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地區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寧,傳三世歷一帝二主,享國三十八年,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南唐留給世人印象最深的,應該不是開國君主李昪,而是南唐亡國君主李煜。因爲李煜不僅是南唐末代君主,更是一位文學藝術創作者,例如“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但其實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給後來的宋朝在南方繼續發展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來了解一下南唐經濟發展原因及其相對性探要。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南唐經濟發展的表現

南唐,爲何要多一個“南”字,因爲疆域範圍位於南方,而南唐疆域之前的政權是楊吳,早在楊吳政權時期,當時的江南一帶已經有三分繁榮景象。

對於南唐經濟發展的表現,史書上大概是這樣描述的:記載楊吳君主所住的淮海地區和當時的廣陵地區都比較富裕,士族和百姓在一起呈現出一片和諧的社會;

還講到江南地區荒蕪的土地幾乎全部被開拓完畢,鄉間田野種滿了桑樹(爲了養蠶,蠶絲是小農經濟的重要商品絲綢的原材料),憑着這樣的景況可以看出楊吳政權的經濟實力還是比較富強的;

所以南唐疆域範圍在李昪執政前就已經有一定發展經濟的基礎。

在李昪取代楊吳政權之後,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書中大概如是記載道:相比以前,南唐時期的老百姓一年比一年要豐收,且上繳國庫以供兵卒和官員使用的糧食都還有富餘;

說李昪有息兵安民的政策非常有效,對於南唐山澤之利(山澤之利指自然資源給人類的益處。

山澤:山川河澤,泛指耕地、森林、水域、礦產等可供利用的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山川之寶造福於萬民比較到位,且南唐國庫的銀錢收入也頗爲富裕;

整個南唐民間百姓種植的農作物每年都生長得很好、一片豐收景象,文人學士都喜歡集聚在南唐,因此南唐在李昪的統治階段呈現出一片盛世之景。

由此可見,南唐的農業非常的發達,首先農業發達說明南唐統治階層在疆域內的農田水利建設很有建樹,據瞭解當時南唐的爲了農業灌溉便利,減輕江淮水患的危害,特意在全國各地修建大規模的陂塘(陂塘指因自然的水池加以人工的建設,以爲灌溉之用的水利工程),號稱溉田萬頃;

農業發達的具體表現,即江淮地區的泗水和楚州等地的種植的麻成爲當時的貢品,大量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水稻處於豐收狀態,還大範圍普及了小麥種植,以及揚州、常州等地的茶葉更是聞名天下、甚至海外。

在古代中國能表明經濟發達的領域,除了農業就是手工業的發達,而南唐位於的江淮地區,主要包括銅鐵、鹽業、紡織業和造船業以及造紙業等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2張

冶煉銅鐵,南唐銅鐵生產的代表性地區即現今的湖北黃石的大冶,並且通過此地生產的銅鐵冶煉軍事武器裝備,當時的南唐和之前的楊吳都是依靠此地的山澤之利作爲極其重要的冶煉基地

鹽業,而淮河流域的鹽場分佈的非常之多,對於所生產的食鹽會保證分配到每位南唐百姓,百姓們只需要繳納“鹽米”即可(鹽米,指南唐朝廷分配給百姓食鹽,百姓按朝廷規定上繳足量的大米以換食鹽)。

紡織業,南唐時期的紡織業在當時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潤州的方紋綾,水波綾,紡織技術頗爲高超,就連潤州的錦工都引領整個紡織行業。

不僅享譽南唐,當時的整個天下人都有耳聞;在南唐時期的官員每次受到封賞,都會得到大量的上好帛品,史書記載:“升元初,許文武百僚觀內藏,隨意取金帛,盡重載而去”,由此可見南唐紡織業的發達和南唐國庫藏量之巨。

造船業,南唐的主要疆域屬於古時吳地,而吳地多是水鄉,流域面積廣泛,適合船業航運發展,因此造船業在吳地是有傳統的。

所以南唐的造船業規模非常大、造船技術高超,因而南唐製造的戰船數量多又能保證品質,據記載當時南唐的朱令贇領兵與中原最強政權後周進行作戰時,就曾率“戰艦數百艘”。

造紙業,南唐的造紙業也是因爲佔據地利之勢讓造紙業得以快速發展,其中宣州的“宣紙”最爲有名,而且從唐代開始就是貢品之一,因此“宣紙”之名傳遍大江南北,且歷久不衰;

澄心堂紙、龍尾硯、李廷珪墨,號稱“文房三寶”,所以南唐的造紙業與其他諸多領域都得以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良性循環發展,推動着南唐的經濟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狀態,也爲後來的宋朝打下堅實的基礎。

南唐經濟發展的原因

第一,楊吳政權時期打下基礎

五代十國之一的吳國,因爲楊行密所建立,所以史稱“楊吳”,這個國家建立的時候,唐朝還沒有完全滅亡,而楊行密在獨立之後,把當時的中國東南地區掌控在一起,對於北方的進犯都憑着實力和能力給擊敗了。

因此給了當時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環境基礎,同時楊吳在政策上也是比較支持商業發展,所以當楊吳政權的權臣徐溫養子李昪在平穩過渡爲南唐政權之後,諸多政策繼續延續,並沒有影響到經濟發展。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3張

第二,南唐的政策

首先,本着“息兵安民”的基本國策,從不主動攻擊挑釁和進犯他國,反而是想盡辦法與鄰國交好,對於中原地區的政權都是以上貢保和平。

從而在南唐境內的軍士們開始休養生息,百姓們埋頭辛勤勞作,因而江淮地區在楊吳時期的基礎上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其次,對於鹽場的食鹽分配政策也是非常符合當時老百姓的意願,只需要老百姓交夠足量的糧食即可。

其三,在楊吳時期就以紡織品繳納租稅來代替稅銀,這樣的政策直接刺激了紡織品快速發展起來,到南唐依然延續此項政策,所以江南地區的紡織業在南唐時期盛況空前。

其四,對於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國家出面興修農田水利建設,大力勸導百姓潛心種地和養蠶織布,政策上又輕徭役、薄賦稅。

其五,南唐的統治措施裏,鼓勵百姓自己開墾荒地,這樣對於小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也有特殊意義,招聘有農業技術的百姓進行集體經營類似農場莊園化的朝廷官家田地。

這種嚴密的組織生產形式,較爲科學和大規模地生產農作物,此種操作有利於恢復南唐經濟的發展。

其六,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而且戰爭規模也比南方要大,所以很多戰爭之下的很多百姓選擇逃往南方。

而南唐招安撫慰因爲戰亂進入南唐的流民和南唐本身就有的流民,讓這些人真正融入到南唐的社會中,這些人帶着北方更加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某些高超的手工業技術融合到南唐,推動着南唐經濟的發展。

南唐曾經的經濟發展非常不錯,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4張

南唐經濟發展的相對性

南唐終究只是偏安一隅,不管是地盤和人口,還是技術層面都是有限的,畢竟南唐的疆域範圍只是當時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不僅影響着整個南唐的社會經濟發展,還左右着南唐國主對於南唐未來發展方向的想法。

經濟的定義是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這些活動在古代主要就是靠人工去實現的,因此在當時經濟是否發達,人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南唐偏安一隅的做法從當下看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從更長遠看即是弊大於利。

南唐的對外友好政策只能保一時不能保證長久。

五代十國紛爭不斷,特別是中原地區一直被多方興起的政權在不斷的爭奪,南唐李昪的放低姿態求取和平只能在中原地區還未完全穩定的時候奏效,到後來塵埃落定,北方強大的政權就會第一時間轉向南方的小邦國。

這時即使是南唐俯首膜拜都不行,必須接受北方政權的統一。

還有一點即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天鄰國強大的君主答應南唐的和平外交,但是等下一位皇帝上位就未必,甚至直接對南唐進攻,所以在不確定的政治局勢下,經濟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

第三,在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穩定只是相對的,邊境線時常遭受周邊政權的襲擾,南唐需要隨時準備打仗,所以要籌備足夠的軍需物資,這些都是在勞民傷財,在這樣的局面下,南唐的經濟發展直接受到影響。

第四,當時的小農經濟模式本身很有侷限性,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同時在當時的封建社會經濟制度之下,隱藏着封建統治階層剝削百姓的黑暗一面,因此南唐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可能建立起先進的、良性的循環發展機制。

第五,南唐內部並不是很穩定,反而一直存在派系鬥爭,原因是南唐開國君主李昪是從吳國楊家手裏奪得的政權,而李昪爲了平穩過渡,所以沒有斬草除根,還留着楊吳派系的人,所以南唐內部存在着嚴重的內亂隱患。

上述五個原因都是南唐經濟繼續發展的重要阻礙,也是當時大環境下,很難甚至無法解決的阻礙,所以南唐的經濟只能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南唐的經濟呈現一絲古代經濟繁榮的景象,源於南唐統治者的政策扶持,而南唐經濟的相對受限性,也是源於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侷限性和政局動盪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