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物種起源作者 物種起源是什麼文

物種起源作者 物種起源是什麼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物種起源又叫物種源始,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著生物學著作,全程叫做《論依據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物種起源》,首版時間1859年11月24日,類別是生物學著作。

簡介

《物種起源》(英語: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或物種源始,全稱《論處在生存競爭中的物種之起源(源於自然選擇或者對偏好種族的保存)》(英語: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是達爾文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該書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爲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作者 物種起源是什麼文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全書共有15章,最前面有史略和緒論。作者在緒論後介紹了創作和出版經過並大膽說明了自己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批判了創造論的觀點,此後從第1章到第15章分別談論的是: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自然狀況下的變異、生存鬥爭、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變異的法則、學說的難點、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本能、雜種性質、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地理分佈、地理分佈(續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複述和結論等。

從大結構上來看,全書可分3個部分來閱讀。第1部分的內容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在此,他首先提出的是隨機變異自然選擇學說,標誌着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第2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質疑,並做出針對性解釋;第3部分,作者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爲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胚胎髮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令人信服的解釋,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遺傳變異”等影響巨大的觀點,並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髮展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自然界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

作品目錄

本書第一版刊行前,有關物種起源的見解的發展史略

緒論

第一章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第二章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第三章生存鬥爭

第四章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

第五章變異的法則

第六章學說的難點、

第七章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

第八章本能

第九章雜種性質

第十章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地理分佈

第十三章地理分佈(續前)

第十四章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

第十五章複述和結論等

創作背景

社會背景

在當時,西方社會普遍都接受創造論,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一次就創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時上帝也賦予每種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個物種的設計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種是永恆固定不變的。地層中發現的化石是古代地球曾經遭遇大洪水的證據,那些化石就是沒有登上諾亞方舟的動物。地球的歷史大約只有六千年左右,這是經由從亞當和夏娃開始後的人類世代所推算的時間。

個人背景

達爾文1809年生於英格蘭舒茲伯利(Shrewsbury)。達爾文從小就對礦物和動物有興趣。1831年,亨斯樓推薦達爾文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這次環球旅行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達爾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學研究上更進了一步。達爾文跟隨“貝格爾號”穿過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達爾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的特性,採集了無數的標本,並將自己的發現做了詳細的觀察筆記。經過了5年的時間,達爾文遊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終於在1836年回到了英國。

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樣的物種,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島環境相似。但是物種卻不相同。這些發現讓達爾文更加堅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決心。

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經過了十幾年的刻苦研究,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

作品思想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闡明瞭這樣的科學原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不是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逐漸

進化發展的。進化學說包括以下幾點:

1.多數變異是微小的,在自然狀態下顯著的偶然變異是少見的,即使出現也會因爲雜交而消失;2.自然界的變異是連續過渡的,從個體差異到輕微的變種、顯著的變種、亞種和新種;3.自然選擇:生物都有按幾何級數增加個體數目的傾向,但是資源(如空間、食物等)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種內的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爲獲得生存機會而鬥爭(競爭)。並導致大量個體的死亡。4.一些經過修改和發展的概念,主要爲性狀分歧。達爾文從家養動植物中看到,由於按照不同的需要進行選擇,一個原始共同祖先類型,即野生品種,可以被培養成許多形態特徵顯著不同的家養品種。同樣,自然界的同一個種內個體之間的形態、習性差異越大,則適應不同環境方面越是有利,因而將會繁育更多的個體,分佈更爲廣泛:隨着差異的積累,分異(歧異)越來越大,原先的一個種就會逐漸變爲一系列變種、亞種乃至不同的新種。這就是性狀分歧(分異)的原理。達爾文還闡述了地理隔離對性狀分歧和新種形成的促進作用,被大洋隔離的島嶼上山雀和海龜的變異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一個地域內,由於資源(如空間、食物等)是有限的,因此每一個地區所能維持(支持)的物種數量及生物個體數量是有限的。生存鬥爭、自然選擇的結果便導致具有有利變異的類型個體數目增加,相對劣勢類型個體數目則減少直至被淘汰或滅絕。隨着性狀分歧的加大,新種不斷形成、老種滅絕,特別是由於中間過渡類型的滅絕,不同物種之間形態差異逐漸擴大:而在生物分類的實踐中,相同的物種歸於一個屬,相近的屬歸於一個科,相近的科歸於一個目。如果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看,生物的分類系統形成過程就好像一株不斷分叉的大樹。對此,達爾文曾用一株大樹對自然選擇的原理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

後世影響

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正式發行,第一批印刷出來的1250冊在當天就銷售一空。《物種起源》一書在當時的科學界和公衆之中都引起了巨大反響,宗教領袖和維多利亞王朝都非常震驚,人類和動物的祖先居然是一樣的。然而,達爾文的這一理念仍然對西方社會和思想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且也是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

《物種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誌着進化論的正式確立。儘管也有缺陷與不足之處,但它無疑是一本劃時代的科學鉅著,是科學領域中的一場大革命,以至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把全部生物學的歷史分爲達爾文以前和達爾文以後兩個時期。經過100多年的論爭,《物種起源》勝利了,這是科學對宗教的勝利,進化論學說已經成爲人類進步的世界觀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出版信息

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1860年,德文本問世(儘管翻譯者不甚尊重原文,至於1862年旋出修訂本);1862年,法文本出版;1864年,連出了荷蘭文本,意大利文本和俄文本。再後來,丹麥文本,波蘭文本,匈牙利文本

作者簡介

物種起源作者 物種起源是什麼文 第2張

  達爾文

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出生於英國西部施魯斯伯裏一個世代爲醫的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採集礦物和植物標本。父親認爲他遊手好閒,1829年,在盛怒之下,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爲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日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於寫成《物種起源》。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後來,西班牙文本和瑞典文本也相繼面世。

中文譯本

《物種起源》的在中文譯本由馬君武於1901年開始翻譯,1919年翻譯完畢。1920年馬君武的譯本《達爾文物種原始》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其他的中文譯本

黎靜波編譯本,華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舒德干等人翻譯本,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謝蘊貞翻譯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周建人、葉篤莊、方宗熙合譯本,商務印書館(1995年修訂再版)

王敬超譯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錢遜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香妃子超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苗德歲譯本,譯林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