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還能維持拜年,原因是什麼?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還能維持拜年,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背叛唐朝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嶺,內亂之前,就像上面這首詩寫的那樣,國富民強,萬邦朝賀。然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亂之後,唐朝國力陡轉之下,繁華已不復當年。

縱觀兩千多年封建王朝不難發現,王朝的更迭無外乎兩個原因:內憂和外患。於唐朝而言,安史之亂後,盛唐氣象已經名存實亡,此後一百多年裏,唐朝已經時刻面臨分崩離析的風險。

試問,如此環境下,唐朝爲何還能延續150年,無外乎也是2個原因:

首先,安史之亂後,雖然繼任皇帝的威嚴蕩然無存,不過影響力還在,皇帝、宦官和藩鎮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平衡關係,換句話說,倘若出現一個藩鎮手握乾坤、強悍無比,那麼這種平衡肯定會被打破,唐政權將岌岌可危。

其次,隋朝滅亡後,唐朝經過20年的征戰消滅了所有的軍閥統一全國。打開唐朝疆域圖不難發現,當時周邊的政權只有吐蕃可以與之相抗衡,不過總的來說,吐蕃還是實力不濟,也不敢輕舉妄動。可見,倘若唐朝內部不瓦解,吐蕃難有可乘之機。

01

安史之亂

唐朝在經歷了李世民、武則天執政以後,綜合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李隆基上臺後,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遭破壞,老百姓流離失所,階級矛盾突出。而玄宗仍然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於水火。

玄宗後期,朝政由奸相李林甫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把控。楊國忠與胡人節度使安祿山經常爭權奪利,最終引發衝突。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爲名,悍然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很快佔領洛陽,玄宗不得不帶着楊貴妃逃跑。在馬嵬驛,同行的大臣認爲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就是楊貴妃,說她是紅顏禍水,迷惑了皇帝的心性,也荒廢了朝政。這些人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

雖然唐玄宗萬般不捨,不過此時他也無能爲力。就這樣,一個風流多情的皇帝最終殺了心愛的妃子,一代美人香消玉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之變。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還能維持拜年,原因是什麼?

有人曾經說過,如果要讀懂唐朝,首先要讀懂安史之亂。唐朝繁榮的背後經歷了很多次內憂外患,而安史之亂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氣象,使得唐朝由盛而衰,由此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

首先是皇帝的威嚴蕩然無存。名動一時的天可汗制度聲威盡喪,因在平叛過程中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屢向唐室勒索威逼,連年侵擾邊境,唐室卻無力回擊。

其次是經濟重心轉移。重心轉移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整體下滑,長安、洛陽一帶一直爲唐朝政治、經濟中心,安史之亂後,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難有棲息之所。

第三是藩鎮數量激增。爲了儘快平息戰亂,唐廷大肆設置節度使、觀察使,並允許保留所據地區和兵力。這使得割據勢力擁兵自重、威懾一方,使唐帝國逐漸被瓦解。

02

“苦撐”150年的背後

顯而易見,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開始衰微,後期藩鎮割據進一步加劇了矛盾的激發。不過即便如此,玄宗之後,唐廷仍然延續了一百多年,直到907年才覆滅。翻看歷史不難發現,唐朝繼任皇帝大都沒有了前朝皇帝的文治武功,試問唐朝在飽受戰亂之後爲何還能延續這麼久?第三點原因很關鍵。

首先,經濟仍然堅挺。安史之亂這場浩劫耗時7年多,這場由安祿山、史思明挑起的戰亂,讓唐朝經濟遭受重創,老百姓苦不堪言。有句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這場內部戰爭影響很廣,波及面很寬,但總體上來說,唐朝的經濟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

當時,安祿山最高的記錄只是完全掌控了河南以及陝西2個省份,江南包括四川等地並沒有遭受太大影響。當北方飽受戰亂之苦時,很多百姓就跑去南方,在南方尋求庇護,發展生產,這無形中帶動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而南方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反芻北方。

與此同時,安史之亂後的稅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央財政的運轉,唐德宗年間,宰相楊炎出臺了“兩稅法”。這個稅法制度於老百姓而言沒有得到實惠,卻促進了國庫的充盈。

其次,政治上的合法性。前文有述,安史之亂是內部矛盾,並非統治階級的爭權,安祿山打的旗號是誅殺楊國忠,老百姓也對這個奸臣還有楊貴妃恨之入骨。主觀上老百姓支持,不過客觀上導致家園被毀。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封建社會,老百姓不一定在乎誰當皇帝坐龍椅,但他們一定支持給自己帶來安定生活的皇帝,所以當唐朝平定了叛軍之後,大家還是認可唐王室的。

從這一點來看,唐朝政治上的合法性未曾被取代。此後,玄宗退位,立太子李亨爲皇帝。直到安史之亂後,各帝王吸取教訓,整治國家,勤於政事,穩住了朝綱。

其次,複雜的中央、藩鎮體系。地方與中央的爭奪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爲了防止這一現象再次出現,也爲了褒獎那些平叛的有功之臣,唐王在內地設立了節度使的職位,然而這一舉措使唐朝產生了藩鎮割據的現象。但這種割據非真正意義上割據,除了河朔的藩鎮之外,其他藩鎮並沒有與唐朝對立。

中唐至後期,50多個藩鎮大致可以劃分爲4類: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和東南財源型。河朔區域裏的藩鎮都是安史之亂時降將據守,他們的爵位是世襲的,他們與唐廷分庭抗禮,不過這只是一小部分,其餘3類皆有唐中央控制。

與此同時,爲了吸取戰亂教訓,不再讓藩鎮擁兵自重,皇帝設立神祕的“神策軍”,這是一支非常強悍的隊伍。這支軍隊由皇帝直接管理,主要責任就是保衛長安,征討叛軍,同時也起到了震懾藩鎮勢力的作用,使得他們不敢輕而易舉的反叛朝廷。

唐朝經歷安史之亂還能維持拜年,原因是什麼? 第2張

03

繼任皇帝不作爲,唐朝最終滅亡

唐玄宗之後,唐朝又經歷了“兩起三落”。唐代宗、唐肅宗繼位後,主要是掃清安史之亂遺留的禍患,穩定經濟。

唐德宗繼位時,西北藩鎮突發叛亂,逼唐德宗承認藩鎮的自主權。唐德宗雖然在叛亂中逃脫,不過他卻將神策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宦官,因爲他不再相信武將。順宗繼位時想從宦官手裏拿回兵權,奈何宦官實力太強,未能如願。非但如此,在宦官的逼迫下,才坐了8個月龍椅的唐順宗不得不下臺。

唐憲宗接替皇位後,出現了“元和中興”。這緣於他降服了河朔藩鎮,革除了弊政,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牛李黨爭”,“甘露之變”等事件的爆發,一直持續40多年,直到唐宣宗時期,這段時間又讓唐朝經濟陷入低迷。

隨着黃巢起義號角的吹響,公元907年,朱溫篡唐,改國號爲後梁,自此經歷了298年的唐王朝畫上了句號。直到此時,唐朝遺留下來的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此後又經歷了一個新的亂世。

安史之亂後,唐朝持續了一百多年,相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一個多世紀是很長一段時間,可以看出,唐朝歷經的幾次盛事讓唐帝國巋然毅立,戰亂之後出現的2次中興局面,就是唐朝雄厚經濟基礎的遺風。只是,唐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影響力也是深遠的,直到到五代、北宋、南宋,中央政權始終無法再恢復到唐朝盛事在世界帝國中的地位,着實讓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