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一下子從盛唐走到中晚唐,從開元盛世變爲軍閥混戰的局面,內有藩鎮不聽號令、頻頻造反,外有吐蕃虎視眈眈、屢犯邊境,中晚唐時期戰火紛飛,可謂是實打實的內憂外患。

在這一時期,發生過涇原兵變、吐蕃侵襲,甚至連長安城都被攻陷,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難。那麼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大唐爲何還能堅挺到黃巢起義,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滅亡呢?

中晚唐時期出現過元和中興、會昌中心,皇帝們爲了奪回皇權進行過很大努力,也出現過一大批忠君的功臣名將,他們守衛京師,抵禦外寇。

此外,一支駐守京畿地區的常備武裝力量也不容忽視,正是由於它的存在,關中得以和平,唐朝得以堅挺百年,它就是唐朝禁軍神策軍。

一、起源:玄宗——肅宗

神策軍起源於安史之亂前夕。公元754年,大將哥舒翰在擊敗吐蕃、收復黃河九曲後,上表請求設置洮陽郡,以成如璆爲太守,同時兼任神策軍使,這就是最早的神策軍。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此時的神策軍是作爲抵禦吐蕃的邊防軍出現的,編制在兩千人左右,只是一支普通的戍邊軍隊,與日後的大唐禁軍還相差很遠,甚至沒有進入大唐割據勢力的中原大戰。直到安史之亂後,朝廷徵調大量邊軍平亂,神策軍也在徵調之列,赴難中原。

公元759年,神策軍兵馬使衛伯玉率領千餘神策軍參加相州之戰。

此戰,唐肅宗以宦官魚朝恩爲觀軍容宣慰使,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互不統屬,各自爲戰,結果唐軍大敗虧輸,衛伯玉只好帶着本部人馬逃亡陝州。然而,衛伯玉發現神策軍原來的駐地已經淪陷吐蕃,神策軍突然無家可歸,只好留在陝州,站在抵擋史思明進攻的最前線。

恰好此時深受肅宗信用的魚朝恩也在陝州,自然而然就成了神策軍的監軍,在衛伯玉的努力下,他們大敗史思明三千人馬的進攻。此戰也讓神策軍得到肅宗褒獎,他們與陝州節度使郭英乂手下的人馬共同鎮守陝州,完成從戍邊軍到藩鎮軍的轉變。

之後,衛伯玉、郭英乂先後被徵調入朝,魚朝恩成爲神策軍統帥。從此以後,神策軍在魚朝恩這位權宦的率領下,迅速成爲唐朝皇帝的嫡系禁軍。

公元763年,吐蕃攻佔長安,代宗出奔陝州,魚朝恩率領神策軍護駕有功。待吐蕃退去後,神策軍護送代宗至長安;此後又發生僕固懷恩誘吐蕃進逼京師,魚朝恩率神策軍護衛京師,待吐蕃退去後,神策軍正式成爲中央禁軍。

二、上升:代宗——憲宗

得益於吐蕃軍的屢次進犯以及深受皇帝信用的統帥魚朝恩,神策軍在護駕的過程中逐漸成爲皇帝的嫡系部隊,另外,神策軍是從戍邊軍到抵抗史思明一步一步打出來的,其戰鬥力是其他禁軍無法比擬的。因此,代宗以及後來的皇帝都十分重視神策軍,在其成爲禁軍之後,魚朝恩對其進行擴軍。

擴軍的主要來源是邢君牙、尚可孤、郝廷玉、陽慧元、侯仲莊等部曲,這些部曲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是實打實的實力派,他們的加入使神策軍實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代宗從魚朝恩之請,將好畤、普潤、興平、武功等地劃入神策軍名下,使神策軍有了物資和財賦來源。

魚朝恩被殺後,神策軍由劉希暹、王駕鶴、白志貞等武將統率。

此期間,神策軍能征善戰,跟隨李晟打敗過吐蕃,“逾漏天,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獲虜首千餘級”;軍紀嚴明,德宗徵調軍隊防秋,臨行時皇帝和大臣設酒食踐行,其他軍隊都受命飲酒,獨獨神策軍不飲,“上深嘆美,賜書勞之”。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第2張

可以說,神策軍是關中地區最值得皇帝信賴、也是最能打的一支軍隊。

而接下來的奉天之難則使神策軍被宦官一手掌控。奉天之難中,許多文臣武將叛變,與之相對比的是德宗身邊的宦官一個都沒跑;同時神策軍在此次叛亂中表現突出,是平亂的主力。

因此,在叛亂平定之後,德宗將自己最信賴的人與最能打的軍隊結合起來,讓宦官任神策軍統帥,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爲神策中尉,同時設置多個軍職由宦官擔任。此時的宦官統帥與魚朝恩是不一樣的,他們對神策軍的掌控已經成爲一種制度確立下來,一個宦官倒下後,勢必會有千千萬萬個宦官站起來重新領導神策軍。

自此,神策軍與宦官緊密結合在一起,兩者榮辱與共,興衰相倚,同時走向興盛,也同時走向滅亡。

三、衰亡:憲宗之後

憲宗朝的神策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德宗時期,神策軍已經“至十五萬人”,作爲京師禁軍,同時也是鎮守京畿的精銳之師,神策軍多次出征地方,是朝廷打壓藩鎮最直接的力量。憲宗即位之初,神策軍即跟隨李晟打敗西川軍閥劉闢,並將其生擒。不過在接下來的一次出征中,神策軍吃盡苦頭。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第3張

公元809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憲宗爲了改變河北藩鎮父死子繼的傳統,決定興師討伐不聽話的王士真之子王承宗。但是這次的統帥吐突承璀屢戰屢敗,戰事遷延日久,最後還是王承宗上表謝罪,神策軍才撤回京師,草草收場,本質上此戰是皇權在與藩鎮的鬥爭中落敗。

此戰過後,神策軍威名不再,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就很少大規模出兵征討地方,而是留在關中鎮守京師,並逐步走向衰落。

神策軍的衰落是各方面因素導致的。比如在憲宗之後,神策軍較少參加戰爭,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而朝廷給神策軍的各種優惠政策反而助長了他的腐朽:神策軍待遇優厚,補給是其他軍隊的三倍;代宗之後的每次大赦天下最優待的就是神策軍;神策軍在法律上不受御史監察,在人事上可以優先升遷轉任,在經濟上可以自己經營買賣。

一系列優厚政策讓神策軍成了香餑餑,無數富家子弟擠破頭皮也要擠進來,但是他們又不能打仗,在晚唐時期主要就是跟着皇帝打獵遊樂、營建宮樓、習“角抵、雜戲”,打仗的時候就花錢弄來更不會打仗的老弱病殘代替自己。

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何還能堅挺百年?多虧了這支軍隊 第4張

因此,在黃巢起義時,宦官田令孜率數萬(號稱十萬)神策軍把守潼關的時候,起義軍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克潼關,神策軍竟毫無一戰之力。

此戰過後,神策軍死傷殆盡,之後雖然有田令孜、昭宗募兵建神策新軍,仍由宦官統領。但是神策新軍與宦官綁在一起,被捲入與朝臣的鬥爭,同時捲入的還有朱全忠與李茂貞兩大藩鎮勢力,最後朝臣依附的朱全忠獲勝,宦官被屠戮殆盡,神策軍也被正式廢除。

曾經不可一世的神策軍就此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神策軍的鮮明特徵就宦官的興衰決定了神策軍的興衰,在穆宗之後的九位皇帝中,有七位是宦官所立,其餘兩位之一的敬宗雖然不是宦官立的,但他卻死於宦官之手。宦官之所以如此囂張,完全得益於他們對於神策軍的掌控。

但是神策軍的存在對於唐朝的延續是有積極作用的。神策軍在抵禦吐蕃、平定叛亂方面立下諸多功勞,從神策軍鎮守關中以來,關中出現過近百年的和平,這在中晚唐是很難得的。難怪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曾說“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