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戰國末期“貨幣戰爭” 如何加速大秦帝國的建立

揭祕戰國末期“貨幣戰爭” 如何加速大秦帝國的建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貨幣的多樣性對應“市場的多層次”理論,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的黑田明伸。黑田認爲,某些市場偏好這一類貨幣,而另一些市場偏好另一類貨幣。正因爲如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就可能因此存在着多種定價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持有不同貨幣的雙方,便不能以固定比價的“對稱”方式進行交易。這就是其所謂“非對稱性”的現象。黑田的核心觀點是,市場本身具有不得不使通貨分化的不對稱性。

黑田這種貨幣多樣性的觀點,在中國歷史上就可以找到例證。戰國時期,秦國用圓形方孔錢,齊、魯用刀幣,三晉用布幣,楚國用蟻鼻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多種貨幣並存。晚清民國時期,市場上既有銀兩、銀票、大洋,也有外國銀元,還有西班牙金幣等多種貨幣,此外各種軍閥發行的軍用券一定程度上也作爲貨幣使用,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揭祕戰國末期“貨幣戰爭” 如何加速大秦帝國的建立

陳教授認爲,雖然中國、西方歷史上都有貨幣多樣性的情況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黑田的觀點是對的。在陳教授看來,貨幣的多樣性並不是像黑田所說的是因爲市場本身具有某些偏好。在古代社會,由於訊息取得的困難,更增加了不同貨幣(無論是出於相同發行者的主幣和輔幣,或者出於不同發行者的異國通貨)之間定價的爭議和麻煩。這種爭議和麻煩纔是“非對稱性”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但是貨幣最重要的職能是流動性,當各種貨幣在各自流通時,各種市場彼此之間進行交易時,由於人們對於交易成本的降低需求,就會在各種貨幣中挑選出流通能力最強的貨幣。這樣多種貨幣就會趨向一致,而不同的市場也會約略同時的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可能會選擇較爲方便的貨幣作爲法定貨幣,如果方法得當,就會推動市場的統一與貨幣的統一。這就是貨幣的趨同性。

陳教授舉例說,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春秋戰國各國的貨幣性質彼此不同,市場上並存多種貨幣,但是,隨着經濟與貿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黃金與秦的圓形方孔錢在市場上的流通能力比其他形制的貨幣強很多,到了戰國後期各國逐漸選擇黃金爲交易媒介,圓形方孔銅錢的流通範圍也越來越廣。通觀戰國政治變動趨勢,會發現秦國從西向東征服六國的過程與黃金、圓形方孔錢流通範圍的擴大基本一致,而且在此過程中,秦國常常用黃金去賄賂各國政要以瓦解其國力。也就是說,貨幣統一的勢頭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