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孰強孰弱:究竟有何差距?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孰強孰弱:究竟有何差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是個戰亂年代,亂世有一個特點,各類人才都能得到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其原因就是諸侯爲了自己的基業而想方設法招攬人才。這就形成了三國初期一個獨特的現象,有勢力的諸侯手下都有一大羣文臣武將。有一大批武將這很好理解,軍閥混戰,有兵將才能消滅別人保存自己嘛!三國初期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個諸侯手下,謀士也會形成一個羣體。這也是區別於戰國時期羣雄混戰的顯著特點。在三國早期的諸侯當中,袁紹和曹操無疑是勢力較大的兩個,因而他們也有着各自的謀士羣。兩個人的決戰是在官渡,此前,袁紹佔有着絕對的優勢,決戰的結果卻是完全相反,失敗的一方恰恰是佔優勢的袁紹。後世人們總結了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項是人才說,意思是曹操手下集中了當時天下最優秀的人才。這沒有錯,但袁紹手下有沒有優秀人才呢?讓我們把袁紹和曹操的謀士做一番比較看看。當然,由於袁紹自成體系時間較短,兩人的直接衝突也只是圍繞官渡之戰,直接的比較有些難,這種比較也只能是一個大概。

荀彧和沮授

荀彧和沮授都是戰略層面的人才,因而他們在各自集團中的地位也最重要。如:曹操征伐徐州的陶謙,留下荀彧留守東郡,官渡之戰,曹操帶兵在前線,荀彧留守許都。曹操說得到了荀彧,就好比有了自己的張良,可見荀彧在曹操心裏的分量;袁紹得到沮授,馬上任命他爲監軍,奮威將軍,這幾乎是袁紹手下的最重要的職務。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孰強孰弱:究竟有何差距?

先說荀彧。曹操東征陶謙,張邈、陳宮背叛了曹操,暗中將呂布迎接而來。呂布來到兗州以後,張邈派人告訴荀彧說:“呂將軍特來協助曹使君進擊陶謙,你應當趕緊供應呂將軍部隊的糧食。”正在衆人疑惑不定的時候,荀彧判斷,這是張邈作亂。在積極備戰的同時,荀彧派人趕緊調將軍夏侯惇回來防守鄄城。而這時候,兗州的大部分郡縣都已經背叛曹操投降了呂布。張邈還拉着豫州刺史郭貢一道與曹操爲敵,郭貢率領一萬人的隊伍來到鄄城,提出來要見荀彧,衆人害怕,勸他不要見。荀彧認爲,郭貢來得這麼快,是沒有最後拿定主意,如果不見反而會把他推向張邈一邊。如果見他,即便是不能爲我所用,至少可以讓他保持中立。正是由於荀彧的正確判斷和周密安排,曹操從徐州回師,纔有了在兗州就地反擊呂布的根據地。

曹操想逢迎漢獻帝,很多人不同意,認爲領着天子來到的是韓暹和楊奉,兩人還與北邊的張楊連結,恐怕難以制服。荀彧認爲,韓暹、楊奉等人根本就不能和曹操相比。他以迎接漢獻帝是大謀略和大道德來看待這件事。並且勸告曹操,必須趕緊實施這一計劃,如果別人也有這種想法,捷足先登,以後想這樣也來不及了。曹操於是親自趕至洛陽,迎接了漢獻帝,遷都到了許昌。

官渡之戰以前,袁紹準備進攻曹操。而這時候的曹操,東面有呂布,南面有張繡,西面有關中馬超等十幾個軍閥,他們都想進攻中原。曹操自己也非常擔心,他想主動出擊袁紹,又覺得力量不敵。再加上其他強敵,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是用兗州和豫州兩個州的力量去和天下六分之五相對抗。荀彧告訴他,能與他曹操爭天下的只有袁紹,而袁紹在氣度、謀略、武略、道德方面已經首先失敗了,所以袁紹是無所作爲的。荀彧又建議,西部軍閥,只不過是擁衆自保,這樣可以安撫他們;如果打敗了東邊的呂布,袁紹就容易對付了。後來,曹操打敗了張繡和呂布,袁紹果然還沒有動彈。

再說沮授。沮授歸袁紹以後,向袁紹建議,要以冀州爲根據地,然後向東,掃除黃巾殘餘,攻打黑山,滅掉張燕;再調轉兵力向北,消滅公孫瓚脅迫戎狄,平定匈奴,橫掃河北,合兵四州,網絡英雄人才以爭天下。這應該是袁紹版的“隆中對”,袁紹聽從了這個建議,馬上任命沮授爲監軍,奮威將軍。

在迎接漢獻帝一事上,沮授也是堅定的支持派,甚至是首倡者。現在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沮授所說服袁紹時用的說辭。《三國志》記載說是郭圖建議袁紹迎天子,其實,就是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沮授勸袁紹奉迎漢天子也是在前,以上那段說辭,其結尾語是:“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可見,在迎接漢獻帝一事上,可以說荀彧和沮授是“英雄所見略同”。袁紹擁有四州之後,讓長子袁譚出任青州,沮授勸諫說,這是自造禍端,後來果然兄弟爭權,袁氏分裂,證明了沮授的先見之明。

官渡之戰前,袁紹打算進攻許縣,和曹操進行決戰。沮授對袁紹說,曹操已經奉迎了漢獻帝,這樣出兵不是一種正義行爲。何況曹操懂軍事,會打仗,治軍嚴明,士卒精煉,不是公孫贊等人可比的。不如進軍黎陽,和曹操打消耗戰,不出三年,曹操就會因消耗不起而敗。官渡之戰中,沮授又建議袁紹,曹操的糧食和軍需物資少,利於速戰速決,應該長時間和曹操對峙。袁紹不聽,堅持過河與曹操決戰。結果是沮授感嘆:恐怕自己是回不到黃河以北了。這引起了袁紹的憎恨,減少了沮授的兵,結果官渡之戰被曹軍俘虜,不投降被殺。

郭嘉和田豐

曹操上奏漢獻帝說郭嘉:“每每發有宏謀大議,在臨敵時預作機變,在臣的籌策猶豫未決時,郭嘉總能立即助臣促成妙策。”這段話的重點說的是郭嘉在戰役決策層面的謀略。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聽說孫策將渡江北上襲擊許都,曹營的人都很害怕。郭嘉說:孫策剛剛兼併了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傑,都是能得到別人出死力相助的人,然而孫策對此卻不作防備。他雖然有百萬之衆,又和他個人獨行中原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一個人的對手而已。事情正如郭嘉所料,孫策果然死於刺客之手。

袁紹死後,郭嘉隨曹操征討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幾次交戰,都取得了勝利。諸將都建議曹操大舉進攻,惟有郭嘉建議曹操,應該暫緩進攻。如果進攻太急,兩人面對壓力會聯合起來;相反,緩攻一下,他們就會爲了爭奪袁紹的繼承權而相互爭鬥。事情果然爲郭嘉言中。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孰強孰弱:究竟有何差距? 第2張

在北征烏丸時,曹操屬下大多數人擔心劉表派劉備襲擊許昌。郭嘉說,現在袁氏兄弟還在,如果不趁此機會把冀州等袁氏地域掃平,袁尚要是憑藉烏丸來恢復舊地,恐怕冀州、青州等地就不會歸您曹公所有了。劉表不過是一個坐而論道的說客,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御劉備,因而就不會有所動作。曹操放心北行,掃平了烏丸,劉表果然沒有行動。袁紹打敗公孫瓚,用的是田豐的計策。袁紹要求將都城遷往鄄城,讓天子離自己近一點,被曹操拒絕。田豐建議,以此爲藉口進攻許縣,結果不被採納。

官渡之戰前,劉備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背叛了曹操,曹操親征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東邊攻打劉備,戰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現在調度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戰就可以平定。這是一個最佳時機。”可惜,袁紹因爲小兒子生病,沒有接受田豐的建議。結果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加緊攻打劉備,不到一個月就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這時候,袁紹才決定出兵攻打曹操。

田豐卻認爲,前面的機會已經失去了,就不應該再貿然出兵了,因爲許都已經不再空虛了。況且曹操用兵歷來變化無常,雖然人少也不可輕視。應該憑藉黃河天險固守,外部聯合天下英雄,內部實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後出奇兵輪番出戰,實行騷擾戰術,讓敵人疲於奔命。這就是坐在廟堂上就可穩操勝券的計策。這條計策究竟怎麼樣呢?曹操曾經說過:假如袁紹採納田豐的建議,兩人誰勝誰敗還很難說!

許攸

作爲謀士,還不得不說說許攸,因爲這個人是在袁、曹交戰時歸屬過兩個陣營。許攸本來是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前,曹操和袁紹剛剛交戰,許攸對袁紹說:“曹操兵少,必然會集中全力來抵抗,許都的守衛就一定空虛。如果派出一支輕騎兵突襲許都,曹軍必敗。”袁紹沒有采納。官渡之戰相持時,因家人犯法被逮捕,許攸投奔了曹操。許攸告訴曹操,糧食是雙方的關鍵,袁紹的糧倉在烏巢,防備鬆懈,只要突襲烏巢成功,袁紹必敗。曹操採納了這個建議,果然打敗袁紹。

許攸建議分兵突襲許都,曹操將如何應對且不說,曹操兵少,許都守衛力量薄弱卻是實情,袁紹是不是可以一試?如果不採納,也應該說出此計不行理由。許攸投降曹操後,建議曹操襲擊袁紹糧倉,曹操馬上採納,並且立即實行,這從中就看出了曹操的高明。要知道,許攸剛來,誰能知道他就不是詐降!這就是反對者的理由。但問題在於,許攸的建議對曹操至關重要,必須一試。而烏巢糧倉的失守對戰局所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恐怕曹操劫糧的發端來自於許攸,誰也不會否認。

從以上比較中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其才能毫不遜色,關鍵是作爲主公的袁紹不能用。比如說在迎接天子一事上,兩家都議論過此事,但曹操覺得這事情有利,馬上實行;而袁紹卻遲疑不決,等到皇帝到了曹操手裏,這才知道皇帝原來還是有用的,可是,這已經晚了。還有那個官渡之戰,曹操手下有那麼多人和袁紹“暗通書信”,難道就沒有人給曹操出過“避戰”的主意?只不過曹操懂得,哪個主意可用,哪個計策不能用罷了。而袁紹,屬下建議讓他在曹操和劉備征戰時出兵許縣、機會失去後建議他消耗曹操、官渡相持時建議他偷襲曹操的後方,可以說個個都是好主意,可是袁紹一個也不用。這可正應了一句俗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就好比打牌,袁紹手握一把好牌,遇上張楊、張燕、公孫瓚這種牌不好牌技更差的對手,袁紹愛怎麼出牌就怎麼出牌,結果都會贏。可是,碰到曹操這樣一個對手,儘管還是手握一把好牌,在曹操先出牌時,自己卻不知道該打哪一張好了。別人告訴他,他卻總是懷疑,難道你還比我高明?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輸!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孰強孰弱:究竟有何差距? 第3張

荀彧評論說:袁紹“任用人卻懷疑人的忠心”、“遇事遲疑,顧慮重重,缺少決斷”,還沽名釣譽,總覺得自己謀略過人。這也難怪荀彧要離開他投奔曹操!碰到這樣一個領導,就是有再高的謀略,恐怕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如此看來,人有才智,還得遇到一個能用的領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