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隋朝糧食吃到唐朝是真的假的 隋朝糧食真的有那麼多嗎

隋朝糧食吃到唐朝是真的假的 隋朝糧食真的有那麼多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隋朝的糧食吃到唐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一)從農耕文明開始,累朝累代,向來講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也即重視“糧食安全“。歷史上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打下江山後,第一件事便是“高築牆,廣積糧”,以期國泰民安,社稷長久。從五胡亂華到隋朝一統,幾百年的戰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餓殍遍野。隋朝初年,關中大旱,出現大面積饑荒,朝廷和官員的供應都無法保障,隋文帝只好率羣臣前往洛陽就食,成爲歷史上第一個“逐糧天子”。這種情形給楊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隋朝糧食吃到唐朝是真的假的 隋朝糧食真的有那麼多嗎

(二)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義倉”(又叫社倉)。即政府出面號召組織,百姓自願交糧,以便賑災自助的民間糧食儲備措施,豐年時,百姓將餘糧交存到本鄉的“義倉”裏,等到荒年或青黃不接的月份,就分“義倉”的糧食吃;豐年交多少,災年怎麼分,全由本鄉鄉紳和百姓商議決定,地方官吏只負責出面協調。

(三)這本是一件惠民救急的好政策,理論上無可挑剔。但天朝的事情就是這樣,無論多好的政策,施行起來就走了樣。一些鄉紳挾勢力,厚親族,薄遠鄰,致矛盾迭出,官司不斷,給本來就覬覦這眼前肥肉的地方官吏以藉口,趁機插手,直接管理,形成了事實上的“國進民退”,從收糧到倉儲保管,再到何時放糧,全由地方官員說了算。

隋朝糧食吃到唐朝是真的假的 隋朝糧食真的有那麼多嗎 第2張

(四)到開皇十年,隋文帝以“義倉”設在民間,糧食損耗太多爲由,下令所有“義倉”納入所在州衙門管理(無形中增加了糧食運輸的成本),“義倉”由民間自救儲備轉變爲國家糧食儲備。稍後,楊堅更下詔,強制百姓往“義倉”交糧,從最初的勸導自願,變成強制性國家稅外之稅(這也是古代專制王朝的死結)。“義倉”“國有化”後,短短几年,戶部便報告:“府藏皆滿,無所容,積於廊廡。”據史料記載和後世學者推算,全國的“義倉”儲存量達到了漢武帝初年的總量,“文景之治”用了七十多年積累的糧食數量,隋朝十幾年就達到,也即積累的速度是漢文時的五到六倍。

(五)這裏邊有一個問題:漢文到隋文雖然經過了七百年,但社會生產力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生產效率也提高有限,如此快速積累的財富(糧食)從哪裏來呢?除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外,最主要的一個解釋就是:朝庭與民爭利,財富迅速大規模地由百姓家中轉移到國家(隋楊)手中,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社會資源和要素由廣大鄉村向少數城市流動集聚。

(六)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國富民窮”,“城市繁榮”,“鄉村凋蔽”。隋文帝相較還是節儉、仁厚之君,但在他後期,已出現了“人多飢乏,百姓逐食”的情形。至隋煬即位,各級官吏腐敗怠政,或相互欺瞞,上下其手;或事不關已,不及時報告朝廷、救濟饑民,任由官倉糧食黴爛。楊廣其人又剛愎自用,一慣聽喜不聽憂,“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官員便投其所好,上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自已住在長安、洛陽城裏,以爲國庫充盈了,城市繁華了,老百姓自然也很富裕,索性歌舞昇平。及至烽煙四起,還荒唐地認爲是個別奸滑之徒在煽動(十個人的口糧被三兩個人享用,其餘餓肚子的七人就要鬧事)。

(七)唐高宗李治時,大臣高履行向其有“隋朝積存的糧食夠當時八百七十萬戶吃五十年……”之奏言,後世一些文人學者據此便機械靜止地認爲隋給唐留下了足夠吃幾十年的現成糧。殊不知,除極少數零頭因戰火隱沒(唐時發現已黴爛),一部分毀於戰亂,大部分已被饑民亂兵吃光(難怪古代把當兵叫“吃糧”)。李淵進長安時,長安已無糧,先遣平陽公主在遠郊扶風武功一帶向大戶借糧以募兵。至唐太宗初年,向突厥用兵時,還向商人富戶借糧。放着官倉裏隋朝留下多的吃不完的糧食不用,向商人借,這說得通嗎?

隋朝糧食吃到唐朝是真的假的 隋朝糧食真的有那麼多嗎 第3張

(八)李世民登基後曾說:“凡理國者,務積於人”,只要百姓手中有糧,朝庭心裏就不慌。於民讓利,藏富於民,大河有水小河滿,與其等着百姓決堤放水,還不如自已主動開閘泄洪。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訓,這樣說,也這樣做,因此纔有“貞觀之治”和“大唐盛世”。綜上分析,隋留給唐夠吃五十年糧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網友對此評論道:那是形容隋朝富裕,說國家五年不種不收,國家照樣興旺,說他的絲綢財寶之物類,庫存量應用五六十年還有可能的,。隋朝因徵高麗國損兵損糧,糧食一經是空虛的未期。那時侯的技術,糧食也不可能畜存五六十年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