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民以食爲天,唐朝是如何儲糧?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爲維持生存的最基本物資,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限於生產力、技術水平以及糧食的品種,古代糧食的產量遠遠低於現代。較低的產量更加凸顯了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因此古代就有民以食爲天的說法。

糧食的短缺往往會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小則造成饑荒,人民流離失所,正常生產遭到破壞,重則導致農民起義,甚至顛覆政權。因此古代的統治者對於糧食的供應無不視爲頭等大事,每個朝代都努力從各個方面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以及努力提升糧食產量。圍繞着糧食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法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在各方面繁榮發展的時代。其中,糧食的生產,儲存與管理制度上的成熟也是促使唐朝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一、糧食的生產

古代的糧食生產極度依賴於時節,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中國曆來有多種糧食作物,不同的作物對於氣候,水土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中國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區域性分佈。同時,對於不同的糧食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了完善的耕種,收割的經驗技術。

另外唐朝時期時期糧食的產量與種植技術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唐朝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態度與政策上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糧食種類及分佈區域

中國古代,糧食種類多樣,傳統有五穀的說法。但是在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粟即谷、小米,都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到唐朝時期這種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稻和麥的比例逐漸提高,漸漸取代粟的主糧地位。

唐朝時期糧食種類大致按南北分佈,南方糧食以稻爲主,兼種麥,粟;北方以麥,粟爲主。另外,大豆,小豆,高粱,燕麥,蕎麥等作物在南北方各有種植。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新的作物的種植,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的作物品種。

粟在北方一直是主要糧食作物,因此也一直被當做賦稅的主要主要形式。粟相對來說耐乾旱性較強,對農田,水土,氣候的要求不高,因此得以在北方大範圍種植。在唐朝時期,粟的種植主要分佈在北方、西北,在南方也有種植。

麥有大麥、小麥,以小麥爲主。小麥的種植歷史悠久,但是一直作爲粟的補充。直到唐朝中期,隨着小麥產量的不斷增加,政府開始將小麥作爲賦稅的徵收對象。這種轉變標誌着小麥開始逐步取代粟在北方成爲主糧,同時也使得北方飲食結構發生大的轉變,各種麪食開始興起。小麥的種植區域與粟基本相同,主要在中國的北方、西北,相對缺水的區域。

稻的種植在唐朝發展迅速,主要原因是唐朝時期北方人口南遷,同時社會安定人口大量繁衍,使得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促進了南方土地的開發。南方溼熱多水適合於水稻的生長,因此,南方成爲水稻的主產區。並且,到後期南方生產的水稻還大量供應北方地區。唐朝時期,水稻的產地並不侷限於南方地區。在北方,甚至西北也有種植,但是限於北方缺水的情況,其種植面積總體不大,因此產量不高,不能與麥粟相比。

在幾種主要糧食作物之外,唐朝時期還有大量其他糧食作物的生產,比如各種豆類,高粱,燕麥,蕎麥等,分佈於各個區域,作爲主糧的補充。

唐朝時期,尤其是中後期,已經初步形成南稻北麥的基本糧食格局。同時,其他多種糧食的種植也豐富了唐朝糧食的種類。

產量的保證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2張

唐朝時期的文獻資料中有大量關於糧食產量以及倉庫儲糧的記載,通過對比前代的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糧食的產量、儲量遠超以往各朝各代。糧食產量的增加主要源於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選是耕地面積的增加:唐朝時期,得益於政府的鼓勵,在隋朝末年因爲戰爭荒蕪的大量土地迅速恢復生產。同時大量新的耕地被開墾出來,這種對傳統耕種地區土地的儘可能利用是耕地增加的一個原因。另外,在唐朝時期南方地區人口大增,使得南方的土地大量被開墾出來,這也是唐朝耕地面積增加的一個原因。

糧食產量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耕種技術的進步使得土地畝產糧食數量增加。唐朝時期,新的耕作工具,耕種技術被髮明出來,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升了糧食的畝產量。比如,唐朝時期首先出現了曲轅犁,耙等工具,提升了土地耕作的效率,有利於對土地進行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另外,在肥料的改進上也有長足的進步。還有,唐朝時期有些對種植的改進有些依然沿用至今,比如作物的輪作制。相較於以往朝代的以冬小麥種植爲主的一年一熟,唐朝北方已經普遍實現一年兩熟的輪作制度,在南方實現了一年三熟。這種耕種技術的改進大大提升了土地產量。

通過增加耕地面積,改進耕種工具、技術等多方面的努力促進了唐朝糧食產量的大增。糧食常量的大增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也爲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政府的政策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3張

重農是唐朝時期的基本國策。唐代政府非常重視糧食生產,因此從建國開始就制定各種政策、制度對糧食的生產予以保證。

首先,唐朝歷代皇帝親力親爲鼓勵農桑,向天下表明重視農業的態度;同時獎勵農耕,對耕種表現出色的官員予以獎勵。通過這些手段引起整個社會對農業生產的重視。

其次,傳統農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對勞動力的要求非常高。在古代人是第一生產力,因此保證耕種中足夠的勞動力是保證糧食產量的第一要務。唐朝時期,政府首先鼓勵生育,通過繁衍人口增加勞動力;其次盡力減輕農戶徭役壓力,是農戶有更多經歷進行農業耕種;另外,通過建設義倉等積極抵禦災荒,保證人民不因災荒流離失所導致耕地荒蕪,影響正常的糧食生產。

還有,唐朝政府嚴禁宰殺牛馬騾等牲畜。在古代,畜力的使用可以大大促進耕作的效率,是除人力外最重要的生產力。唐朝時期在禁止宰殺牲畜之外,還曾多次購買牲畜分給農民,以此鼓勵農業的生產。

唐朝時期,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以及主食的結構逐漸形成後世的格局。這一時期,得益於國家安定,南方地區的開發,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政府的重農國策的影響,糧食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二、糧食的儲存與交易、消費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4張

糧食的生產在唐以前主要是一年一熟,到唐朝時期逐漸形成北方一年兩熟,南方一年三熟的狀態。相對於糧食的收穫,糧食的消耗是一個日常化的行爲。因此,糧食生產出來之後,如何儲存以供應常年的需要是和糧食生產同樣重要的問題。在唐朝時期,糧食的大規模儲藏集中在官方設立的幾種類型的大的倉庫裏。同時在高官貴族,工商業者,以及普通民衆之間都存在着不同體量的糧食儲藏。

官方及民間的糧食儲藏

在唐朝以前,一直到宋元時期,糧食都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需要將徵收上來的大量糧食進行專門的存儲以備國用。在唐時期,出於各方面的需要建有各種形式的糧倉。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種:

太倉:太倉有說屬於正倉的一種,設置在首都,糧食的來源是經過轉運倉運來的全國各地的賦稅。其主要職能是供應首都的宮室,官員,學生,衛戍軍隊等使用。同時,太倉在一些緊急情況下會作爲常平倉,義倉的輔助。

正倉:正倉廣泛設置在全國地方州縣,是國家的主要糧倉。正倉主要儲存國家稅收的糧食,在具體的使用上,則包括轉運至太倉,發放官兵俸祿,備荒賑災等作用。

轉運倉:轉運倉的作用是在糧食各地轉運期間臨時存放的倉庫,沿水陸運輸要道上進行設置。

軍倉:軍倉的糧食來源於屯田,主要用於供應官兵俸祿,在荒年也用作荒年的糶米。

常平倉:常平倉糧食的主要來源是賦稅,一般設置在地方,用於保證荒年的社會穩定、賑災、平穩糧食價格等。常平倉的設置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義倉:義倉首創於南北朝時期,爲唐朝沿用。其糧食來源於賦稅。義倉的設置主要目的就是供給地方防備災荒使用。

唐朝的官方倉廩系統除了儲存國家財政收入以備國用這種基本的功能之外,還承擔着備荒賑災的作用。同時常平倉的設置是國家利用糧食做爲經濟工具,發揮着調節物價的作用。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5張

民間的糧食儲藏分爲幾個方面。首先民間自建糧倉用以儲存上繳賦稅之後的糧食,作爲維持家庭生存的作用,相對分散。但是,因爲唐朝統治者藏糧於民的思想,所以在總體上有相當的規模。另外,唐朝糧食產量大增促進了糧食的交易,同時糧食加工業發達,所以與糧食相關的工商業者也建設了大量的糧倉儲存交易的糧食。還有就是高官貴族自建的糧倉,他們是將糧食作爲財富以及享受的物質來儲藏。

糧食的儲存關係到糧食的穩定供應,因此國家建設各種形式的糧倉以保證國家大政方面的需要。另外在民間也存在各種形式的糧倉,體現了古代糧食的重要性。

糧食儲存的方法及管理

糧食作爲農作物,如果儲存不利極易腐壞變質,因此糧食的儲存的手段以及管理就極爲重要。在《新唐書》卷五十一食貨一》中有關糧食儲藏的記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從中可以看到,根據種類,環境的不同糧食的儲存時間相差巨大,多則九年,少則三年。

爲了更好的儲存糧食,在倉儲建設中唐朝政府確定了幾項選址的原則:首先,倉窖儲藏因爲安全性高作爲優先選擇,不能建倉窖則建屋儲藏;其次是在高地乾燥處選址;另外,在倉庫邊上要設排水設施。可以看到在倉庫的建設中主要考慮到安全,防潮等幾個因素。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6張

在倉庫管理上,唐朝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倉庫管理體系。首先,明確了各個倉庫的管理人員:根據倉庫所在地及倉庫性質,指派專門人員負責管理。另外,明確了倉庫的監督責任,各地倉庫賬本交由尚書省戶部,安排專門人員審覈。同時還設置了專門監察機構,安排御史對各倉庫進行監管。

在糧食的保管上,對於糧食進出倉儲的情節以及涉及到的每個人都要明確記錄以備覈查。同時,在糧食的管理上也制定了明確的制度,對如何堆放、如何防黴、包括糧食需要達到的堆放年限,都有明確要求,並對違反的人員設置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糧食儲藏的重要性不亞於糧食的生產。唐朝時期各種形式糧倉的設置不僅考慮到了糧食作爲國家財政收入的作用,同時考慮到了備荒賑災以及作爲經濟手段維持國家經濟平穩的作用,充分發揮了糧食的作用。同時,有效的倉儲技術及管理手段保證了倉庫功能的正常運行,其作用不亞於糧食的生產。

糧食的交易與消費

唐朝時期呈現出空前的社會經濟繁榮,糧食產量的大增是重要的作用。農戶在滿足基本生存的需要之後還有大量的糧食剩餘,這些糧食就會通過交易進入流通。糧食流通的同時促進了糧食製品的消費,增加了市場經濟的活力。

唐朝時期,糧食的交易一般是農戶與政府,農戶與民間商賈之間兩種。由於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因此在產糧時期糧食大量上市,導致糧食價格較低。這時候,政府爲了維持糧食價格,以高於市場價格從農戶手中糴米。等春天、荒年等糧食供應不足等時期,政府再以低於市場價格糶米,平抑糧價。這就是常平倉設置的目的,通過糧食的一進一出平穩糧食價格,維持社會經濟的平穩。

農戶與商賈之間的交易則純粹出於消費的需求,以糧換錢購買物資滿足生活的消費。同時,商賈將買來的糧食加工成各種食品,再供應到市場上,滿足民衆的消費需求。在這樣的過程中,唐朝民衆的生活消費品得到極大的豐富,也促成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

古代民以食爲天 唐朝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儲備糧食的 第7張

唐朝時期統治者的相對開明,對重視農業的生產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在這樣的基礎上,唐朝的糧食生產技術,耕地面積得到極大的提升,促成了糧食的產量大增。在糧食的儲藏上,則借鑑前代經驗廣建糧倉,並建立詳細的管理制度,使得糧食的儲量超越以前的朝代,達到歷史上的頂峯。大量糧食的生產與儲存保證了整個社會糧食的供應,是唐朝社會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物質基礎。對唐朝糧食問題的探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唐朝繁榮強盛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1]李維才.唐代糧食問題研究

[2]杜海濱.唐代糧食安全問題研究

[3]劉堅.中國糧食儲備制度的沿革

[4]李維才.唐代糧食政策及其實際運作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