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洋務運動時期清朝考察團的“愛國”之舉

揭祕:洋務運動時期清朝考察團的“愛國”之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清掀起洋務自強運動後,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常說,要自強,不一定學西人、搞洋務,學習先賢,弘揚傳統,照樣能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先要明白夷的技,到底是長還是短。於是,大清政府加大了派遣官員出洋學習考察的力度,並要求遊歷歸來的官員,認真撰寫心得體會,整理成書,作爲重要學習資料,供未曾出洋的官員學習。想以此緩解爭論,統一思想。

然而,思想交鋒的戰場無處不在。在遊歷途中,愛國者們上演了一出出維護國家和百姓利益的好戲。

1868年,清政府向歐美國家派出第一個外交使團。使團代表第一次乘坐火車,感覺輕穩便捷,比大清的馬車強了不止萬倍。但一有人提出引進,馬上遭到了嚴厲批評。引進火車必先修鐵軌,修鐵軌必先搞拆遷,城池廬舍好拆,各家墳塋不好遷。大清向來爲民服務,怎能挖人祖墳?

考察文化產業時,他們看到西洋人跳交誼舞,女扶男肩,男攜女手,進退有節,十分欣賞。但很快就在靈魂深處鬧起了革命,對自己開展了嚴肅的自我批評:中國乃千年文明古國,循理勝於情,怎能學習如此只知享樂、不守禮法之行爲?

考察醫療服務行業時,使團成員觀看了一臺外科手術。他們見醫生操着手術刀,在人體肌膚筋絡之間遊刃有餘,不禁感慨萬分。但是,大家一致認爲還是中醫好,因爲西醫違反孝悌,國人必不能忍棄其父祖未寒之屍,聽人刳剔,故而堅決不讓西醫流入大清,以免敗壞倫理道德

類似的“愛國者”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當屬劉錫鴻。1876年底,劉錫鴻以副使的身份陪同郭嵩燾出使英國。一路上,劉錫鴻嚴於律己,一日三省,同不懷好意的英夷鬥智鬥勇,揭穿了種種陰謀,識破了種種詭計。

揭祕:洋務運動時期清朝考察團的“愛國”之舉

在考察農業情況時,英夷帶着考察團參觀了多處農莊。所到之處,皆爲機器耕作,不但省力,而且高效。英夷表示,只要大清願意,大英可以出售機器,轉讓技術。然而,劉錫鴻直搖頭,一口拒絕。大清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刨地,雖然辛苦,但能鍛鍊其身,還能領悟“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之真諦。若實施機器耕作,必會使人好逸惡勞,遊手好閒,進而降低國人素質,磨滅大清的進取意志。

當英夷向考察團推銷印刷機器時,劉錫鴻當場算了一筆經濟賬。機器一小時能印7萬份,大清的手工印製方法,印7萬份共需2800名工人。如果讓一臺機器幹了2800名工人的活兒,那工人就得下崗。如果每名工人背後都是八口之家,那會剝奪多少人的生計,砸掉多少人的飯碗?看樣子,英夷是狼子野心,想用機器來搞亂大清,坐收漁翁之利。

劉錫鴻還嚴於律他,主動監督使團主要領導郭嵩燾,經常對他拉拉袖子,咬咬耳朵,提提醒。但郭嵩燾不聽招呼,不理勸告,我行我素,與洋人打成一片。劉錫鴻每天記錄郭嵩燾崇洋媚外之表現,賣國害國之罪行,仔細分析原因,認真深挖根源,定期向有關部門彙報。

據劉錫鴻反映,郭嵩燾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其一,喪失氣節。有次參觀炮臺,天氣驟變,陪同的英國軍官將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燾身上。劉錫鴻認爲其被糖衣炮彈打倒了,應該“即令凍死,亦不當披”。其二,崇洋媚外。參加音樂會時,郭嵩燾效仿洋人,翻閱音樂單,劉錫鴻認爲此乃漢奸之舉動,大不應該。其三,有辱國體。舉行的茶會,當巴西國王入場時,郭嵩燾隨大家一同起立。劉錫鴻認爲“堂堂天朝,何至爲小國國主致敬”,郭嵩燾之舉大失國體。結果,郭嵩燾歸國之後,被一擼到底,撤掉一切職務,直至去世,再也沒有復出。

溫故而知新。像劉錫鴻之類的“愛國者”,當時看來,確實是爲大清着想;今天來看,卻是不擇不扣的“誤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