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千古謀聖”張良與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千古謀聖”張良與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古謀聖”張良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張良的身份很特殊,他不是劉邦創業團隊的早期成員,不算“豐沛元勳”,並且,他還暗中幫助劉盈穩固了皇位。

正是因爲自己特殊的身份,張良處處保持低調,不爭不搶,功成身退,只做雪中送炭,絕不錦上添花,完美的演繹了“千古謀聖”的智慧,也讓自己得以善終。

功成身退,不爭不搶

劉邦和張良,算是“革命同志”,都是秦末起義的一份子,他們倆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大澤鄉起義首領陳勝死後。

大澤鄉起義後,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張楚政權,並派出五路大軍,全面展開反秦鬥爭。在這股反秦風暴的帶動下,劉邦結束了逃亡生涯,從芒碭山殺回沛縣老家,正式起兵,自稱是陳勝的隊伍。張良,也在下邳縣召集了100多人,扯起起義大旗。

但是,僅僅半年時間,陳勝就迅速潰敗,逃出陳縣後被車伕莊賈殺死。伴隨着陳勝的死,反秦事業一度陷入低潮。

“千古謀聖”張良與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陳勝死了,但是張楚政權已經建立,國不可一日無主,因此,陳勝的舊部秦嘉擁立原楚國貴族後人景駒爲楚王,定都彭城,但是,很快就被項梁,項羽叔侄給火併。

聽說景駒當了楚王,劉邦和張良都不約而同地去投奔,他們兩個在“留縣”相遇了。當時劉邦手下有1000多人,而張良本不是將才,手下100多人早就跑光了,於是,他就跟隨劉邦的隊伍一起走。

半路上,他們聽說景駒被殺,項梁立楚懷王,成爲反秦的首領,於是,他們又去薛縣投奔項梁。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家中世代爲韓國丞相,秦滅韓之後,張良出巨資請刺客在博浪沙擊殺秦始皇,結果沒有成功,張良逃亡到下邳縣藏了起來,估計就是這個時候改名叫“張良”。在下邳縣,他結識了同樣是“在逃犯”的項伯,並幫他躲避官府的抓捕。

因此,在見到項梁後,張良對項梁說:“如今山東五國均已復國,唯獨韓國還沒有光復,我知道韓國公子成還在世,不如立他爲韓王,光復韓國”。

當時項梁也是剛剛立住腳,急需一切反秦的力量,因此,他同意張良的想法,立公子成爲韓王,任命張良爲韓國司徒,讓他們兩個去原韓國的領土作戰。

就這樣,張良和劉邦在短暫的相識之後,就奔赴了不同的戰線。

韓王成沒有什麼能力,他和張良在原韓國地區苦戰,沒有什麼成果,一直到處逃亡,恰好,此時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進攻秦,他幫助韓成攻下了十幾座城池,算是勉強光復了韓國,爲了表示報答,韓王城把張良“借調”給了劉邦。

張良跟隨劉邦攻入咸陽,面對咸陽宮裏的美女和財富,劉邦沉迷不能自拔,連樊噲勸說都不聽,最後還是張良出面,劉邦才恢復了清醒,封鎖府庫,退軍霸上,等待項羽的到來。

鴻門宴前夜,老朋友項伯冒死去給張良通風報信,讓他跟自己走,張良不肯,一手促成劉邦和項伯的見面,劉邦展開他高超的交友技巧,把項伯忽悠成了自己人,項伯答應調和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矛盾,這纔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鴻門宴上,殺機四伏,張良看出苗頭不對,趕緊去外面叫來樊噲,是樊噲的闖入,才讓項莊停止了舞劍,讓劉邦躲過一劫。劉邦藉口上廁所,走出帳外,張良力勸他趕緊離開。在劉邦離開後,張良還故意在外面溜達,爲劉邦逃命爭取時間。

“千古謀聖”張良與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第2張

鴻門宴後,按照項羽的規定,各部人馬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張良作爲韓國司徒,也要跟隨韓王成一起回到韓國。但是,在聽說劉邦被封爲“蜀王”後,張良又緊急動用項伯的關係,花費千金,爲劉邦爭取到了漢中。

正是有了漢中這塊根據地,劉邦才得以反攻三秦,與項羽爭奪天下。可以說,大漢得以建立,中國之所以有“漢人”,張良是居功至偉!

張良跟隨韓王城一起回到了彭城,但是,項羽嫌韓王城太熊,始終不願意封他爲韓王,又派人祕密殺了他。張良沒了老闆,是徹底失業了,於是,他就跑去投奔劉邦,算是正式入職了劉邦集團。

在張良心中,一直是有一個“韓國夢”的,他畢生的願望就是光復韓國,輔佐韓國。但是,韓王成死後,他就放棄了這個夢想,一門心思輔佐劉邦。

但是,在劉邦集團,張良一直沒有正式的官職,他的身份,始終就是“謀士”,高級參謀。甘願做劉邦背後的男人。

彭城大戰後,劉邦被項羽追着屁股跑,是張良爲劉邦做出戰略規劃,讓韓信獨自一人開闢北方戰場,南下聯合英布和彭越,讓他們開闢敵後戰場,劉邦在滎陽與項羽對峙,牽制項羽主力部隊。依託這個戰略,劉邦最終打敗項羽,在山東定陶稱帝,建立“大漢”。

漢六年元月,劉邦開始封賞功臣,他對張良說:“齊國境內,你任意挑三萬戶,作爲你的封地”。這個封賞,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要知道,張良雖然名氣很大,但是,他並不屬於“豐沛元勳”,也沒有任何職務,更沒有帶兵打仗。

元老級人物,蕭何也纔不過封了萬戶,劉邦一出手就給張良三萬戶。張良知道,自己是絕對不能接受這三萬戶的,否則他就成了衆矢之的。因此,他誠惶誠恐地對劉邦說:“臣沒什麼功勞,給皇上出謀劃策,能夠被皇上採納,也只是僥倖罷了,我與皇上在留縣相識,那裏承載了我很多的回憶,不如就把我封在留縣吧”。

劉邦對張良的態度也很滿意,就封他爲“留侯”,食邑在留縣。

大漢的都城,原本在洛陽,因爲這裏曾經是周天子的國都,所以,劉邦選擇了在洛陽定都,但是,婁敬提出應該定都關中,並把自己的理由一一說給了劉邦聽,劉邦拿不定主意,去諮詢張良。

張良對他說:“洛陽雖好,但地不過百里,且四面受敵,不是定都的上乘之選,關中沃野千里,四面有關,南擁巴蜀糧倉,北有牧馬之地,被山帶河,固若金湯,婁敬的建議是有道理的”。

聽了張良的話後,劉邦才下定決心,定都關中。

進入關中後,張良就以生病爲由,遠離政壇,閉門不出,當一個閒雲野鶴。而此時的大漢朝堂,卻是暗流涌動,爭權奪利。

暗中出手,幫助呂后

“千古謀聖”張良與呂雉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第3張

劉邦與呂后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叫劉盈,女兒是魯元公主,這兩個孩子,都是在沛縣出生,跟着劉邦過了好多年的苦日子,尤其是彭城大戰後,劉邦急着逃跑,居然把這倆孩子給推下馬車,是夏侯嬰跳下馬車把這倆人給救了回來。

可能是從小受的驚嚇太多,劉盈的性格非常的膽小,懦弱,但是,他是劉邦的嫡長子,因此,大漢建立後,劉盈被立爲太子。

晚年的劉邦,寵愛戚夫人和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多次表達要廢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重新立劉如意爲太子,這讓呂后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

呂后這個女人,跟着劉邦經歷了太多的風浪,劉邦逃亡芒碭山,她被大秦關入監獄,劉邦彭城大敗,她被項羽抓爲人質,多年的艱苦生活,讓呂后變成了一個堅毅的女人。

大漢的江山,有她呂家的一半功勞,一旦劉如意繼位,那這大漢江山就和她呂家沒有任何關係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她想到了張良,派自己的哥哥呂澤去向張良求救。

張良不願意摻和這種皇家爭鬥,他對呂澤說:“皇上以前聽我的,是因爲他處於危急之中,不聽我的,他就沒命了,如今天下太平,皇上怎麼可能再聽我的。立誰爲太子,是皇上的自由,我可管不了”。

呂澤不管,非要張良爲他出主意,張良沒辦法,對他說:“秦時,有四名博士,德高望重,爲天下文人之首,號曰商山四皓,皇上多次去拜訪他們,他們都不願意見,如果太子能請他們出山,當太子的老師,跟隨太子左右,皇上知道後,一定不會廢太子”。

呂后仍然派哥哥呂澤,帶着重禮和太子的親筆信,去請這四位老者出山,住到了呂澤的家中。

漢十二年,劉邦帶病親征,平定英布叛亂,此時劉邦已經病得很嚴重了,他自知時日不多,想盡快完成更立太子的事兒,張良勸他,他不聽,叔孫通勸他,他不聽。

有一次去燕國,酒席之上,太子帶着四個老師出席,劉邦問:“這四個老傢伙是什麼人”。太子一一介紹,劉邦一聽,這不就是我多次去拜訪都不搭理我的商山四皓嗎?劉邦問他們:“爲什麼我親自去請你們,你們都不出山,現在卻主動來輔佐太子”。

商山四皓說:“皇上看不起讀書人,經常辱罵文人,我等不願意在皇上這裏受辱,但是,太子禮賢下士,爲人仁慈,在百姓中頗有口碑,因爲我等願意輔佐”。

劉邦知道,太子已經深得民心,不是能輕易更換的。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說更換太子,一直到他去世,劉盈順利地繼承了皇位。

商山四皓,真的是被太子的人品打動的嗎?當然不可能,這四個人都是秦朝博士,學貫古今的大文人,他們發誓絕不當漢臣,因此隱匿山中,如果不是張良從中牽線搭橋,他們是絕對不會出山的。

那麼,張良爲什麼有這麼大的能耐呢?祕密也許在張良的老師黃石公身上。

我們知道,當年在下邳縣,黃石公曾經傳給了張良一套《太公兵法》,而這個黃石公也頗爲神祕,傳給張良後就消失了,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人物,也許和商山四皓是朋友。

總之,張良以一己之力,穩固了太子之位,幫助劉盈順利繼位,而呂雉,才能成爲呂后。

一介謀臣,無官無職

張良不但是呂后的恩人,而且還“人畜無害”,大漢朝建立後,他沒有出任任何的官職,僅僅是擔任過太子的老師“少傅”,但也很快就辭職了。

他一不掌兵,二不主政,三不結黨,需要我時我就出現,不需要我時我就隱身,因此,根本就不在呂后的打擊範圍之內。

在大漢朝,能對呂后構成威脅的有三種人,這三種人都是大漢的功臣。

第一種,大漢朝的合夥人和小股東。

這種人,主要是各路諸侯王,比如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樑王彭越,這種人都屬於“帶資進組”的,當年都是手握兵馬,和劉邦是平起平坐的人。後來他們選擇了“入股大漢”,成了大漢朝的合夥人和小股東。

這些人,統一被稱呼爲“異姓諸侯王”,不但是呂后打擊的對象,也是劉邦打擊的對象,大漢朝建立後,劉邦沒有忙別的事兒,就是剷除這些異姓王,直到他去世前,還忙着打英布。

張良,顯然不屬於這一類人。

第二種,從龍起兵的“豐沛元勳”。

劉邦創業,第一桶金是在沛縣,他的第一批員工裏,包括妹夫樊噲,發小盧綰,司機夏侯嬰,舊同事蕭何,曹參,豐邑老鄉周勃等。

這些人都是從劉邦起兵起就開始跟隨,是真正的“創業元老”,大漢朝建立後,他們都封王封侯,成爲功臣,這些人,應該說是最忠心的,但是,仍然發生了盧綰叛亂事件,讓呂后和劉邦不得不防。

張良,同樣不屬於這類人。

第三種,半路跳槽過來的“高管人才”。

劉邦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能收納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因此,他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有很多都是從項羽那邊跳槽過來的。

比如韓信,陳平,張良,張耳,其中,韓信的表現尤爲突出,一跳槽過來,就出任了大將軍,統帥劉邦的所有軍隊,相當於一過來就當上了集團副總裁,這讓很多元老們非常不滿意。

在此後的楚漢爭霸中,韓信表現出了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打下齊國後,韓信居然自封爲齊王,僅僅是象徵性地給劉邦報告了一下,差一點就脫離劉邦的掌控。

這就屬於典型的功高蓋主,因此,大漢朝建立後,劉邦第一個收拾的就是韓信,因爲這是一隻老虎,不關到籠子裏,劉邦睡不着覺。但是呂后更狠,直接派人給誘殺了。

張良雖然功高,但僅僅是一個謀士,手中無兵無卒,身上無官無職,而且懂得急流勇退,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人,呂后爲什麼要去殺他?

張良能夠善終,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曾經對人說過:“我家世代爲韓國丞相,韓國滅亡後,我花費千金爲韓國報仇,最終未能如願。後來天下大亂,我有幸憑藉口舌之辯伴隨皇上左右。以布衣的身份躋身列侯,食邑萬戶,已經是天花板了,我很滿足”。

張良家也是曾經闊過的,他也曾經是貴族少爺,早已看淡了財富和名利,這一點,是從小窮的連飯都沒得吃的韓信,所不能比的。

韓信,緊抓到手的名利,生怕它跑了,結果真跑了;張良,推掉一切到手的名利,結果平安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