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黥面本是一種從上古時期延續下來的刑罰,而在軍隊中大規模使用,始於唐末軍閥混戰時期,被各個軍閥勢力用來防止軍中士兵逃亡,《宋史·兵七》中記載:

召募之制起於府衛之廢。唐末士卒疲於徵役,多亡命者,樑祖令諸軍悉黵面爲字,以識軍號,是爲長征之兵。方其募時,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然後黵面,賜以緡錢、衣履而隸諸籍。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最早是朱溫採取這種方法,因效果不錯,隨即被其他軍閥勢力有樣學樣,至少在五代軍閥混戰時期,士兵黥面非常普遍,那麼,宋朝開國後,延續了唐末募兵制和選取優質兵員的方法,是否也延續了黥面這種管制軍人的方法?

其實宋朝並沒有在軍隊中明確規定有黥面制度,這是一種誤解。朱溫在軍隊中使用這種管制方法的主因是害怕軍士大規模逃亡,而宋朝雖然壓制武人,但在宋朝當兵,獲得的待遇要好過很多行業,早期並不用擔心軍人有大規模逃亡的隱患。

宋朝的軍隊是相對穩定的,且宋朝每年都在大規模招收流民和失地農民從軍,進了軍隊,就不用擔心吃不飽飯,誰會沒事逃跑啊,至少從宋太祖開國,一直到宋徽宗執政之前,都是如此。

或許宋朝開國初期,因爲招收或招降了很多割據政權的士兵,他們的臉上有刺字,但開國後從民間用正式渠道招募的士兵,是不用在臉上刺字的。

宋朝還有很多勳貴家族和將門世家,他們的家族中人世代擔任武職,包括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的那一幫子勳貴,還包括楊家將、種家將、折家將這樣的將門。

這些家族雖然被文官集團壓制,但也是位高權重,他們的子弟從軍,怎麼可能受黥面的侮辱?除非是爲了展現忠君愛國之心而主動爲之,這個在宋朝是有範例的。

還有一點就是,宋朝不像明朝,明朝的軍戶世世代代都只能是軍戶,只能當兵吃餉,而宋朝的軍籍是可以改變的,你有本事還可以去考科舉,臉上刺了字,換了行業後怎麼辦?

所以,宋朝根本沒有在士兵臉上刺字的硬性規定,就以大家熟知的《水滸傳》舉例,作爲職業軍人的林沖,他臉上的刺字,是在被陷害發配後,成爲配軍後纔有的。

而魯智深、花榮、秦明、關勝這些沒有犯罪,或犯罪後沒有被抓判刑的職業軍人,臉上全部沒有刺字,這足以證明,宋朝沒有強行在軍人臉上刺字的規定。

但宋朝軍人刺字或黥面的現象又非常普遍,以至於大家認爲在宋朝當兵就必須有這一道手續,不過,刺字或許是有硬性規定,黥面卻不是普遍現象,而現在的誤解就是,把刺字當成了黥面。

刺字和黥面是兩種不同的方式,宋朝軍隊的刺字不一定是在臉上,可以是在手背、肩上,或身體的其它部位,目的是爲了識別軍人所在部隊的番號,就像現代軍人軍服肩章上的部隊番號一樣,就如《宋史·兵七》中的這一則記載:

建炎初......神武右軍統制張俊言:“牙軍多招集烏合之衆,擬上等改刺勝捷,次等刺振華、振武,庶得部分歸一訓練爲便。”

從張俊的說法中就能清楚的知道,刺字就是軍號或番號,如上面說的勝捷、振華、振武等軍,這種做法還能防止軍隊將領互相之間挖牆腳。即使是刺字,也並非所有的軍人強行刺字,否則,就不會有宋徽宗時期才制定的這一條法令:

政和五年,立錢監兵匠逃走刺手背法。

黥面雖然也在相當一部分的軍人臉上出現,可同樣不是硬性規定,而是有一定條件,或特殊情況下才出現的,具體有以下幾個來源渠道或出現原因: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第2張

一:降兵

開寶七年,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部下及江南水軍凡千三十九人,並黥面隸籍,以歸化、歸聖爲額。

這是《宋史·兵一》中的一則記載,是宋太祖開寶七年時,南唐滅亡的前一年,宋朝將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和他的部下單獨組成歸化軍、歸聖軍,並在臉上刺字。

李從善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弟弟,當時是因爲來宋朝朝貢,被趙匡胤給扣住了,不讓他回去,然後用黥面的方式把他納入到宋軍的管理體系中來。

而給李從善及其部下黥面的原因很簡單,首先就是防止他們逃亡,畢竟是強迫性質的,其次是打擊南唐的士氣,國主的弟弟都被黥面了,南唐能好受?

並且,宋朝開國以後,征戰不停,即使在澶淵之盟後,也常年跟西夏、以及部分吐蕃部族在打仗,抓獲的俘虜或降兵不會少,其中很多都送入軍隊繼續當兵,對這一來源的軍人,就會用黥面的方式,防止他們逃亡。

二:配軍

配軍就是因犯罪發配戍邊的軍卒,他們在犯罪之前,不一定是軍人,各行各業都有,還是以《水滸傳》爲例,林沖在發配之前是軍人,宋江是吏員,武松是警察,楊志是失業青年,刺配後就全是軍卒。

宋朝的犯罪分子也不是全部都需要刺配,基本上是達不到死刑標準的重刑犯纔會刺配,以《宋史·刑法》中記載的一條法規爲例:

令竊盜滿十貫者,奏裁;七貫,決杖、黥面、隸牢城;五貫,配役三年,三貫,二年,一貫,一年。

盜竊犯想黥面也得偷盜的錢財達到七貫才行,七貫以下就不用黥面了,不夠資格。至於其餘的犯罪事例中,林沖是誤入軍事機密重地白虎堂,宋江、武松是激情殺人,都夠資格了。

當配軍是屬於服刑,去的地方也大多是窮鄉僻壤,生活艱苦,爲防止他們逃亡,所以黥面。宋朝最著名的配軍是“面涅將軍”狄青,他十六歲幫兄長頂罪,成爲一名光榮的黥面配軍,到邊疆從軍。

此後在軍隊中崛起,一生征戰,戰功無數,當上樞密使後,宋仁宗希望他能用藥水洗掉臉上的刺字,他拒絕了,心氣很高,但很不智,本來文官集團就看他不順眼,每天上朝看着個黥面之人站在他們前面,就更生氣了,不整他整誰?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第3張

三:忠君愛國,主動黥面

宋初的名將呼延贊就曾主動把包括面部在內的全身上下都刺上“赤心殺契丹”五個字,以顯示對朝廷的忠心和殺敵的決心,而且,要求全家的男子,包括家僕和他的兒子們也全部至少要在臉上刺上這五個字。

南北宋更迭之際,由抗金名將王彥指揮的抗金武裝也有在臉上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八個字的習慣,並因此得名“八字軍”,該部鼎盛時期有多達十多萬軍士,人人臉上刺字,給黥面軍人貢獻了不少數量。

《宋史·兵四》中還有一則記載,說的是宋仁宗時期,陝西有個地方的老百姓不願意種田和服徭役,於是大批青年“自黥刺爲保捷”,自己組建了一支“保捷軍”,當然,這肯定是當地軍方配合實行的。

當兵吃軍餉了,也就不用種地和交稅了,於是,他們就把家中的田地全賣了,誰買了他們的田產就讓誰去服徭役和交稅,導致當地最後只剩下3000戶農戶。地方上主政的文官不幹了,老百姓都變成軍人,誰去種田?地方上的稅收怎麼辦?

爲此,地方官還專門上奏宋仁宗,請求撤銷該部隊,這支軍隊到宋英宗治平元年被撤銷番號,這些農轉軍的軍人自己黥面,在臉上刺上番號,爲的是強行坐實軍人的身份。

四:強行招募

宋朝一直有招募流民、失地農民爲廂軍的慣例,實際上就是耗費軍餉養活這些沒有工作的百姓,北宋初期和中期,他們當兵後的待遇能得到基本保障,所以,沒有什麼逃兵。

但到北宋後期,“三冗”現象嚴重,國家財政吃緊,再加上常見的腐敗,廂軍的基本生活待遇開始得不到保障,於是,開始出現大量逃兵。

且因爲北宋的軍人待遇越到後期越低下,還經常被軍官或權貴壓榨,連禁軍也開始出現逃兵,主動當兵的更是越來越少,因此,部分地區爲補充缺額,開始抓壯丁當兵,爲防止逃亡,強行給他們在臉上刺字。

《宋史·兵七》中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正月,兩浙路的官員上奏,說有幾個州縣兵力不足,請求招募五千人爲禁軍,而當地採取的招募辦法就是拉壯丁,爲造成事實而強行刺涅,結果,被看不過去的官員上告:

竊聞道路洶洶相怖,雲諸軍捉人刺涅以補闕額,率數人驅一壯夫,且曳且毆,百姓叫呼,或齧指求免。日者,金明池人大和會,忽遮門大索,但長身少年,牽之而去,雲‘充軍’。致賣蔬茹者不敢入城,行旅市人下逮奴隸,皆避藏恐懼,事駭見聞。

在古代黥面是什麼樣的刑罰?宋朝時期軍人真的會黥面嗎? 第4張

宋徽宗雖然聽從建議,下令禁止抓壯丁式的募兵,但這種現象因士兵待遇的降低和得不到尊重,沒多少人主動參軍,將領們爲保證軍隊人數足額,只能繼續抓壯丁,在當時,已經成爲普遍現象,宋欽宗繼位後,也曾專門爲此下禁止令:

靖康二年四月,詔:“訪聞諸處潰散軍人嘯聚作過,將百姓強刺充軍,驅虜隨行使喚,遇敵使前,害枉良民。其令有司榜諭:被虜強刺之人許以自陳,給據各令歸業。願充軍者,隨等杖刺填禁、廂軍,依條支給例物。”

不過,宋欽宗也無法督促解決此事了,在他下達這個詔令的當月,金兵就進入汴京,北宋滅亡,要是宋欽宗和宋徽宗能早知道自己悲慘的結局,估計就會無比重視軍人的待遇問題,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可爲時已晚。

由以上敘述和分析可知,宋朝的軍人不需要人人黥面,刺字比較普遍,也僅僅只是爲了識別番號所用,而且,刺字不需要在臉上。黥面軍人的主要來源是降兵、配軍和逃兵。如果不是北宋的軍人待遇到晚期越來越低下,兵士大量逃亡,而青壯年又拒絕參軍的話,逃兵這個黥面士兵的來源都可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