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劉邦和呂雉能讓張良善終?

爲什麼劉邦和呂雉能讓張良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張良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飛鳥盡,良弓藏。

功已成,主開刀。

所以,基本上功臣很難有一個好的下場。但偏偏這個人除外,他功高,但善終,並贏得流傳千古的流芳美譽。

爲什麼劉邦和呂雉能讓張良善終?

他是張良!

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爲何劉邦會讓他安然度過一生,就連狠毒的呂雉也不例外,使其善終?

呂雉不用說了,狠毒之人,劉邦幾個兒子裏,她殺一個,逼死兩個,絕一個的後。從人彘戚夫人來看,心腸狠毒,手段頗辣。張良從這樣的一個人手裏逃脫,可見本事。

這樣的智慧,足夠我們學習。深究起來,歸結爲一個字——忍。《史記》的留侯世家,整篇貫穿的,都是這個字。

所就大者,必有所忍。授“忍”字的老師是黃石公。

韓國被滅,張良衝冠一怒,積極謀劃刺秦大計。不幸!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然後,他狼狽逃往下邳,隱藏避難。在這裏,他遇到了黃石公。這就是著名的“圯上受書”。

開始很莫名其妙,一個老頭走到張良身旁,伸手隨意將自己的鞋子扔在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幫我撿鞋子。”張良驚愕,頓時想動手毆人,但“強忍”。忍的原因是“爲其老”,因爲他是年老的人。

所以,只好吃個悶虧,下橋撿鞋。取了鞋子,還不討好,老人非得讓張良親自給他穿上,張良一一照做。之後,兩人定下五天之約。

第一次,張良如約而至,被罵;第二次,提早來,又是被罵。第三次,張良仍然赴約,這才被授《太公兵法》。

忍的背後,是審時度勢。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這種忍,張良將它賦予了劉邦。韓信破齊後請賞,要齊王。劉邦聽了,大怒。張良勸說劉邦忍,認清形勢,准許韓信所求。

爲什麼劉邦和呂雉能讓張良善終? 第2張

最終,劉邦得天下。公元前202年,劉邦定陶稱帝。在論及自己的成功時,他絲毫不吝嗇地誇耀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整個漢朝的建立,張良功勞最大。於是,賦予他特殊權力,“自擇齊地三萬戶”。

但,張良委婉拒絕了。韓國破,張家亡。張良淪爲布衣。幸得以輔佐劉邦,爲帝師。功成名就,封萬戶,位列侯。平生夙願,滿足了。

推辭了,張良又另闢蹊徑,請求把“留”這個地方封給他。當年,兩人就是在留縣相遇的。所以,張良爲留侯。

漸漸地,從帝師到帝賓,張良功臣身退,他功高,但不蓋主。

後來,劉邦因劉盈“不類他”,過於的仁弱,便打算廢太子,改立劉如意。張良迫不得已捲入其中,被迫站隊呂雉。但也只是出意見,他始終遠離鬥爭,超然物外。

劉邦死後,呂雉“德留侯”,感激張良,便竭力勸說他,人生於天地間,白駒過隙,何必自苦呢。不要不食人間煙火,一味修道黃老之學,學習“辟穀”,米食不進。

張良聽從意見。之後八年,平平淡淡離去,羽化而登仙。

爲什麼劉邦和呂雉能讓張良善終? 第3張

比較起韓信的年少忍而後不能忍來說,張良則是年少不能忍而後能忍。真正做到了“兼濟天下”,又能“獨善其身”。最後,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