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延爲何被殺?政治嗅覺不夠靈敏,對風險預估不足

魏延爲何被殺?政治嗅覺不夠靈敏,對風險預估不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魏延和楊儀爭權被殺,不是他不受朝廷信任,不懂政治纔是根本原因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志》中魏延和劉封、楊儀、李嚴、劉琰、廖立,彭羕放在一個傳記中,一方面是七人地位相似,另一方面是因爲七人在品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瑕疵。所以魏延不投魏並不是他有多高尚,而是有些事情出乎了他的意料。

魏延爲何被殺?政治嗅覺不夠靈敏,對風險預估不足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就是都亭侯、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北伐中魏延是諸葛亮倚重的大將,並在北伐中屢立戰功,可以說魏延是蜀國後主時代武將第一人。諸葛亮死後從軍事角度來說,魏延接替諸葛亮北伐是最合適的人選,魏延自己也這麼認爲。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不但他自己這麼認爲,當時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然而結果出乎了魏延的意料,諸葛亮臨終前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楊儀(其實也只不過是撤軍的臨時指揮,真正的接班人是蔣琬)。

魏延爲何被殺?政治嗅覺不夠靈敏,對風險預估不足 第2張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本來楊儀和魏延就不和,諸葛亮這麼安排,讓魏延非常不爽,他想把兵權奪過來繼續北伐,成就不世之功。楊儀自然也不甘魏延欺負到自己頭上,二人都想趁着這個機會除掉對方。於是兩人一面對抗,一面同時上奏朝廷,誣告對方謀反。

朝廷大事向來是諸葛亮做主,兩人的互相誣告讓後主劉禪拿不定主意。於是他訊問諸葛亮留給他的丞相候選人、董允和蔣琬(費禕到軍前處理諸葛亮後事)。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董允和蔣琬作爲諸葛亮的接班人能力不錯,但還遠遠達不到諸葛亮的高度。楊儀和魏延當年又是和他們同級別的存在,勸和?諸葛亮都做不到,更別說他們兩位了。

爲了以後上臺執政無人掣肘,兩個人站隊文人出身的楊儀,對魏延的舉動表示懷疑。(楊儀在蔣琬等人之下,又是文人,對蜀漢新領導班子構不成威脅。事後,楊儀發現自己級別不如蔣琬等人,發了不少沒有高度的牢騷,被人告發後,落了個罷官流放的下場。)

魏延就這樣被定性爲了謀反。這是魏延沒有想到的,當何平代表朝廷的到魏延軍前斥責魏延時,魏延軍就這樣解散了。

魏延和關羽有些相似,都很體恤士卒,在士卒中也頗有威望。但他們這些威望還不足以讓士兵完全不顧及家眷。當荊州陷落東吳招降時,關羽的軍隊潰散了。同樣的,魏延被定性爲造反,爲家人考慮,魏延的士兵也潰散了。

魏延想不到朝廷對他會是這個態度(魏延應該想到他手握着兵權對劉禪也好、對接班的蔣琬也好,都是一個威脅),軍隊潰散想打楊儀已經不可能,魏延只能帶着兒子逃去漢中(魏延經營漢中多年),先自保再圖後計(未必是投魏國,以漢中爲基礎,可以逼迫楊儀交出兵權)。

楊儀和魏延已經撕破了臉,自然不能放魏延再回到漢中威脅自己,於是派馬岱領兵追殺了魏延父子。

造成這樣的結果,說直白點就是魏延政治嗅覺不夠靈敏,對風險預估不足。當他的存在對別人構成威脅的時候,有又不懂得低調自保,人家自然就不會手下留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