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三絕三通”?詳解其原因

東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三絕三通”?詳解其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後漢書·西域傳》稱:“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那麼東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三絕三通”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西域諸國多與新莽政權斷絕關係,西域又被匈奴控制,絲綢之路斷絕。此謂“一絕”。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爭取各國脫離匈奴,歸附漢朝。東漢與西域重新建立聯繫,“絲綢之路”至此復通。此謂“一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駕崩。北匈奴攻佔車師,焉耆、龜茲反叛,“攻沒都護陳睦”。次年漢章帝劉炟繼位,決定召回漢官戊己校尉,不再派遣都護。後匈奴趁機侵佔伊吾,東漢與西域二次斷絕聯繫。此謂“二絕”。

東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三絕三通”?詳解其原因

漢章帝下詔徵還班超,班超奉詔將欲回國,從漢諸國大爲震動。於是,班超與屬員留了下來,後在東漢援軍支持下,大敗莎車、龜茲、焉耆,向東越過蔥嶺的大月氏,“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等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經安息、條支,直達波斯灣邊,“距玉門、陽關者四萬餘里”“臨西海以望大秦”。因安息國一向用東漢的絲織品與羅馬交易,不想讓甘英開通東漢與大秦的直通商道,就故意誇大航海困難,甘英不得已返回。這是中國使者第一次遠達波斯灣,《後漢書·西域傳》稱“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至此,絲綢之路再復暢通。此謂之“二通”。

班超在西域經營30年,71歲病逝,葬洛陽北邙。和帝於公元105年駕崩,殤帝劉隆即位半年餘夭折,東漢內部動盪,接班超而任西域都護的任尚不能掌控西域,安帝劉祜即位後難以西顧,下詔罷都護,“遂棄西域”。此謂之“三絕”。直至18年後的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東漢朝廷纔派遣班超之子班勇出任西域長史。班勇“將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遂破平車師”;延光五年(公元126年),又大破北匈奴。

順帝劉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張朗(敦煌太守)討伐焉耆、尉犁、危須三國,三國臣服,“並遣子奉獻”。至此,班勇重新打通並保護了邊塞與絲綢之路的暢通。此謂之“三通”。班勇撰寫的《西域記》一書,是范曄撰寫《後漢書·西域傳》的重要依據。

回顧東漢絲綢之路的“三絕三通”,我們可以得到三重啓示:

東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三絕三通”?詳解其原因 第2張

其一,絲綢之路既是一條友誼之路,又是一條發展之路,開放之路。爲什麼“三絕”後又會“三通”呢?因爲“絕”就會影響中原與西域各國的經貿往來,對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而“通”則有利於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的經貿往來和經濟發展,所以絲綢之路的“絕”只能是暫時的,“通”纔是必然的。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不是人爲因素所能左右的。

其二,中華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絲綢之路就能暢通,反之,絲綢之路就有斷絕的危險。東漢絲綢之路的“三絕”,其原因或是改朝換代造成的社會動盪不安,或是國力衰弱無暇西顧,遂給某些敵對勢力提供了破壞絲綢之路的機會;而“三通”,則是國家渡過危機、恢復安定後,政治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環境俱佳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所以,國家穩定,纔是經濟繁榮的保證,纔是人民之福。

其三,應該注意到,“三絕”後復“三通”,朝廷都用上了軍事手段。這說明,破壞阻撓絲綢之路暢通的敵對勢力是不甘心失敗的,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會製造麻煩。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不懈走強軍之路,保持強大武裝力量,隨時準備應對挑釁和危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