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五代十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如果一定要把中國的古代史濃縮爲兩個王朝的歷史,那麼創造巔峯盛世的漢唐無疑是首選。不過古語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兩個強大王朝結束之後,中華大地都曾陷入過空前的戰亂與分裂之中,但同樣是亂世,兩段分裂割據的時代又各有什麼不同?這其中歷史的演進又遵循怎樣的邏輯?

1、兩大王朝的分裂其實原因各有不同

表面上看,東漢的分裂是因爲末年的政治腐敗,外戚和宦官專權,朝廷清流遭遇黨錮之禍;加上連年天災,流民四起,最終黃巾軍起義掀起了大分裂的前奏。然而核心原因卻是在東漢立國時早已埋下,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劉秀感念與其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冊封了雲臺二十八將,大加封賞,於是以此爲代表的這羣人在經濟上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興建莊園,成爲了地方豪族。在政治上,通過互相舉薦與長期聯姻,長期佔據中央和地方的高官,在教育上,由於文化的載體還是簡牘和絲帛,收藏成本高昂,所以文化根本不能惠及大多數百姓,於是便限制在這些豪族之間傳播。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然而豪族長期對社會的汲取,導致整個國家最終不堪重負,在無法再次平衡豪族與平民關係的時候,天災之後,黃巾軍和之後的軍閥混戰徹底打破了這種平衡。在戰亂中,豪族的爵位被剝奪,土地被打散,文化也沒了傳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中小貴族的崛起,這就是士族,以此爲代表的便是曹操、劉備和孫權,不過在他們背後,實際上是潁川、荊州、江東的幾大士族集團在互相角力。

由於士族依舊能夠維繫着社會穩定,而長期的禮制教育依舊保持着對於國君的尊崇,因此這期間,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無論三國中的哪一國,都喊着復興漢室的口號,而曹操雖然強大,但依舊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直到曹丕手中,通過了皇權”禪讓“,漢朝纔算最終結束,而漢獻帝也算得了善終。

到了唐朝,士族依舊保持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唐代士族以五姓七家爲貴,分別爲太原王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而當時的高官顯貴都以與五姓聯姻爲榮。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2張

這種思想甚至深深影響了當時的皇帝,貞觀時期,吏部尚書高士廉刊定了天下士族譜牒《氏族志》其中以博陵崔氏爲天下第一等就引起了唐太宗的極大不滿,爲此唐太宗強行修改,硬是將皇室李姓改爲第一等,同時爲了凸顯身份高貴,還試圖攀附趙郡李氏,自詡爲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後人,並將祖陵遷入當時的趙州,以表明李唐發源於此。

然而此時,在帝國的邊境上,出現了另一種變化,由於唐太宗和高宗時期,大唐常年對突厥和吐蕃用兵,邊境需要設置節度使並屯駐大量軍隊,此前的府兵制已不再滿足需要,隨之形成募兵制,兵制也由兵農合一轉爲職業軍人。最終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最終一場“安史之亂”徹底擊潰了國家,此後爲了應對叛亂也爲了平衡各方勢力,唐朝又設立了大量節度使,這些軍事長官可以就地徵召軍隊,而這些軍人大多出自本地,依賴軍餉,父死子繼,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軍事實力,這些人眼中只有發軍餉的長官,而皇帝其實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擺設罷了。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3張

最終,唐朝也終結在這些軍閥手中,不過嚴格來說,他們只是軍人,而不是門閥,因爲唐末的軍隊大多由平民構成,打戰早已不是貴族的專利,由此帶來的是“君權神授”體系也蕩然無存。想當皇帝完全比拼武力,由此帶來的是唐末國家出現了更大的分裂,割據政權到處出現並且頻繁更替。

2、分裂背後的歷史演進

其實從戰國到唐末,中國社會的中間力量經歷了一個從貴族——豪族——士族——庶族的演進過程,第一個時期從商周開始,到了秦朝結束,秦朝一統天下,六國的貴族被大量屠殺,從此貴族消失。而秦漢時期,依靠軍功的豪族逐漸興起,逐漸掌控整個國家,然而過多的侵佔社會資源,導致其與士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最終走向敗亡。

東漢末年一直到唐朝是士族不斷興起的時期,放在當時算是社會的中產階級,這一股力量主導了中古時期中國的歷史,一直到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戰亂徹底斷送了這一階層。之後中國的封建王朝進入平民社會直到清末。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4張

雖然三國和五代十國都是割據,但如果我們把歷史的鏡頭拉長,會發現兩段割據時代之後,中國歷史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三國之後經歷了兩晉的短暫統一,之後又快速分裂,之後進入了漫長的南北朝時期,直到隋唐纔再次一統,然而最終又分裂爲五代十國。

而五代十國,其整體被宋朝繼承後,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穩定期,而在宋朝之後,除了王朝更替時,社會出現動亂外,基本上,接續的元明清都維持了大一統的格局,維持了近一千年。

爲何同樣是割據,兩段動亂時期之後爲何歷史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轉變,推動歷史轉變的核心原因又是什麼?

3、推動演進的核心原因

筆者認爲,有兩點原因,一是皇權力量的加強,二是文化的普及。讓我們先看第一點,表面上看,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但是在統治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就從未停止過,除去秦朝,在兩漢時期,實際上豪族一直被豪族把持,或來源於開國功勳,或來源於地方豪強,比如,我們看到東漢末年最早形成割據的軍閥實際上都是袁紹、劉表等人,他們都是原先朝廷的高官,比如袁紹就號稱“四世三公”,然而最終締造三國的實際上是以曹操爲代表的一批士族,而此時的豪族已經被打散。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5張

相較於原先的豪族,士族的力量沒有那麼強大,需要彼此支撐,方能制約皇權,比如在曹魏陣營,既有潁川集團也有南陽集團,凡事此消彼長,皇權在無形中反而增強了,於是我們看到,到了隋唐時期,中央的力量明顯增強,而皇帝也能夠開始根據自己的需要直接從地方選拔人才,所以這也是爲什麼“科舉”會出現在隋唐的第一層原因。

再看看五代十國之後,士族也基本被武人集團摧毀殆盡,此時的政治構成中,士族也無法再掌控話語權,唯一衡量的就是軍事能力的大小,在此期間,社會逐漸由士族過渡到平民社會,所以,我們看到在後來的兩宋,直到元明清,皇權的力量在不斷得到加強,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唐朝的宰相可以坐,但到了宋朝只能站,而到了明清只有跪的份了。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6張

再看第二層因素,文化的普及。爲何從兩漢到隋唐,爲何平民無法始終參與政治?筆者認爲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文化的傳播始終在豪族或者士族之間傳播。

我們都知道,在兩漢直至魏晉,文字主要刻在竹簡上或者書寫在布帛上,無論傳播還是保存都非常不方便,南北朝時,北周軍隊攻破江寧,當時的梁元帝就命令將東閣竹殿十四萬卷竹簡燒燬,並感嘆“文武之道,今夜窮矣!”可見竹簡藏書非常不易,帝王家如此,百姓恐怕接觸文字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7張

因此,文化的傳播在當時主要依靠家族內部的私學,而這種封閉性我們在三國中也能看出端倪,比如荀氏家族的荀彧和荀攸,諸葛家族的諸葛亮、諸葛瑾,名士多出自家族。

然而到了隋唐之後,隨着紙張的普及,民間獲取文化的成本在進一步降低,到了宋代,隨着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大量的典籍開始進入民間,導致平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而新出現的“科舉”通道也使得其能夠參與政治,表達訴求,因此文化的傳播也是促進“科舉”發展的第二層原因。而平民力量的崛起也使得皇帝可以繞過世家大族之間在民間汲取人才,而不受傳統家族的掣肘。因此經歷了五代十國,到了後世的宋元明清,我們看到貴族只剩下皇族,剩下的就都是文官集團了,政治由職業官僚構成,也使得皇權開始向全國輻射,國家也得到了長期統一。

同樣都是分裂割據的時代 五代十國和東漢末年有什麼不同 第8張

總結起來,無論三國時期還是五代十國,表面看是一片混亂,但也是一箇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重構的過程,三國結束了豪強治國,開啓了士族的門閥政治,雖然一時間形成了穩定的三足鼎立,但是最終國家經過兩晉依然走向分裂。而五代十國則是由武人結束了士族,從此,中國開始進入平民時代,職業化官僚開始出現,而國家也終於形成長久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