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隋煬帝爲什麼執意進攻高句麗?他的目的是什麼?

隋煬帝爲什麼執意進攻高句麗?他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煬帝楊廣進伐高句麗,置國情民意於不顧,傾注全力接連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終一場遍及全國的起義將隋朝推向了歷史的終點。那麼問題來了,隋煬帝爲什麼不惜傾盡國力也要與高句麗死磕呢?隋煬帝三徵的高句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隋煬帝爲什麼執意進攻高句麗?他的目的是什麼?

隋朝三徵高句麗的戰爭,一直被公認爲是隋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而箇中根本緣由,又和隋煬帝楊廣個人的息息相關。這是一場由於獨裁君主個人的性格作風,影響了最終成敗的戰爭,於後世教訓沉痛,然而,此戰同時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當時已經立國七百餘年,佔據了我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當時,朝鮮半島西南部由同爲扶余人建立的百濟政權統治,而百濟政權和日本列島的大和皇室同樣關係密切,彼此言語互通。甚至綿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是由來自朝鮮半島的“渡來人”,跨海征服了當地土著“繩文人”,與之融合同化的產物。現代語言學家通過高句麗政權遺存的漢字注音文獻,判斷高句麗語和現代朝鮮語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語有相當密切的親緣關係,也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換言之,當時的東北亞地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同種族、同語言的“扶余共同體”,包涵了關係密切的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個國家。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人,要麼在百濟國爲上層扶余人所統治,要麼侷促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國,被扶余人建立的三個政權全部包圍。

而且,這個以高句麗政權爲首的“扶余共同體”,從擊敗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政權、滅亡北燕政權起,已經佔據了遼東地區數百年,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該國常備軍亦不下三十餘萬,中國東北的衆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樣長期成爲高句麗的臣屬,受其徵發差遣。

因此,高句麗絕不是如後世的李氏朝鮮那般的孱弱政權,而正類似於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建州部的滿清那樣,是中原王朝在東北方向的強大威脅。因此,當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後,也勢必要將剷除、摧毀這樣的巨大威脅,提上帝國優先日程,而絕不僅是因爲君主好大喜功,只爲收復遼東地區這一漢晉舊疆。

公元598年,高句麗軍萬餘人,試探性進攻隋朝遼西地區,被隋軍挫敗。隋文帝楊堅當即下令發兵三十萬,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加以反擊,豈知隋軍陸路出臨榆關,軍中突然爆發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風暴,船多覆沒,尚未與敵國開戰,士卒已經多死於路途。然而,隋朝面對挑釁的堅決和鐵血,已經令剛即位不久的高句麗國王高元大爲惶恐,他當即遣使請和,請求罷兵。

此時,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國進行着一場聲勢浩大的亞洲爭霸戰爭,剛好也正是和達頭可汗、都藍可汗一決勝敗的關鍵時刻。爲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楊堅暫且同意了高句麗的請和。終隋文帝楊堅之世,他始終將突厥汗國視爲頭號強敵,隋軍將士連年出塞,深入沙漠數百里,不斷施加武力打擊,同時更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不斷分化利誘,挑撥離間其酋帥。突厥人幾乎連戰連敗,覆軍折將不可勝計,累積殺傷、俘虜、投降多達數十萬騎,終於不得不向隋朝稱臣請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爲公認的亞洲第一強國。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次子,其人天性敏慧,才華橫溢,二十歲時就成爲爲南征大軍主帥,揮軍攻滅江南陳國,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後,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混一,終於取代其兄楊勇爲太子。繼位登基後,楊廣更肆意在帝國版圖上書寫春秋。他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開鑿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開拓絲綢之路,皆是影響後世深遠的重大舉措,豐功偉績種種樁樁,功在後世千秋。

依仗隋朝的強大國力,楊廣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全方位開啓他的千秋霸業之夢:公元607年,楊廣巡視邊塞,宣揚武威,並徵發男丁百餘萬,在二十天時間內,就長城,到榆林時,命建築大師宇文愷在沙漠中,以神速造出一座大殿,稱「觀風行殿」,前來朝賀的突厥可汗、契丹、奚等塞北胡族族長,皆以爲是天神顯示,護佑大隋,紛紛心驚膽寒。一衆胡族部衆每當望見御營,遠及十里外就跪伏叩頭,不敢行馬。

公元608年,隋軍驅使鐵勒部落襲擾,更以重兵出擊,大破青海的吐谷渾政權。次年,楊廣御駕親征吐谷渾,俘虜其部衆十餘萬人,更將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里的青海高原,首次納入華夏王朝版圖,設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隨後,楊廣在張掖召集了西域各國使者來朝,高昌王和突厥鎮守西域的“吐屯設”,向隋朝降伏,獻上西域東部數千裏的疆土。

與此同時,楊廣又調兵遣將,定交趾、滅林邑、取琉球,平契丹,此刻隋朝疆域,東西九千三百里,甫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有一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戶口數達到八百九十餘萬,達到了中國古代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甚至一直到百餘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始超越,而著名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皆不能及。

此時,地球另一端的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早已今不如昔,國力尚難以和戰前的突厥汗國相比;而阿拉伯人的崛起時間同樣遙遠,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隋帝國達成了“世界第一強國”的成就。楊廣孤峯絕立,拔劍四顧,此刻也唯有東北方向的高句麗,這個擁兵三十萬的勁敵,或許堪爲他的對手。這也是徹底解除帝國在東北方向的威脅,是爲了完成隋文帝楊堅的未竟之志。因此,征討高句麗之役,已是勢在必行。

隋煬帝爲什麼執意進攻高句麗?他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導致民怨沸騰,最後隋朝被李唐取而代之。隋煬帝不恤民力,舉國遠征高句麗,難道僅僅是爲了炫耀武力嗎?要知道隋煬帝是一個暴君而不是一個昏君,他不知道頻繁的戰爭勞民傷財容易動搖帝國根基這個道理嗎?我想他是懂的。但是隋煬帝卻依然堅持。因爲這個時候強大的不僅僅是隋朝,而且還有高句麗。這裏說的崛起的大國,不是統一之後的隋朝,而是已經儼然成爲一個超級大國、隱隱於中原對抗的高句麗。

地廣人多,兵強馬壯

此時的高句麗王朝,不再是一個地區性的強國,而是已發展成爲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已具備與中國爭奪天下的能力,只要中國內部一亂,隨時有攻滅中國的可能。高句麗王國不僅佔領了漢代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土地,隔遼河與中國相望,並且征服了沃沮、夫餘等遊牧民族,“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在白山黑水之間耀武揚威。

這麼廣大統一的區域,不禁讓人想起來後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後金就是在白山黑水之間發跡,以區區幾十萬軍民攻陷大明朝,讓人不得不對這兒產生的王朝膽寒。而且此時的高句麗比後金地盤還大,人口更多。比如唐太宗與高句麗作戰時,高麗可以一次性調動軍隊15萬之多!按照這個數目,此時的高句麗至少有500萬人口,可以動員軍隊50萬!如此一隻大老虎在臥在身邊,誰能高枕無憂?

軍力強盛,中原難敵

前面說到高句麗可以動員15萬的軍隊,那麼這些軍隊的戰鬥力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中原王朝同高句麗的幾次戰鬥中看看高句麗軍隊的戰鬥力吧!

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爲行軍元帥,周羅喉爲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最終兩路均無戰果,因天氣原因不得不撤退,但是隋軍死傷十之八九。611年,隋煬帝一徵高句麗。隋煬帝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最終隋軍共計113萬人,號稱200萬,浩浩蕩蕩遠征高句麗,統由煬帝親自指揮。最終的結果是隋軍幾無戰績,幾乎全軍覆沒。

613年,隋煬帝二徵高句麗。隋朝和高句麗在遼東城輸攻墨守戰鬥旬日,隋朝也沒有佔到便宜,後因楊玄感叛變,隋煬帝不得不撤軍。614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高句麗請降,隋煬帝撤軍。然而高句麗無損一兵一卒,實力得到保存;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被推翻,最終隋朝滅亡。645年,太宗以高句麗欺新羅爲由,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御駕親征高句麗。由於高句麗殊死抵抗,使唐軍寸步難移。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然而終唐太宗英武一生,生擒突厥頡利可汗,也不能攻下高句麗。

這些事實說明什麼?雖然多次失利跟天氣有關,拖住了隋唐軍隊的腳步,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國家的實力!此時高句麗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抗住了隋煬帝,抗住了唐太宗!如果不是中原王朝保持着高度的軍事實力,他們會不會南下逐鹿中原?這個很不好說!

左右逢源,遠交近攻

高句麗王朝雖然實力強硬,但是表面上服從中原王朝。然而背後卻陽奉陰違,拉攏反隋勢力。早在南北朝對峙時期,高句麗就非常聰明地採取遠交近攻策略,結交弱小的南陳,攻擊實力強大的隋朝。畢竟中原王朝一盤散沙,積貧積弱纔是高句麗想看到的。隨着隋朝攻滅南陳,完成全國的統一,高句麗開始拉攏突厥來對抗隋朝。反正不管什麼時候,高句麗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盟友不斷。對於隋朝來說,高句麗這種表面上服服帖帖,背後卻不老實的傢伙,只有狠狠教訓一頓纔會老實!

所以,有一個充滿野心、能力強悍的國家在身邊,誰能無動於衷?於是中原王朝橫跨兩朝、經歷四帝,也要堅定不移地把消滅高句麗的事業完成下去。而一代帝王隋煬帝,更是因爲三徵高句麗鬧得人怨沸騰,最終落得暴君的下場。然而,遠征高句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要因爲隋煬帝急功近利就忽視了這一偉大的工程。而正是由於唐朝攻滅了高句麗,才真正成爲了東亞的霸主地位,成就了百年偉業,當之無愧的漢唐盛世。所以說,征服高句麗的將士的血沒有白流。縱觀當代,“大韓民國”雖非似臥榻之虎,如跳樑小醜般上竄下跳,然吾輩亦當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