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末經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朝末年的經濟爲什麼搞不好?對於這個問題,多數人給出的答案想必應該是這樣的: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災頻發,因此經濟每況愈下。可問題是,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當然不是,想要弄清楚明朝末年的經濟狀況爲何如此糟糕,決不能只看國內之情況,而更重要的是要聯繫起當時的全球經濟來看!只有從全球視野出發,才能更爲全面地將此問題說清楚!

那麼,當時的全球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公元1431年明帝國疆域

我們知道,在十五世紀的時候,歐洲人已經開始了大航海時代;而到了十六世紀的時候,歐洲的西班牙人已經征服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人則控制了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到東南亞的貿易航線。因此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十六世紀的世界已經初步被歐洲人的航海貿易網絡給連接起來了。

那麼十六世紀的中國正在幹什麼呢?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發現了銀礦,並且還發明瞭提純銀礦石的技術,促使白銀產量劇增。而在當時的亞洲,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並以馬尼拉爲基地,與中國地區發生了貿易往來。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2張

我們知道,在明朝隆慶皇帝之前,明朝政府是不允許開展航海貿易的,甚至還提出了“片板不許入海”的禁令。但是隨着中央財政的吃緊,緊靠農業稅收已經維持不了帝國的開支了,於是在公元1566年隆慶皇帝登基之後,便解除了禁海令,允許貿易往來。而在當時的日本,隨着長崎港的開放,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葡萄牙等國的商人!

看到這裏也許你就會問了,這些事情跟當時明朝的經濟有半毛錢關係嗎?它們不都是一些彼此孤立的事件嗎?

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看似彼此孤立的案件,其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十六世紀時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的雛形。而也正是在這樣的局勢下,使得大量的白銀流入到了中國。怎麼說呢?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3張

隆慶皇帝

我們知道,西班牙等歐洲人在南美弄到的白銀,通過菲律賓以及陸地上絲綢之路的另一條路,即布哈拉流入到中國,主要用於購買中國的生絲、茶葉和瓷器等物。

除此之外,歐洲人的到來同時也帶動了盛產白銀的日本開放對外貿易。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十七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從美洲和日本流入到中國的白銀,其總量就高達25萬到26萬多公斤。美洲新大陸出產的貴金屬,也幾乎有一半流入到了中國!

也許看到這裏你會說了:“大量白銀流入到中國,必然會帶來中國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按照正常邏輯來說的話,這似乎也是對的。但我們看明朝當時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這樣美好,反而是越發的糟糕!那麼這究竟是爲何呢?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4張

美洲白銀流向圖

大量白銀的流入,最初的時候確實帶來過一段時間的繁榮,國庫也很充盈,表面看上去確實很不錯。但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明帝國的財政和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境外的白銀輸入。而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依賴,那麼對於帝國本身來說是極其危險的,因爲如果一旦外部局勢發生變化,白銀輸入量減少,甚至是停止輸入,那麼就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因此,此時的明帝國看似非常強大繁榮,其實這只不過是表象而已,實際上此時的大明帝國非常的脆弱。

果然,隨着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使得歐洲局勢大變。在公元1618年,歐洲甚至還爆發了新教與舊教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這一打就是三十年,而這便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具體過程你應該很清楚了,我們就不做過多論述了,只來說一下這場戰爭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5張

1618年的歐洲局勢

三十年戰爭開啓之後,對西班牙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經濟狀況和海外殖民地的治安情況每況愈下,而這對中國的貿易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在1639年,馬尼拉出現排華事件,許多中國商人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殘忍屠殺。

更嚴重的是,在1641年,馬六甲海峽落入到荷蘭人手中,從印度果阿到澳門,再從澳門到廣州的白銀運輸通道被切斷。不僅如此,在十七世紀初的時候,德川家康結束了日本戰國時期的戰亂,國內恢復平靜,而由於不用打仗了,很多物資也就沒必要從外國進口了,因此對外貿易的積極性也就隨之下降了。

終於,在這樣一系列外部原因的組合促成下,明朝白銀進口的數量大幅降低,有時候甚至還出現了斷流的情況。當時的明朝經濟情況不容樂觀,並且社會矛盾激增。

那麼,這白銀爲何就會帶來如此多的問題呢?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6張

這就得從明朝官員的工資說起了。我們都知道,在有明一代,官員的俸祿最初是由實物支付的,比如直接發放糧食,朱元璋時期就是這樣乾的。等到後來則演化成了貨幣支付,最典型的便是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由實物改成了紙幣,後來再改成用布帛代替,再後來則才改爲了白銀。

按理來說,從實物到貨幣的演變應該是一種進步,值得表揚纔對,但實際上,在當時很少有人懂得通脹問題,例如像柴米油鹽這樣的剛需產品從長期來看的話,是會上漲的,但是相比之下官員的工資卻始終沒有增長。

在最初的時候,這樣的工資還能勉強維持生活,但是在明代後期,大量流入的美洲和日本白銀,使得物價快速上漲。據記載,僅從1632年到1639年這8年間,松江地區的米價就上漲了2倍以上,江浙地區甚至漲了四倍有餘!

所以在這樣物價上漲,資金鍊條還斷裂的情況下,官員們的生活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7張

等到了這一步的話,就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了,而已經轉變成政治問題了。既然單靠工資不能維持生活,那麼這些官員勢必就會打打擦邊球,或是權力尋租,或者貪污受賄,或是懶政怠政,而只要到了這一地步的話,那麼官場的行政效率和風氣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央財政也會出現新的危機,最直接的便是由於白銀減少,而無法維持整個帝國的開銷,因而只得裁員,亦或是裁撤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部門,其中郵政系統的縮編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官員都因此而失業了,其中也包括日後打進北京城的李自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其國庫只有僅僅的4200兩白銀,守衛北京城的將士已經有一年都沒有領到過餉銀了,他們自然也要養家餬口,而既然朝廷發不起工資,那也就沒有必要守衛什麼京城了,所以這樣一來,其戰鬥力和戰鬥意識也就隨之下降了。因此等到李自成大軍一到,這些人就只能是束手待斃了!

明末皇帝爲何搞不好經濟 白銀流入爲何帶不動經濟發展 第8張

所以總的來看的話,明朝末年嚴重的經濟問題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導致這場經濟危機爆發的便是來自美洲的白銀,或者說是通過海外貿易流入進來的白銀。不過總的來說,這些流入的白銀確實給明帝國帶來了短暫的表面繁榮,但當這一波潮水退卻後,其國家的脆弱也就彰顯無疑了!

當然了,導致明朝滅亡的也並非只有這一原因,實際上還有很多,因篇幅有限,我們下文再說!

參考文獻:《明史》、《洪業·清朝開國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