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吃肉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能做到大塊吃肉嗎

古代吃肉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能做到大塊吃肉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大塊吃肉”難不難?看完你還想穿越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明朝洪武初年,剛剛登上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頒佈了一樁著名的教育福利:每一位國子監的學生“面三日一餐,每人八兩造饅頭,豬肉四兩做餡”。也就是說,國子監學生每隔三天,就能吃一頓“夾肉饅頭”。

如此優厚待遇,卻也常叫好些“野史迷”們大惑不解:不就是三天吃一餐肉嘛,這算得上什麼福利?確實,在許多評書演義乃至“古典名著”裏,古代好漢“大塊吃肉”的名場面極多。放在今天互聯網上比較火爆的穿越小說裏,“穿越者”回到古代後大吃二喝,享受各色肉類美食的劇情,也常看得多少讀者咽口水,恨不得穿越過去體驗一把。怎麼到了真實的古代史上,國子監生吃口肉饅頭,都成了三天等一回的奢侈事了?

如果我們細看真實的古代生活,這“大塊吃肉”的事兒,很值得說一說。

“吃肉”在古人生活裏,分量有多重?《左傳》裏的《曹劌論戰》一章,就把權貴高官稱爲“肉食者”,吃肉在那個時代,就是他們的專享。到了戰國時代,“肉食者”們的宴會也非常豐盛,除了有各式肉類外,還有糧食與肉菜一起熬成的粥,其場面“食前方丈”,在這樣的場合裏“大塊吃肉”?確實不是新鮮事。

但同樣是在戰國時代裏,“庶人無故不食珍”,也就是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別說“大塊吃肉”,哪怕嚐點兒肉味,都是絕對的奢侈事。戰國縱橫家張儀曾這樣形容當時老百姓的伙食:“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即豆飯加菜湯。孟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放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這個今天看上去很簡單的願望,其實遙不可及。

古代吃肉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能做到大塊吃肉嗎

而放在經濟更爲發達的漢代,肉食品種更加豐富,但“吃肉”這事兒呢?《東觀漢記》裏記載:貧病交加的漢代名士閔仲叔,每天“日買一片豬肝”,對於平民老百姓來說,這樣的伙食標準已經前進了一大步。而到了號稱中國封建社會巔峯時代的盛唐年間呢?開元盛世時代的農民,都常有“飢而無食”的景象。中唐年間曾是小官的白居易,每天“藜茄才充腹”。

而且千萬不要以爲,唐朝人“大塊吃肉”都是這麼難。唐代一大特點,就是有錢階層會吃肉。以《北夢瑣言》記載,唐朝曾有富商上演吃雞“每年不下數百隻”的奇特景象,還有人堅持四十年每天“日食鹿肉三斤”,四十年吃掉四萬多斤鹿肉。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則又是另一回事了,除了“飢而無食”的窮農民和白居易這樣的窮官外,即使長安城的普通市民,也基本多“菜食”。

這裏還要補充說一下古代遊牧民族的“吃肉”情況,在很多歷史票友們看來,遊牧民族常年放牧,滿眼豬牛羊,似乎每天的生活就是烤肉吃。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極慘,哪怕到了生產力更發達,遊牧部落生活條件更好的明清年間,以清代典籍《檐曝雜記》記載,在當時的北方蒙古部落裏,“食肉唯王公臺吉能之”,至於普通的牧民,“但逢節殺一羊而以”。明清年間尚且如此,放在明清之前,“吃肉”那是更難。

從宋代開始,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進步,古代中國人餐桌上的肉食,也逐漸豐富起來。特別是在宋代的城市裏,肉食比唐代已豐富得多。以《夢華錄》記載,在北宋都城汴京,每晚都有上萬頭活豬送入汴京,汴京城還有專門集中了豬肉作坊的“殺豬巷”。南宋都城臨安也有專門的肉市,“每日宰不下數百口”。羊肉更成了宋朝人的大愛,食羊的習俗遍佈宋朝南北各大城市,堪稱宋朝餐桌上的名貴肉食品。

古代吃肉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能做到大塊吃肉嗎 第2張

當然,如果較真價格的話,北宋年間的豬肉價格,大多數情況下都是120文左右。南宋年間羊肉的價格,更一度達到每斤900文。要知道,宋代縣令的月俸,基本都在每月12貫上下。換算一下就知道,即使官宦階層大塊吃肉,單靠“死工資”也是非常不容易。

而到了明清年間,中國古代城市的肉食品消費,還一度把外國人嚇着。明朝中後期時,西班牙人拉達和葡萄牙人克魯士,都以詳細筆墨,記錄了明朝東南多個城市“大塊吃肉”的景象:廣州、福建等城市裏,充斥着雞鴨鹹肉牛肉狗肉等各類肉食品,克魯士筆下嘉靖年間的廣州城,一天要消耗五六千頭豬以及一萬多隻鴨子,這還不包括魚牛雞等肉食品。

這樣“大塊吃肉”的景象,也在明代許多文人的筆下得到佐證:謝肇淛的《五雜俎》裏記載,他在萬曆初年來到北京時,當時北京市場上的水產價格,遠遠大於豬牛羊等肉食。但不到二十年時間,隨着明朝冷藏技術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火熱,水產價格已經基本和豬牛羊肉持平。而以《宛署雜記》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時,豬肉一錢六分一斤,羊肉一錢二分一斤。對於當時的北京市民來說,咬咬牙還是能隔些日子打打牙祭。

也正是因爲明清年間肉食品更加豐富,連帶着屠戶也成了好職業。所以《儒林外史》裏的胡屠戶,雖然對中舉後的女婿范進一臉敬畏。但在范進只是個秀才時,他還依然能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的收入水平將其鄙視。明朝大學士于慎行也嘆息說:當時北京城裏的屠戶,都各個上千萬的家產,比“閣老”有錢得多。

古代吃肉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能做到大塊吃肉嗎 第3張

但是,雖然明清年間的城市裏,肉食已經更普遍,但對於人數更多的農民們來說,吃肉依然是個高門檻:明代史料記載,即使在明朝中期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農民們忙碌一年,日常只吃早晚兩頓飯,下飯多水產品。每年也只是在端陽節時能有飲宴,這還是風調雨順的太平年月。清代北京周邊的農民,也只是“魚肉唯年節用之”。這些,都還算是當時生活較爲富裕的農民。

單看這個就知道,“三天一頓肉”這事兒,對於大多數古人來說,真是大福利。

甚至,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對於中國農村來說,“吃肉”也不是容易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聞單位對湖南常德地區農村的採訪告訴我們:集體時期,社員吃肉全靠生產隊殺年豬,改革開放後的幾年裏,農戶們終於能做到家家殺年豬。農民們興奮的說:“最近幾年,農民們生活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肉比過去吃得多了。”以這個意義說,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中國老百姓的“吃肉史”,瞭解了這段歷史,也許能讓我們更好的珍惜當下。

參考資料:《遼宋夏金社會生活是》《明代社會生活史》《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農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