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隋唐和高句麗,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朝是中國軍政文化最強大的年代之一,而提起唐朝的話必然要談到它的前身隋朝,隋朝可說是解決了南北朝的百年紛爭,讓中國再次進入到大一統的局面。

不過談到隋朝有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就是它在南征北戰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地方始終未能打下來,並不是沒有去打過,而是真的沒打下來,甚至還遭遇了不少的挫折,這件事情甚至是隋朝皇帝們的恥辱。原來這個地方就是傳說中的高句麗,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其實唐朝也打過,一開始也沒打下來,朝鮮半島屁大點地方,爲啥建成了一道阻擋百萬雄兵的屏障呢?

三徵高句麗之隋煬帝的怒火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隋煬帝也算是特別有功績的一個皇帝,親手修了運河,也搞了很多的國內大工程,當然給工錢不夠這也沒辦法,畢竟剛結束混戰,隋朝可能還是更加習慣於軍隊的野蠻辦法。

而對此時的隋而言,結束南北朝的混戰局面完成一統是大功,隋煬帝除了安內之外也想開疆擴土,東邊有個高句麗不大也不聽話,就成爲了隋朝想要開刀的對象,好傢伙,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這三次去幹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楊廣都在御駕親征,想要以這種方式給軍隊打氣,可想而知楊廣對收復高句麗有多大的執念。

公元598年,高句麗忌憚統一南北的隋朝,擔心它越來越強大會影響到自己的政權,所以開始聯合周邊的小國對隋朝的遼西發動進攻,同年隋朝也予以了反擊,本來隋朝還是打算搞波大的,30萬水陸部隊已經在路上準備進攻了,奈何朝鮮半島山路崎嶇,水陸多彎,氣候炎熱還瘟疫橫行,很悲劇的是,這30萬部隊還沒開始打仗,就已經死掉了一半以上,有人認爲至少死了九成,然後高句麗開心了,嘲諷無不盡極是。

這件事情一直讓隋朝特別是楊廣耿耿於懷,於是在公元612年,10多年後的這一天,國內的南北局勢已經逐步穩定,楊廣重新把目光對外,他第1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希望能夠洗刷以前的恥辱。

這一波進攻隋朝一共分爲了中路軍、左路軍與右路軍,還細分了十五路軍隊,共集結了百萬之衆,可想而知楊廣是想一戰定天下,然而這又是一次失敗,據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持久戰爭打完後,隋朝軍隊還剩三千多人回家了。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2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次大規模的集結全國國力進攻的時候,隋朝採用徵用民力的方法,依然比較的野蠻粗暴,再加上軍事上的慘敗與軍隊實力衰弱,民間憤恨起義之聲開始起來了。

公元613年,楊廣第2次御駕,親征高句麗,講真,這場戰爭很戲劇性,跟之前一樣,隋朝龐大的軍力很快就包圍了高句麗的很多城市,包括遼東城在內,但攻城戰這事實在費力,久攻不下隋軍也更急了,當然高句麗也很急,擔心自己會先撐不住,但在僵持住了的時候,後方傳來非常危急的消息,前線在打仗,但後方楊玄感已經起兵造反,楊廣緊急放棄了攻打高句麗,並且率衆返回平叛,這一次的東征高句麗又以無果而終,小小一個高句麗,屬實稱得上跟小強一樣頑強。

614年也是楊廣的最後一次親征高句麗,至於這次就更搞笑了,連續兩年的戰爭讓國內民不聊生,整體國力有所下降,而且屢戰屢敗,也降低了隋朝在人們心中的威望,所以這一次在發天下兵的過程當中,很多的人都沒到位,徵兵都已經是徵不到人了,大家寧願造反去當起義軍,也不願意跟着隋煬帝楊廣繼續去作死了,至此,天下已經是大亂,剛剛平定南北朝亂象局勢的一統,又是搖搖欲墜了。

但最好笑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在隋朝發兵攻打高句麗的這幾年當中,雖然戰術上的糟糕導致沒打下高句麗,但對方國家小,持久戰爭已經讓整個國力同樣被拖垮了,所以在一支高句麗部隊被消滅後,高句麗的老大直接派遣使者談投降了,雖然這個投降並不實誠,但也算是楊廣最高光的戰績了,畢竟一手好牌在他手裏打的稀爛,之前打的實屬拉胯。所以總結一下,隋朝去打高句麗的失敗並不是因爲敵人太強大,而是楊廣在瞎玩。

唐朝與高句麗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3張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同年唐朝成立,然後就是大唐跟高句麗的故事了,唐朝一開始也沒有去打高句麗,但大唐李世民文治武功都很虎,東突厥等多國被太宗皇帝掃平,高句麗震懾與大唐威名與其交好納貢,高建武統治下的高句麗至少跟唐朝交好了二十多年,直到後來宮廷政變,高句麗親唐派沒了,然後局勢才急劇惡化。

公元644年,唐太宗開始進攻高句麗,攻克十多個城池包括遼東,戰果豐碩但未竟全功,高句麗依然龜縮一隅,直到公元660年到668年,唐高宗才完成了對高句麗的滅國之戰。

那麼唐朝跟隋朝的區別在哪,爲啥唐朝能打贏呢?

首先,楊廣自視甚高,並沒有把高句麗放在眼裏,對一個國家想一戰而竟全功,戰略思想高度不夠,你可以舉全國之力來打對方,這樣實力對比出現了明顯差距,但是你大後方不是完犢子了?要不是這樣瞎搞,隋朝的後方也不會出現大量的起義與造反,隋煬帝想要開疆擴土,卻不明白珍惜已經擁有的土地纔是最重要的,眼巴巴只想看着對方碗裏的肉比較香,實在是有點愚蠢了。

相比之下唐朝就很有秩序了,它的收復了高句麗之地,花了足足20多年的時間來消耗對方國力,最終纔在668年將其收入版圖,達到了一邊穩固全國局勢,一邊以蠶食高句麗的高招,這樣也是戰略損失最小的打法。

同時,隋朝的攻擊以國力壓制爲主,想要大兵壓境直接懟,打不下就硬上,對比之下,唐朝使用了更多的戰術,也就是我有百萬軍隊,你只有十萬,隋朝的打法是這傢伙太囂張了,直接一擁而上不考慮損失,唐朝則會把大部隊放在自己應有的地方維穩,保障大後方,然後再以差不多的兵力去用戰術攻擊,甚至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這可能就是打江山的人跟守江山的人不同吧,畢竟楊廣從小含着金湯匙長大,但是李世民卻是自己把天下打下來的,楊廣把士兵當成消耗品,就算二換一打贏了也開心,李世民卻更懂得軍心與民心穩定的重要性,也更心疼自己的戰損,比如隋朝達到了目的,但士兵戰損巨大,但楊廣會慶功,這聽起來挺離譜的,但確實富二代的腦回路跟咱不同沒轍。

滅國與“滅國”

隋唐都對高句麗發起進攻 之前都失敗了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4張

談起隋唐消滅高句麗的這個艱難過程,我們可以再聊一聊滅國這個概念.,因爲隋唐對概念的理解都是完全不同的,隋朝路子野脾氣大,覺得把你軍隊打沒了就完成了滅國,而唐朝更多的是以文化軍事雙面施壓,達到化敵爲友,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這樣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老子最著名的思想是無爲而治,是不爭,有人說,唐朝實行的也是這個政策,這就讓不少人覺得困惑了,爲什麼這麼強大的唐朝會跟不爭、無爲這樣的概念劃上等號呢?

其實很多人可能誤解老子了,無爲而治是一種思想境界,也是漢朝奉行過的一種治國方針,但它包含了很大的彈性,並不是說,你啥都不做就行了。

然後老子的不爭就更是有趣,因爲老子還說過,天下莫能與之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