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綠林軍起義 綠林軍讀音

綠林軍起義 綠林軍讀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綠林軍(lù lín jūn),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綠林豪傑起義軍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境內)綠林山一代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因其駐紮在綠林山,故稱這支義軍爲“綠林軍”。新莽地皇四年,綠林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爲帝,年號更始,史稱更始政權。

更始元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滅亡。更始三年,綠林軍受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最終更始帝投降赤眉軍,餘衆亦被剿殺,綠林軍宣告覆滅。轟轟烈烈的綠林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綠林”二字卻成爲了後世那些“聚衆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傑的代名詞。

綠林軍起義 綠林軍讀音

  綠林軍起義圖

發展

綠林起義

漢高祖劉邦取得政權以後,採取了一些安定社會、恢復經濟的政策,到漢文帝、漢景帝時,出現了所謂“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但是,好景不長,漢武帝的時候,社會矛盾就開始趨於激化。西漢後期,元、成二帝荒淫腐敗,平民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了。

到了王莽代漢,自立爲皇帝,打着復古變法的幌子,把個國家弄得內外交困。廣大的勞動人民再也生活不下去了,只有揭竿而起,聚衆反抗。那時候,荊州南郡(今湖北荊門、洪湖一帶),江夏郡(今湖北安陸、鍾樣一帶)鬧大饑荒。老百姓爲了活命,紛紛來到野澤中挖野荸薺充飢。可是,人多野荸薺少,爲了爭食,引起了糾紛。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風,出面調解,深受饑民的擁護。這批走投無路的窮苦農民推舉王匡、王鳳做首領,拉旗起義了。

公元17年,起義軍由數百人一下子發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風率領這支農民軍,佔領了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把這裏作爲根據地,繼續發展隊伍,對抗朝廷。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綠林軍”。公元21年,王莽見起義軍的勢力漸漸大了起來,趕緊派荊州牧率兩萬官兵圍剿綠林軍,結果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打了勝戰的綠林軍,氣勢更加高漲。他們趁勢攻佔了竟陵(今湖北天門)、安陸等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關押的犯人,又把官倉的糧食拿出來,分發給飢餓的窮人。

一時間,綠林軍軍威大振,數不清的受苦之人紛紛投奔綠林山,隊伍一下增加到五萬餘人。由於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第二年,綠林山不幸發生了瘟疫,五萬多人將近死去了一半。起義軍不得不撤離綠林山,分作兩路,尋找新的根據地。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號稱“下江兵”;另一路是主力,由王匡、王風率領,北上南陽,號稱“新市兵”。這時候,平林(今湖北安陸北)人陳牧、廖湛聚兵起義,號稱“平林兵”。

農民起義軍一下子由一支變成了三支,各佔一塊地盤,隊伍又漸漸壯大起來。與荊楚農民起義軍遙相呼應,山東樊崇領導的“赤眉軍”,也如火如荼地鬧騰起來。他們大敗王莽派去的鎮壓部隊,在與官兵的鬥爭中,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

在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的影響下,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南陽西漢宗室劉縯、劉秀兄弟倆策動族人、賓客七、八千人起兵於舂陵(今湖北棗陽),號稱“舂陵兵”。他們和綠林三路人馬匯合,連敗王莽數員大將的進攻,隊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

陽之戰

綠林軍起義 綠林軍讀音 第2張

  昆陽之戰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樑丘賜部。接着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爲帝,恢復漢制,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誌着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趨於被動。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爲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

這爲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

三月間,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那裏徵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裏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爲敵我兵力衆寡懸殊,不易取勝,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爲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定由王鳳、王常等率衆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一帶調集援兵。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擁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

這時曾與綠林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裏的主力,屆時昆陽城即可不戰而下。

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

昆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佈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爲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爲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準備接戰。王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

劉秀率衆奮勇進攻,反覆猛衝,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爲了鼓舞全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佈,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爲高漲,守城更爲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爲沮喪。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裏,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領萬人迎戰劉秀的衝殺。

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

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使得滍水爲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攻陷長安之戰

昆陽之戰後,新莽統治末日來臨。不僅各地村民起義風起雲涌,而且統治集團內部也衆叛親離,不少地主豪強也乘機起兵,如天水豪強隗囂佔據隴西,蜀郡太守公孫述割據巴蜀等。王莽能控制的地區,僅剩洛陽至長安之間的狹窄地帶。

爲了作最後掙扎,王莽將在東方與赤眉軍作戰的太師王匡(?~公元23年)、國將哀章調回,固守洛陽;命王邑從洛陽趕回長安,任爲大司馬,並任張邯爲大司徒,令都尉朱萌、右隊大夫宋綱防守武關;任命九位將軍,均以虎爲號,稱九虎將軍,率北軍精兵數萬,在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回溪(今河南洛寧北)一帶佈防。爲了逼使九虎將認真防守,拼力死戰,王莽將他們的家眷扣留在宮中做爲人質。

當時,新莽國庫中有60多萬斤黃金和無數珍寶,九虎將要求王莽散財勵士,但王莽只給每位將領4千錢,引起九虎將和兵士的極大不滿,無心作戰。

昆陽大捷後,綠林軍休整了近3個月,於同年八月,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領,北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鬆率領,西入關中,直取長安。在此之前,劉秀已率兵攻取了潁川郡的父破(今河南陝縣西南),招降了附近的5個縣,被任爲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隨後北渡黃河,到河北招降那裏的各支起義軍及州郡縣王匡率領北攻洛陽的軍隊,一路進展順利。九月,攻克洛陽,殺王匡、哀章。十月,劉玄將首都自宛城遷移到洛陽。

西路軍在武關迫降都尉朱萌,攻殺右隊大夫宋綱,佔領了武關,進入關中。這時,析縣(今河南西峽)人鄧曄、於匡,弘農人王憲等起兵響應。綠林軍(漢軍)又在華陰擊敗了九虎將,迫使史熊、王況自殺,另四人逃亡,剩下郭欽、陳翬、成重三虎收集殘兵退守渭口(今陝西華陰北)。

李鬆率3千人與鄧曄合兵進攻渭口,未能攻下。於是2人駐守華陰,以待後隊,同時分兵出擊莽軍。鄧曄命王憲率數百人,北渡渭河,進入左馮翊(今陝西西安北),向長安北側遷回。王憲軍所到之處,莽軍望風歸降。

李鬆也派部下韓臣向西直取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擊敗新莽波水將軍竇融,並乘勝追至長安的長門宮(今陝西西安東北)。

綠林軍(漢軍)兵臨長安,城內市民紛紛起而響應,舉行暴動。王莽手中無兵可調,便效法秦二世,將獄中囚徒釋放出來,編成軍隊,命將軍史湛指揮,進攻綠林軍(漢軍)。但這支囚徒軍剛過渭橋,便發生譁變,一鬨而散,並掘毀了王莽的祖墓,焚燒其九廟。

十月一日,綠林軍(漢軍)攻入長安宣平門,與王邑、王巡等指揮的莽軍激戰。第二天,城中市民放火焚燒皇宮,引起王莽及衆大臣極度驚慌。第三天,王邑指揮的莽軍經過數日激戰,傷亡慘重,無法抵敵,與王莽退守未央宮中的滄池漸臺,企圖依池拒守,做最後的掙扎。

綠林軍(漢軍)與長安市民將漸臺團團包圍,猛烈攻打,王邑、王巡先後被殺,王莽無處可逃,長安商人杜吳衝上漸臺,將王莽殺死。隨後,綠林軍(漢軍)佔領了整個長安城。新莽政權終於被推翻。不久,劉玄移都長安。

 成功原因

綠林軍(漢軍)在不到7年的時間裏,由一支數千人的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最終攻入長安,推翻新莽統治。其原因除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外,在軍事上:其一,區域村民起義的迅猛發展,使農民起義軍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莽軍則陷入完全的被動。綠林、赤眉、河北等地的農民起義幾乎同時爆發,且同樣發展迅速,轟轟烈烈。

各路起義軍雖然在主觀上缺乏主動的配合和支援,但客觀上,各路起義軍的迅猛發展,使王莽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只能派兵分頭鎮壓,分散了兵力。莽軍多方應付,疲於奔命,在戰略上完全陷於被動。當綠林軍處在最困難時,王莽將鎮壓重點放在東方,投入主要兵力進攻赤眉軍,使綠林軍擺脫了困境,迅速發展壯大。

當王莽意識到綠林軍對其統治已構成嚴重威脅時,一次又一次的軍事鎮壓又全歸於失敗,終於被綠林軍徹底推翻。因此綠林軍的勝利,實際上也是整個起義軍的勝利。

其二,以王匡、劉秀爲代表的綠林軍將領,執行了正確的軍事戰略。雲杜之戰,關係到綠林軍的存亡與發展。王匡正確地做出決斷,不死守綠林山,而是主動出擊,設伏於莽軍必經之路,以少勝多,全殲莽軍,使綠林軍迅速發展壯大。

當綠林山疫病嚴重,隊伍大量減員時,王匡等人果斷捨棄根據地,分路行動,不僅使自己擺脫了困境,而且擴大了影響,進一步壯大了隊伍。昆陽之戰,劉秀膽識過人,充分體現出他傑出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指揮才能,是綠林軍戰勝數十倍之敵,消滅莽軍主力的大功臣。

其三,莽軍將領庸碌驕狂,盲目輕敵。雲杜之戰,荊州牧率2萬精兵,被王匡等不足萬人之軍全殲,不能說這不是因輕敵所致。沘水之戰,甄阜、樑丘賜驕傲輕敵,致10萬大軍被綠林軍以少勝多,2將兵敗身死,也是輕敵所致。昆陽之戰,莽軍主帥王邑狂妄自大,盲目輕敵表現到了極點。莽軍以42萬大軍南下救援宛城,是爲奪取戰略上的主動。

但王邑看不到宛城所具備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迅速揮軍南下,而是駐足昆陽,在一個無足輕重,不具任何戰略意義的小城,爲顯示所謂兵威,以幾十萬大軍與區區八、九千人進行決戰,可見無能之極。嚴尤的兩次建議,不能說不具備戰略遠見,但這些對莽軍戰略全局極爲有利的良策,全被驕狂無能的王邑拒絕。莽軍幾十萬大軍頓兵堅城之下,坐視宛城失守,戰略上喪失了可貴的時機。

當劉秀等以區區萬餘人回救昆陽時,王邑不利用其兵力上的優勢,全力圍殲綠林軍援軍,而是僅出動極少部隊與其交戰,變優勢爲劣勢,給劉秀等以可乘之隙,結果被鬥志高昂的綠林軍殺敗,攻破中堅,主帥之一的王尋也被殺,牽動全軍,幾十萬大軍陷於混亂,終於戰敗潰散。實際上王邑哪怕採用嚴尤一條建議,或接受王鳳投降,或以優勢兵力圍攻綠林軍援軍,都有可能使劉秀無用武之地。

其四,莽軍士氣不高,兵無鬥志。莽軍中士兵多系強徵而來的農民,有不少人還是臨時強拉入伍的,他們對王莽隨心所欲、脫離實際、搜刮式的改制已恨之入骨,不願爲王莽統治集團賣命,士氣極爲低落,與農民起義軍高昂的鬥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綠林軍能一次又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客觀原因。

綠林軍起義 綠林軍讀音 第3張

  漢光武帝劉秀像

起義結局

更始帝劉玄定都長安後,安於享樂,重用親族,而且更始君臣內部還爆發了變亂。更始三年,劉秀平定了河北,並登基稱帝,與綠林軍正式決裂。不久,樊崇所率領的三十萬赤眉大軍向關中而來,劉秀也率大軍包圍了洛陽。綠林軍的將領們與赤眉軍交戰,屢次失利,損失頗重。

而更始政權的大司馬朱鮪亦被劉秀大軍包圍於洛陽,不能相顧。不久,綠林軍部分將領開城投降了赤眉軍,並打開了長安的城門,劉玄無奈,只得棄城而逃,不久後歸降了赤眉軍,先是被封爲長沙王,後爲赤眉軍所殺。至此,以綠林軍爲主力所建立的更始政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之後,散佈於各地的綠林軍兵馬也被各地的割據勢力和劉秀軍所剿殺,綠林軍的歷史宣告結束。

教訓

綠林軍從最初的少數飢餓人民,到發展爲覆滅新朝的燎原烈火,又最後走向覆滅,其歷史教訓是極爲深刻的。綠林軍發展之快,覆滅之快都是值得深思的,他們也是舊式農民革命的一個縮影。綠林軍的將領大多來源於村民,文化程度極爲有限,加之古代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所以缺乏戰略上的認識。

在攻佔新朝首都長安後,自以爲統一了天下,開始大肆享樂,沒有意識到統一天下之路絕不是攻城掠地那樣簡單,缺乏政權建設的意識。這些都造成了綠林軍最終在赤眉軍和劉秀兩路大軍的攻擊之下,宣告覆滅。

遺蹟

綠林寨又名許家寨,海拔884米,是湖北省京山市境內的第一高峯。其得名源於這裏曾是西漢末年王匡、王鳳領導的農民起義——“綠林起義”的人馬屯集練兵之地。綠林鎮作爲兩千年前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的策源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沉積和文化底蘊。

至今,綠林寨還比較完好的保留有當時起義練兵用的古戰場、軍營石屋、古戰場、跑馬場和古山寨城牆遺址。其中,古山寨分南北兩城,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城牆遺蹟依存,北城毀損嚴重,南城保存比較好,南北兩寨至今古蹟斑駁,氣勢優存,依稀可見綠林軍當初屯兵於此,對抗新朝軍隊的恢宏氣度。古戰場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遺蹟尚存,過去經常有上山的樵夫和牧童可以在這裏拾到古代的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