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普魯士最後沒有統一德意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普魯士最後沒有統一德意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魯士最後沒有統一德意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1850年,德意志各邦代表在普魯士的埃爾福特召開會議,希望組建埃爾福特聯盟以實現統一。然而僅僅過了8個月,埃爾福特聯盟就被迫解散,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努力也宣告失敗。爲何普魯士沒能在1850年統一德意志呢

一,德意志局勢

19世紀中葉,民族主義思潮席捲歐洲,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醒,迫切希望結束鬆散的德意志邦聯,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1848年時民族革命由意大利半島擴散到歐洲各地,德意志人民於是奮起抗爭,在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準備解散德意志邦聯,制定統一的德意志憲法,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

1849年,自由派主導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選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爲德意志皇帝,還制定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保羅教堂憲法》,希望藉此實現德意志統一。但腓特烈·威廉四世本就信奉君權神授,推崇君主專制,不願受到國民議會的限制而對此表示拒絕。

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和德意志各邦君主的反對,也是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皇冠的重要原因。然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就因爲手中沒有軍隊,還受到德意志各邦君主的反對而被迫解散,德意志人民自下而上實現統一的努力由此失敗。

二,籌備聯盟

普魯士最後沒有統一德意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普魯士外交官約瑟夫·馮·拉多維茲是腓特烈·威廉四世最爲信任的顧問,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召開期間就主動辭去公職而當選議員並參加了議會。會議期間拉多維茲站在保守派一方,努力推動由普魯士主導德意志統一的小德意志方案,取得了一定成功。

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拒絕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授予的皇冠同時,也意識到德意志統一是大勢所趨,便讓拉多維茲全權負責統一事務,實現普魯士王國主導下的德意志統一。然後拉多維茲邀請德意志各邦派代表前往柏林,共同商議統一問題。

拉多維茲決定組建一個雙重聯邦,即普魯士與除奧地利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組建一個緊密的聯邦,然後這個聯邦再與奧地利組建一個大聯邦。但奧地利擔心會失去在德意志的主導權而拒絕了普魯士的雙重聯邦方案。

5月17日,漢諾威王國、薩克森王國、符騰堡王國、巴伐利亞王國等四國代表前往柏林,和拉多維茲等普魯士代表共同協商統一事宜。5月26日,普魯士、薩克森、漢諾威三國簽訂協議,承諾建立一個統一管理德意志事務的機構,制定新憲法和選舉法,以實現建立統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目標。

三王聯盟(Dreikönigsbündnis)自此成立,成爲埃爾福特聯盟的最早雛形。雖然巴伐利亞和符騰堡沒有簽約,但它們表示:如果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各邦都加入三王聯盟,那它們也會加入該聯盟。另外漢諾威和薩克森雖然簽署了協議,但也表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各邦都同意新憲法,那它們纔會執行該協議。

5月28日,新憲法草案頒佈,內容與《保羅教堂憲法》大體相同,但給予各邦更大的自主權,甚至給予普魯士在議會中擁有一票否決權。選舉法也在同時公佈,引入了普魯士的三級選舉制度。另外新憲法決定在普魯士的埃爾福特設立一個仲裁法庭,以解決德意志各邦間的爭端。

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對新憲法中普魯士權力過大而表示不滿,於是拒絕參加。漢諾威和薩克森也對此不滿,雖留在聯盟,但態度消極。拉多維茲爲了確保自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行,於是對巴登大公國、奧爾登堡大公國、不倫瑞克公國、拿騷公國等德意志小邦施加壓力,使得它們大都同意加入埃爾福特聯盟。

三,聯盟瓦解

1850年2月27日,漢諾威、薩克森、符騰堡、巴伐利亞四國在奧地利的支持下組建四王聯盟,意圖恢復德意志邦聯。此舉無異於公然對抗普魯士與埃爾福特聯盟,拉多維茲爲了確保聯盟議會的召開,便積極與奧地利和四王聯盟周旋以爭取時間。

普魯士最後沒有統一德意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第2張

3月20日—4月29日,德意志各邦選出的代表齊集埃爾福特的聖奧古斯丁修道院開會,埃爾福特聯盟議會由此成立。自由派議員在議會中佔據上風,通過了《埃爾福特聯盟章程》。腓特烈·威廉四世對此很不滿意,便命拉多維茲修改該章程。然後在拉多維茲的遊說下,自由派議員爲了統一,對章程進行了符合保守派意見的修改。

奧地利和德意志各邦大都對《埃爾福特聯盟章程》十分不滿,於是越來越多的邦國選擇支持奧地利。沙俄擔心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會威脅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於是聯合奧地利向普魯士施壓。普魯士迫於沙俄的威脅,不得不向奧地利妥協。

11月29日,普奧簽訂《奧爾米茨條約》,約定:普魯士放棄統一德意志的計劃;德意志邦聯重新成立;解散埃爾福特聯盟。普魯士通過埃爾福特聯盟實現德意志統一的計劃被迫失敗,德意志統一大業因此被推遲了20年,直到1871年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