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西漢和東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歷史讀到漢朝,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前半段的西漢是壯麗恢宏,文景之治,漢武帝開疆拓土。即便是王莽短暫篡位,也有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

但是光武帝之後的東漢,彷彿變了個樣,每個皇帝都寵信宦官,就是諸葛亮說的“親小人、遠賢臣”,最終把國家給弄垮了。

要說中國從春秋戰國時代的分裂,經秦朝大一統,到了漢朝才逐漸培養出統一國家的信念。本質上,西漢和東漢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社會結構有着明顯的區別,更重要的是人才任用也完全不同。

明明都是劉家的天下,爲什麼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西漢和東漢。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戰爭的後果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人們常說的漢唐精神,指的就是西漢時期。

西漢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漢武帝劉徹。有前面文帝和景帝休養生息、積累財富的前提,漢武帝一繼位就是個國庫富裕的天下。

漢武帝這個人也很有想法,跟爺爺、爸爸不同,漢武帝一直想着手解決匈奴問題。前後兩家人打了四十四年,匈奴部落整個都被打散了。當然中原人民也不好過,連年戰爭把國庫搞空虛了,錢不夠用只好跟老百姓徵稅。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第2張

漢武帝

增加稅收一次兩次,老百姓就忍了,但是長此以往,誰也受不了啊,老百姓只能拋棄家園成爲流民,一度流民數比秦朝末年還多。

沒有成爲流民的老百姓也受不了這樣的高稅收,就把土地扔了,投靠到地方豪族的門下接受保護,就不用交稅。

當時地方豪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戰國時期貴族後代,幾百年來留下的世家大族很有勢力;第二、文景之治發展起來的大商人;第三、地方的大俠,願意去庇護走投無路的人。

這些豪強一直存在,只是勢力一開始並不大,朝廷對他們有很大的壓制力。但是到漢武帝時期,朝廷掌握的戶口減少,無法交稅的人只能投奔豪強,豪強手下的人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豪強越來越強,地方政府說卻越收越少,朝廷壓制不住地方豪族。

接着又出現一個讓皇上頭疼的問題,朝廷原本依靠着官僚系統壓制豪強,但養官僚系統需要錢,而朝廷又恰恰缺錢。

朝廷沒錢,這下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地方上的官僚開始跟當地豪族聯手,成了地頭蛇。皇上既生氣又無奈,原本想讓官員壓制豪強,現在他們兩股勢力卻合在一起了。

西漢時期朝廷對於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其實不是很強,因爲整個國家剛從戰爭中恢復,官僚系統能處理的事情,也就跟原本諸侯國的事務差不多,要處理一個龐大的國家遠遠不夠。就像擺地攤的攤主,讓他一下子去管理一個大商場,他也不知道從何下手。

朝廷把工作分散到地方上,西漢時期叫做郡守。大致可以理解爲今天的省長,但是郡守的權力就太很多。全面掌握郡裏的財政權、軍事權、人事權,是地方一把手,跟下屬就是君臣相稱。

在朝廷比較有錢的時候,就有辦法控制郡守,一旦朝廷沒錢,郡守們就會成績擴大自己的勢力,與豪族結盟。

地方官僚和豪族聯手,西漢的社會結構就開始發生變化。本來社會的結構是呈散沙狀,民間沒有組織能力。現在轉變爲豪族社會,豪族有着很強的社會組織能力。

由此,中國從周代的封建社會,步入了漢唐之間的豪族社會,維持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安史之亂才瓦解。

王莽的無奈

漢武帝之後的西漢,噁心循環不斷加深,朝廷更加衰弱,豪族更加強大。

這時候一個看上去謙遜有禮的人,成了帝國重臣,又衆望所歸篡位當了皇帝,他就是王莽。

王莽上臺之後開始抑制豪族,他宣佈土地都屬於國有,民間不可以自行買賣,奴婢也不可以買賣;鹽、鐵,鑄造貨幣等權力全部收歸國有,還設置了國家儲備機構來調節物價。

這些制度看似很有想法,其實是王莽想要恢復古制,重塑朝廷的統治力。但是豪族會老老實實等你來控制嗎?顯然不能。

想要碾壓豪族,就必須有自己的軍隊,養活軍隊必需有錢。當時王莽能掌握的社會資源就是稅收,可是這些已經被豪族控制了,沒有其他新的經濟資源,王莽也沒有辦法,很快就被豪族給推翻了。

既然王莽不和豪族合作,就讓其他人來吧,這個時候劉秀登場。劉秀作爲河北豪族的領袖,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東漢政權。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第3張

劉秀

東漢的社會結構較之西漢發生了變化,擁護劉秀建立政權的豪族,可以直接從社會獲取支持,這注定劉秀只能和豪族和平相處。

劉秀還把國都定都在洛陽,這也是跟豪族表面,咱們都是一家人。那麼劉秀之後的東漢皇帝,爲何開始“親小人”?

親小人的背後

首先我們得看什麼是“賢臣”,什麼是“小人”?

賢臣就是有文化的豪族。一般的豪族對社會有組織力,雖然皇帝對他們無可奈何,但他們不會從觀念上去批評皇帝。但是有文化的豪族,會引經據典地說皇帝昏庸。

有文化的豪族從東漢逐漸發展起來,直到隋唐時期,也被稱爲士族。

那皇帝就不能找同樣有文化的人懟回去,反制士族嗎?還真就不容易。東漢的時候,知識傳播不發達,西晉有“洛陽紙貴”的說法,而西晉比東漢還晚了一百多年,可見東漢時期可能就沒有多少紙。

光有紙還不夠,印刷術還得大規模應用。但是東漢那時候還是手抄爲主,印刷術還沒有出現,讀書成本高,一般人根本讀不起書。

士族一代代壯大,逐漸成了世家大族,壟斷了社會輿論,又壟斷了知識和地位,對皇帝有着相當強的約束力。

東漢後期的皇帝,被士族壓制得受不了,就找支持自己的人,來對付士族,這些人由於不是世家大族一夥的,所以就被輿論稱爲“小人”。

這批人要讓他們忠於皇帝,就必須給予他們最大的依賴,只有兩種,一是宦官,二是外戚,就是皇后的家族。

宦官和外戚也彼此看不順眼,因爲世家大族和外戚一樣瞧不起這些太監,但是外戚和士族之間也會因爲權力紛爭而不斷產生摩擦。

於是,皇帝、世家大族、宦官和外戚組成的官僚,彼此之間形成了複雜的關係。

東漢中後期的漢桓帝,15歲被大將軍樑冀扶持上臺,樑冀是外戚,控制着漢桓帝。後來漢桓帝愈加不爽,當了十幾年傀儡,聯合宦官,除掉了樑冀。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第4張

接着漢桓帝又弄出了“黨錮之禍”,借宦官之手跟世家大族進行PK,壓制力世家大族。等到宦官勢力做大,皇帝又聯合外戚勢力打壓宦官。

世家大族面對皇帝的這些做法,更以道德標榜自己,把宦官和外戚指責爲“小人”。

其實,說到底,就是皇帝和世家大族的PK,站在各自的角度去看問題,你會覺得,賢臣和小人,其實不過是換位置站罷了。

歷史的輓歌

皇權與世家大族的衝突過程,極大破壞了帝國的治理水準,加上東漢連年天災,民間的疾苦沒人去管。

老百姓無可奈何,只好自己組織起來,尋找活路,各地豪強趁機起義,成了爭奪天下的梟雄。東漢朝廷沒轍了,大分裂時代拉開序幕。

同樣都是劉家的天下 西漢和東漢爲何出現兩種不同制度 第5張

所以歷史從來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本質上很多東西,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和社會情況去理解,才能相對透徹。

歷史的變遷從來不是因爲某一兩個人,每股勢力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因素,這纔是歷史最精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