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國成英國盟友:儼然同志加兄弟

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國成英國盟友:儼然同志加兄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吉利扶持大清國

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羅斯除了加緊向中國東北擴張之外,還積極謀求進入日本,因此與美國展開了一場競賽:看誰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最終美國贏得了這場競賽,而美俄之間也沒有發生任何衝突,甚至還深化了源自美國獨立戰爭的深厚友誼。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交戰各方都對美國的中立相當尊重,美國人因此而給予被封鎖的俄羅斯以極大的實際支援。俄羅斯則對美國人在太平洋上的擴張予以承認與支持,並協助美國人進入了黑龍江流域。在隨後的美國內戰中,俄羅斯繼續支持美國聯邦政府。

主導這一時期美國外交的,是國務卿西華德。他所倡導的“太平洋商業帝國”計劃,成爲此後100多年美國亞太外交的基石。西華德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提出,美國的競爭對手不在別處,而“在東方那些大陸和海洋上”。“太平洋和它的海岸島嶼以及海外的廣大土地”,正是“這個世界更偉大未來的主要舞臺”。西華德堅信,“政治霸權隨着商業優勢而來”,“太平洋上的貿易和商業就是世界的貿易和商業”,因此,美國只有佔領亞洲市場,才能“比迄今爲止的任何國家都更加偉大”,而“戰艦決不是能被派往國外的最成功的使節”,美國應當通過商業擴張來進軍太平洋和遠東地區。

正是在這樣的戰略思想之下,西華德實行了一連串基於實用主義的舉措,而絲毫不受其意識形態的影響。早在1853年佩裏率領美國艦隊打開日本大門的時候,西華德就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他在回答參議院的質詢時,慷慨激昂地提出:“應該質詢的,不是爲什麼要派遣遠征軍,而是爲什麼遲至現在纔開始派遣遠征軍。”

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國成英國盟友:儼然同志加兄弟

西華德爲他心目中的“美利堅帝國”貢獻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在1867年,成功地以720萬美元(相當於2005年的950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收購了152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相當於每英畝2美分。阿拉斯加併入美國版圖,使美國在太平洋獲得和英國在大西洋一樣完整的商業和海上霸權。西華德自己認爲這是“向亞洲伸出了一隻友誼之手”,美國與中日兩國成了相距咫尺的鄰居。

在同一時期,西華德還主導美國獲得了中途島,從丹麥手裏買下了西印度羣島,並積極進軍夏威夷,矛頭直指西班牙控制的菲律賓(最終通過美西戰爭獲得對菲律賓的控制),而在家門口則從哥倫比亞手中獲得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權利,將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捷徑控制在自己手裏。

在這一連串開創了美利堅帝國萬世基業的行動中,美國都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對於美俄關係,西華德在1861年致信美國駐俄公使時指出:“美國和俄國將一直以好朋友相處, 直到兩國沿着相反的方向繞地球環行半圈後,在某一地區聚首爲止。這個聚首的地區便是文明最先出現的地方(指中國)。這一古老文明在經過長期的考驗後, 現在變得萎靡不振和束手無策”。近一個世紀之後,歷史應驗了西華德的預言。

克里米亞戰爭遠東戰場。途中兩個暗影區域,分別是俄軍成功逃脫英法聯軍圍剿的地方。

作爲世界第一霸權的英國,雖然贏得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成功地堵住了俄國人在近東南下的通道,但隨着歐洲建立了新的均勢,英國人開始不再熱心參與歐洲事務,而是更多地投身於殖民地的拓展。

與俄羅斯被迫東擴不同,贏得了克里米亞戰爭的英法聯軍,在東方再度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了中國首都北京,逼迫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不過,令英法鬱悶的是,其手下敗將俄羅斯,此時卻不費一槍一彈,與中國簽訂了《瑗琿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一口氣割去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收穫了遠超過英法的紅利。恩格斯感慨:“(俄羅斯)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它除了分沾英法所得的一切明顯的利益以外,還得到了黑龍江沿岸地區,這個地區是它悄悄地佔領的。”穆拉維約夫因此成爲俄羅斯的民族英雄,受封爲“阿穆爾斯基伯爵”(黑龍江伯爵),迄今他的肖像還印在俄羅斯的紙幣上,供後人瞻仰。

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與奧地利的傳統同盟關係解體,約束歐洲的保守力量瓦解,這推動了德國統一、意大利統一。而在俄羅斯越來越積極地向東擴張之中,剛剛統一的德國,爲了避免和法、俄兩國陷入兩線作戰,也積極鼓勵沙俄向東擴張。而對於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來說,要繼續有效遏制俄羅斯,其焦點就在東方:扶持中國成爲反俄戰略盟友,乃是當務之急。

1862年,英國政府計劃向仍處於太平天國內戰中的中國政府,提供一支現代化的艦隊及海軍官兵,史稱“阿思本艦隊”(Osborne Fleet)。爲此,英國議會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辯論。次年(1863年)7月6日,英國首相巴麥尊勳爵向議會發表了長篇演說,爲阿思本艦隊辯護,正式確定扶持中國政府的對華戰略。

巴麥尊是著名的鷹派,不僅是兩次鴉片戰爭的主要決策者之一,而且也是克里米亞戰爭的主導者之一。這位畢業於劍橋大學的愛爾蘭貴族,在1830~1841年和1849~1852年間兩度出任英國外交大臣,1855~1858年及1859~1865年間又兩次組閣出任英國首相。

他在演說中一反常態,提出要大力扶持清政府對抗太平天國。他說,英中之間的貿易在不斷髮展,英國應當幫助中國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中國正在不斷地“改革開放”之中,更多地將自己融入到國際體系中,而且對國際貿易更爲接受和容忍,如果這時英國還不支持中國的改革,那無異於自殺。

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國成英國盟友:儼然同志加兄弟 第2張

他提出,俄國和法國對中國覬覦已久,英國應該大力幫助中國整頓財經體系、建立強大的陸海軍,以抵禦可能的侵略。只有英國力量的存在,才能令俄法不敢輕舉妄動。他坦率地說,維持中國穩定、推進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是英國最大的利益,英國應當加強對華“忠誠的、坦率的、友好的政策”。

《泰晤士報》報道說,巴麥尊的演說在議員們的歡呼聲中結束。阿思本艦隊雖然最後流產,但中英之間的蜜月情調並未受到大的影響:英國的陸軍軍官們繼續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與清軍並肩作戰;英國的紳士們在赫德率領下,迅速在中國的海外系統牢牢地掌握了主控權,並依託這種財政力量,在隨後開始的洋務運動中,爲英國利益保駕護航,中英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儼然成爲同志加兄弟的典範,而中國的第一輪改革(洋務運動)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英國化”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英國成功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將中國發展成自己的盟友,其自身卻在克里米亞戰後推行了足足20年的“精明無爲”(masterly inactivity)的對俄政策,放鬆對俄羅斯的盯防。

這一韜光養晦的核心,在於對掉頭向東的俄羅斯減少干預,而致力於鞏固英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範圍,主要是與印度接壤的周邊小國。提出這一政策,其根源在於英國依靠武力捍衛帝國的成本越來越高,試圖進行新的嘗試。

這一政策推行20年,英國確實得以鞏固了在印度的統治,但是,其代價相當高昂:在英國的“無爲”之下,俄羅斯終於完成了對中亞三國浩罕、布哈拉、希瓦的征服,佔據了高達390萬平方公里的中亞腹地,對英屬印度的北疆構成了嚴峻的威脅;同時,也在中國新疆和東北前後侵佔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成爲東北亞大國博弈的重要參與者。毫無疑問,這些對英國全球戰略構成了嚴峻的威脅。

1874年,英國保守黨政府上臺,立即廢除了韜光養晦的“精明無爲”政策,而代之以更具進取型的“向前推進”(Forward Policy)政策——即憑藉武力,對俄羅斯在中亞和遠東的擴張進行全面遏制。自此,英俄之間的“大角逐”(Great Game)走向高潮,而地處中亞的中國新疆、地處遠東的中國東北及朝鮮,也因此成爲全球博弈的焦點,東北亞局勢變得更爲錯綜複雜,中國所面臨的戰略挑戰也空前嚴峻。

1814年,拿破崙戰爭的結束,可以看成歐洲歷史的分水嶺。自此,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足足百年。1853年爆發的第9次俄土戰爭暨克里米亞戰爭,正好是這個百年間隔的中間點。這場戰爭,無論是時間節點,還是政治影響,都對整個19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天翻地覆的影響。

主動發起戰爭的“西亞病夫”土耳其,成功地“以夷制夷”,將國運延續了大半個世紀,這場戰爭實際上也成了土耳其搭臺、列強唱戲的國際博弈。戰爭的餘波所及,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尤其是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與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