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嵇康臨刑前爲何彈奏《廣陵散》?背後有何玄機?

嵇康臨刑前爲何彈奏《廣陵散》?背後有何玄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是竹林七賢之一,也是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嵇康與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一起飲酒、縱歌,肆意酣暢,被時人及後人稱爲“竹林七賢”。

嵇康因蔑視權貴,看不慣司馬氏的虛僞而隱居不仕。同爲竹林七賢的山濤曾舉薦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職。嵇康乃作出歷史上那篇著名的絕交書——《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其中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

由於嵇康對司馬氏政權採取的不合作態度,而頗招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的忌恨。後來,嵇康遭到司隸校尉鍾會的誣陷,從而被司馬昭下令處死,時年僅四十歲。

嵇康臨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卻被司馬昭拒絕。

嵇康臨刑前爲何彈奏《廣陵散》?背後有何玄機?

嵇康面對衆人,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

嵇康爲何在被殺之前,偏偏要彈一曲《廣陵散》呢?這裏面有什麼玄機呢?

《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傀曲》,是古代一套非常大的敘事曲,講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刺韓的故事。

春秋末期,韓國的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生了仇隙。嚴仲子花重金與當時齊國的著名勇士聶政交往,希望他去刺殺俠累。

聶政卻因要贍養老母,而拒絕了嚴仲子的請求。三年後,聶政的母親離世,聶政在安葬母親之後,找到嚴仲子說,自己本來是市井之徒,而您作爲“諸侯之卿相”,不遠千里,驅車前來以重金邀請,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因此他“將爲知己者用”,誓死報答嚴仲子。

之後,聶政手持利劍,隻身闖入相府,“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嵇康臨刑前爲何彈奏《廣陵散》?背後有何玄機? 第2張

聶政在連殺數十人後,擔心連累自己的姐姐(或是擔心連累嚴仲子),最後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相國俠累被殺,韓國大亂,韓王下令將聶政暴屍於市,並懸賞百金來尋找線索。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此事後,知道這個人必定是自己的親弟弟,她伏屍痛哭,並說:“他擔心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爲怕死,使聶政的聲名無以流傳後世啊!”

聶政刺殺俠累的行爲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紛紛讚賞聶政這種“士爲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里”,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那麼,《聶政刺韓傀曲》這首曲子爲什麼又叫《廣陵散》呢?它和“廣陵”又有什麼聯繫呢?

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市。在三國後期,司馬氏把持曹魏政權時,曹魏大臣總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兵變起義,來反抗司馬氏: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義,被司馬懿所平;第二次是毋丘儉起義,被司馬師所平;第三次是諸葛誕起義,被司馬昭所平。

嵇康臨刑前爲何彈奏《廣陵散》?背後有何玄機? 第3張

這三次起義的地點都是發生在壽春,而壽春在當時是屬於揚州管轄。王凌、毋丘儉、諸葛誕三人在起義前,擔任的職務都是“揚州牧”。

據考證,《聶政刺韓傀曲》這首古曲於東漢末年開始在民間流傳,嵇康又將這首古曲經過自己的精心加工後改編成了《廣陵散》。

聶政刺韓的故事,象徵着王陵等人對司馬氏的反抗,所以,把《聶政刺韓傀曲》稱爲《廣陵散》,也就暗含了這種深意。

因此,嵇康在臨刑前,不彈別的曲子,偏偏就彈這首《廣陵散》。一方面,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當時自己悲壯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在臨死前仍在表達自己的態度——即便我死,我依舊桀驁不馴,我依舊獨立而反叛!

《廣陵散》一曲因嵇康而聞名天下,嵇康也因臨刑前彈奏《廣陵散》而平添了無數的魅力。

嵇康臨刑前的灑脫,也讓鍾會、司馬昭等人顯得更加狹隘、渺小。難怪在嵇康死後,“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指司馬昭)尋悟而恨焉。”(《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