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滿清八旗兵騎射盡廢:從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滿清八旗兵騎射盡廢:從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滿洲士兵所向披靡擊敗幾十倍於己的明軍的過程中,皇太極對漢軍的庸懦、文弱、腐朽深有感觸。入關以後,八旗士兵會不會沾染漢人習氣?如何在佔絕對優勢的漢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文化傳承?對此,皇太極十分憂慮。儘管朝臣們曾多次進言,勸他改着漢服,但都被皇太極拒絕了,主要原因便是漢服不方便騎射。不但自己不改漢服,清朝統治者還強令天下男子都改着滿洲人的服飾髮型。

什麼是滿族的文化精髓?皇太極總結爲:國語騎射。從此,“國語騎射”與大清的國運聯繫在一起,成爲一國之本。國語指的是“滿語”。熟讀史書的皇太極深知失落本民族語言,對於一個少數民族意味着什麼。1634年他在上諭中說:“朕聞國家承天創業,各有制度,不相沿襲,未有棄其國語,反習它國之語也。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遠,永世弗替也。蒙古諸貝子,自棄蒙古之語名號,俱學喇嘛,卒致國運衰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一天,乾隆皇帝看見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摺扇題着“兄鏡泉”三個字。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年方15歲的十一阿哥永所書。“鏡泉”二字乃是十一阿哥爲自己取的別號。看似一件小事,卻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視。他告誡兩個兒子,讀書是爲了講求大義,切不可尋章琢句,沾染了漢人的習氣。他強調說,滿人以國語騎射爲本,絕不能效法漢人。長此以往,終有一天滿人要改變衣冠,更易舊俗,那可非同小可。最後,他還命兩位皇子把自己說的話貼在書房的牆上,以便時時提點言行。這件事讓尚年幼的十五阿哥永琰印象極深,以至於多年後他繼承大統成爲嘉慶皇帝,仍然向大臣們提起此事。

爲保住滿洲人“國語騎射”的傳統,清朝統治者們可謂煞費苦心。入關後,清廷規定八至十八歲的八旗覺羅子弟(指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必須入學學習滿文。同時,滿人若想通過科舉求得升遷,必考的一科就是翻譯。順治年間規定:滿洲、蒙古考試能通漢文者,翻漢文一篇,未能通漢文,只作清字文一篇也能過關。雍正初年,則增設了翻譯秀才、翻譯舉人、翻譯進士三個層級。這樣滿洲人憑着過硬的滿語就可以謀得要職。

而康熙皇帝乾脆把滿漢之間的界限縮小到能否騎射上:滿洲若非此業,即成漢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恢復了古代狩獵制度,在河北建立了木蘭圍場。每逢秋天便率領皇子皇孫,八旗子弟木蘭圍獵。康熙帝本人也的確是精於騎射的箇中高手。晚年,他曾自豪地向臣子們歷數一生獲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猁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豬133口……其餘小獸不計其數。他曾在一天之內就射殺了318只兔子,這是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企及的數字。幹隆皇帝也效法祖父,年近八旬仍率領子孫到木蘭圍場狩獵,而且還打中三頭鹿。

滿清八旗兵騎射盡廢:從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爲了時刻提醒滿洲人不忘國語騎射的根本,幹隆十七年(1752年),幹隆皇帝在紫禁箭亭、御園引見樓、侍衛校場和八旗校場立了訓守冠服騎射碑。碑上不但鐫刻了皇太極關於保持滿洲文化傳統的訓令,還強調:“俾我後世子孫臣庶鹹知滿洲舊制,敬謹遵循,學習騎射,嫺熟國語,敦崇淳樸,屏去浮華。”

即便如此,入關僅僅百年,滿洲人騎射的粗疏,就連一個初到清國的朝鮮使臣,也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幹隆三十年(1765年)冬,35歲的洪大容終於隨叔父洪率領的朝鮮使節團來到了北京。來中國一直是洪大容的心願。他既想結交一些中國的名士宿儒,也想見識一下民風彪悍的滿洲人騎射的本領。第二年正月,當洪大容隨叔父盛裝朝拜過幹隆皇帝后,剛好趕上東華門內舉行的一場數百京中滿人蔘加的射箭比賽。本以爲能一睹滿洲武士騎射風采的洪大容卻大跌眼鏡。他在遊記《湛軒燕記》中記載了比賽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射者虛胸實腹,高提後肘,姿勢雖好,距離箭靶不過三十步,但極其才力,終未見一箭中的。不惟不中,且歪橫或出十步之外;其誤發者,皆失色戰慄,似有畏懼。看過射箭表演後,大失所望的洪大容感慨道:“胡人長在騎射,而疏於如此,未可知也。”事實上,幹隆初期,幹隆皇帝在一次武職人員的引見中就已發現,這些所謂的滿洲武士“弓力軟弱,發箭多不能及靶”。幹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又發現吏部從滿洲子弟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一等內閣侍讀學士中,竟有好幾人“清語平常”。

滿洲文武大臣覲見時,不能用滿語與皇帝對答,滿族官員在奏摺中僅使用漢字,即便使用滿語也文法不通、紕繆甚多……類似的記載在幹隆朝的史書中俯拾皆是。每每發現滿洲人失去國語騎射的傳統,幹隆皇帝便痛心疾首。他屢次申斥:“身系滿洲,而清語如此,能不愧懼乎?”“清語不熟,致失滿洲體制,必爲回子哈薩克斯坦諸部所笑。”“夫棄滿洲之舊業,而功習漢文,以求附於文人學士,不知其所學者,並未造乎漢文堂奧,而反爲漢人所竊笑也。”愛耶?懼耶?對於漢文化,清朝的統治者們始終處在一種糾結的心情中。一方面,他們對漢文化傾心仰慕,另一方面,他們又深懼湮沒於漢文化的海洋中。這也就是爲什麼,有清一代官方的文化政策總是搖擺不定,自相矛盾。剛剛還在告誡滿洲子弟不可粗鄙無文,不讀聖人之書,馬上又警告滿人不能效法漢風丟掉自身傳統。

據幹隆年間編纂的《清語易言》一書記載,清中期即便是生長在內城的滿人孩子,從小也是先學漢語,長大入學後纔開始學滿語的。滿語在滿洲人中已經失去了母語地位,它的衰落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