非常勇猛,帶兵總是身先士卒。在鉅鹿之戰時,更是破釜沉舟,九戰秦軍,最後還殺了20萬秦軍俘虜,其魄力非常人所能及。所以,就算是面臨死境,以項羽的性格,自殺的可能性不大

項羽會不會爲情而自殺呢?如果虞姬在與項羽訣別前爲了不拖累他而主動自殺,那麼悲憤萬千的項羽是否會萬念俱灰,選擇自殺呢?答案是否定的。項羽本身性格剛毅,雖然自己的愛妾去世,但這不足以讓一個“霸王”就此結束生命。就算項羽真的備受打擊,有了追隨虞姬一起的打算,肯定會選擇在虞姬去世的地方自刎,也不會選擇到烏江在自刎。

有人說,項羽是想在死前逞英雄,多殺幾個漢兵彰顯自己的英勇。史書記載:項羽在陰陵跟劉邦的漢軍大戰,雖然只率領了幾百人,但是戰鬥時候僅僅損失了兩人,又殺了漢軍一百多人。這樣的戰果很難得,當時項羽還很自豪,詢問自己的部下“何如?”。

雖然只有簡單的兩個字,但是,卻能夠體現出他對漢軍的蔑視,也足以彰顯其英勇。可是這時候,按照《史記》的說法,項羽已經找到逃生的“夾縫”,只要繼續前進,就可以成功突圍,回到楚地老家。

在垓下之圍中十分英勇的項羽,爲什麼最後自刎了? 第2張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非常突然的,在殺了一個劉邦的將軍後,又用眼睛嚇跑了“赤泉侯”,又斬殺一都尉,《史記》突然寫:到了烏江,項羽感慨萬千,自刎而死。也就是說,一位非常勇猛的將軍,在被圍以後英勇無比,對方聞風喪膽,殺出血路,成功突圍後,自殺了。

這非常不合理。

《史記》給予項羽自殺的理由是: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意思是說,項羽覺得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後自殺而死,死前還把馬送給那烏江亭長。且不說這個烏江亭長到底是哪一夥的,就說你項羽要是想多殺點敵人,何不在垓下的時候就多少一點,跑這麼遠是爲了幹啥?

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考古學家考古發現,都證明項羽並不是在陰陵去世,而是在死在烏江口。假設項羽不是自殺,而是因爲那個亭長埋伏或者根本沒有船可以走,只能再次突圍,隨後戰死在了烏江。那麼,其後的漢軍封侯和收復楚地都成爲了順理成章。

在垓下之圍中十分英勇的項羽,爲什麼最後自刎了? 第3張

而《史記》要寫項羽自刎,想必也是因爲當地人口口相傳而來,以便映襯項羽英勇的形象。在1000多年後,宋代大詞人李清照在與丈夫逃亡過程中來到烏江口,她感嘆到: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這首名句中,李清照十分敬佩項羽,更是把他與自己棄城逃跑的丈夫做對比。其實,李清照說錯了,除了項羽自殺這件事值得商榷以外,項羽的行爲並非是那麼的“愛國”。項羽是項燕的後輩,他的目的是爲楚國報仇,最終恢復戰國諸侯.同時,讓自己的楚國凌駕在他們之上,這個計劃從根本上就不太對。

一方面,項羽的這種戰略計劃格局非常的小。戰國之所以會連年征戰,之所以會周朝衰落,就是因爲封建體制的長期影響,暴露了弊端。相比之下,統一華夏的秦朝纔是當時最合理的朝代形式,即使恢復了諸侯並立,註定要再次天下大亂。

另一方面,項羽的失敗成就了劉邦,而劉邦建立的大漢朝讓華夏得到了再次的統一。雖然東漢的衰落讓中原再次四分五裂,可西漢的繁榮爲中原文明的進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所以,大局上講,項羽並不是一個正面人物。

如果再加上坑殺20萬秦軍,火燒咸陽宮,搶掠秦地這些惡行,項羽可以算是一個負面人物,對當時的時代沒帶來多少益處。如果硬要算,他所帶領的勢力爲劉邦在抵抗秦軍時出力不少,側面吸引了火力,這也算是爲漢朝出了一份偏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