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爲“人文初祖”。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黃帝是原始古族首領,是中國古史傳說的核心人物。關於“黃帝”一詞起源說法固多,但黃帝的說法出現較晚。目前已知出土材料中“黃帝”之名最早見於陳侯因齊敦銘文“高祖黃啻(帝)”。

整理先秦各家典籍,發現黃帝人格形象被選擇性地建構,地位不斷髮生變化,黃帝形象似乎更像是一個文化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黃帝人格形象主要表現爲血緣始祖、得道者、人文初祖等。不同歷史時期黃帝人格形象組成要素、形象特徵體現出鮮明的時代印記。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一、黃帝的人格形象

1.黃帝的由來

《左傳》、《國語》可以看作是目前所能找到較早記載黃帝的傳世文獻,雖有破損,但從片段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或戰國初期,黃帝基本上已具備始祖或人王形象,尤其戰國田齊稱祖“黃帝”更肯定了黃帝的祖先身份。

在戰國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受當時尊古風氣的影響,不同學派爲推行本派主張託古黃帝,有選擇性、目的性地凸顯了黃帝的某項特質,黃帝成爲諸子學派的代言者。

先秦時期黃帝兼具血緣始祖、戰爭英雄、問道言道者、人文初祖的形象特質。

2.血緣始祖

中國曆來重視血緣認同,早期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血緣是一重要認同標準,黃帝血緣始祖形象較早見於《國語·晉語》中司空季子與公子重耳的對話。對話中闡述了黃帝與炎帝之關係,並尊黃帝爲姬姓之祖,炎帝爲姜姓之祖,表現出血緣始祖角色認同的觀念。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第2張

且出現了黃炎之戰之端倪,約是黃帝、炎帝“用師以相濟”的最早記載,時間爲魯僖公二十三年,韋昭注“濟”,擠,滅也,據此理解黃帝最初以戰爭對抗炎帝的姬姓始祖角色出現。

《國語·晉語》中這段關於“古史”的記載後世影響較大,《大戴禮記》、《世本》、《史記》中對於黃帝之說,不但“兼容幷蓄”,還作推演發揮。黃帝事蹟越發細緻、具體,其形象亦更加鮮活。祭典中亦可發現黃帝作爲始祖身份被尊崇,《國語·魯語》言:“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

《禮記·祭法》亦有相似記載,有虞氏與夏后氏雖然具體郊、祖的對象不完全相同,但“黃帝”爲兩者共同“禘祭”的對象。聖人之制祀,“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祭祀對象爲本族先祖,且有功績於本族。關於“禘”禮,《禮記·大傳》有:“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禘”是王(最高統治者)對自家始祖的祭禮。黃帝享有“禘”禮,可見黃帝居始祖地位。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諸侯爭霸,土地兼併,百家爭鳴局面愈演愈烈,打開了中國思想文化大繁榮的局面。

黃帝亦成爲各家言說、託名著書的關鍵人物,《莊子·盜跖》有言:“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道出百家言黃帝的文化背景。戰國時期田齊政權“高祖黃帝”,見於陳侯因齊敦銘文,是目前學界公認的時代最早與黃帝相關的出土材料。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第3張

有學者認爲陳侯因齊敦爲齊威王“即位初年時物”,約公元前(356-320)年作,銘文記爲“唯正六年癸未,陳侯因齊曰:其唯因齊,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對於整段文字的釋義存在分歧,但各家釋文都有“高祖黃帝”,且被大多數學者理解爲齊威王從血緣上追認黃帝爲自己的祖宗,主要以先秦秦漢文獻中所記田齊與黃帝世系爲據。

郭沫若則提出異議,認爲是齊威王祖述“黃帝之術”和“齊桓晉文”之霸業。同時指出“黃帝的存在已經被齊國統治者信史化了”。高新華認爲“高祖黃帝”實爲遠則祖述、效法黃帝,而非以黃帝爲高祖”,周春生和孔祥來亦將“祖”定義爲“祖述”,認爲“高祖黃帝”是齊國戰略宣示,意味着爭霸政治將發生重大轉變,田齊欲祖述黃帝之道以王天下。

一是表示自己的血緣與姬周相同;二是藉以對抗姜姓,顯示自身的優越性;三是稱霸尋求理論基礎。

二、戰爭英雄

1.阪泉之戰

黃帝血緣始祖形象隨着歷史的演進及諸家學派的造勢不斷豐滿,其戰爭故事尤爲豐富。記載早見於《左傳》,魯僖公二十五年,大夫狐偃勸晉侯勤王,晉侯使偃占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此爲晉國君臣間的對話,雖然有提升自身政治地位的需求,但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與歷史記憶基礎上,保存了姬姓本族對黃帝的記憶。“阪泉之戰”出現在卜辭之中,可見黃帝戰於阪泉已爲春秋時人所習知的事件,但卜辭的記載較爲簡單,戰爭起因、對象和經過都不明確。

後人關於“黃帝阪泉之戰”的理解以《大戴禮記·五帝德》載:“黃帝與赤帝戰於阪泉之野”,《史記·五帝本紀》所記:“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證之卜辭“黃帝阪泉之戰”對象爲“炎帝”,此皆後人記述所不能得徵。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第4張

省略“炎帝”,大概是因爲阪泉之戰當時屬於各民族的記憶中至少爲姬姓文化圈內的共識。

2.蚩尤代炎帝

有學者根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等記載,認爲戰國時期“黃帝戰蚩尤”之說比“黃帝戰炎帝”之說更盛行。《戰國策·秦策》“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及《孫子兵法·軍用》“黃帝所以敗蚩尤氏”皆延續了黃帝戰蚩尤的說法。

但不可忽略的是“黃帝戰炎帝”的說法在戰國時期同樣流傳,如《呂氏春秋·孟秋紀》載“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筆者認爲黃帝戰爭故事在戰國時期沿雙線演繹,雖出現“黃帝戰蚩尤”新說,但戰國以前流行的黃炎之戰的說法依然流傳。

主要反映於重視前代文獻的儒家,與蚩尤作戰的說法,爲儒家所駁斥。戰國時期出現新說法“黃帝戰蚩尤”,深層來看,反映了姬周與姜姓族羣生存環境與政治現實的變化。

也很有可能是田齊創說,炎帝爲姜姓始祖,在田氏稱制以前不敢貿然宣揚炎帝戰敗的信息,作爲炎帝之臣屬蚩尤,承擔戰敗的結果,源自田氏代齊的政治宣傳手段。

三、得道人王

1.典籍中的黃帝

道家系統中,常常出現黃帝問道的事蹟,但《老子》未言黃帝。黃帝與道家的結合,最早見於《莊子》。整理《莊子》對於黃帝的描述,雖然出現黃帝“登龍昇天”的傳說,但綜合來看仍不離人王形象。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第5張

《莊子》之後《列子》書中有《黃帝》一篇,但《列子》中的神仙思想色彩相當濃厚,涉及黃帝的神格形象,將在第二章中詳細論述。《莊子》“內篇”七篇是莊子本人著述,“外篇”、“雜篇”爲莊子後學著述。

莊子大致與孟子同時,他的著述大致寫成於戰國中期後葉至戰國後期前葉這段時期(公元前329-公元前289年)。外、雜篇當寫成於戰國後期。

《莊子》一書涉及黃帝故事21例,具體分析可見《莊子》中黃帝形象形成的次序應爲求道、論道、得道,相較而言“得道者”形象更加鮮明。黃帝作爲得道者形象可以看作戰國中後期道家對於黃帝形象的公認。

2.道與德

《莊子》中對於黃帝的描述主要分爲“道”和“德”兩種話語系統,從具體內容來看黃帝兼具正反雙重人格形象。在“德”的話語體系中,黃帝作爲古帝王形象出現時,除《莊子·胠篋》中“至德之世”之盛讚之語,外篇及雜篇幾乎皆爲批判之詞“道德下衰”、“不能致德”等,黃帝漸變爲反面人物,成爲《莊子》批判現實的反面例證。

有學者認爲這是“莊學”中“無君派”的觀點,他們強調“任人性之自然”,直指先賢聖哲,以此抨擊現實。在“道”的話語體系中,黃帝作爲“求道、言道”主角出現時,則被樹立爲正面形象。

如黃帝問道廣成子、北門成言樂、與知言道、問道具茨山等故事,所勾勒出的黃帝集勤政帝王、言道問道之哲人形象於一身。《在宥》篇中對於黃帝問道之緣由、地點、對象、言辭等記載詳細,可見黃帝問道故事敘述體系的完整性。

歷朝歷代關於黃帝的歷史傳說與形象是如何演變的? 第6張

在整個問道故事中黃帝都呈現出一個謙虛學子的低姿態,終得至道之精在於治身、在於順天。《徐無鬼》中黃帝問道具茨山故事逐漸神祕化,故事所涉及之人物諸如大隗、方明等往往是虛構的。雖《在宥》與《徐無鬼》中關於黃帝問道故之敘述內容不同,但敘述模式相同,當屬於同一話語體系下的產物。

黃帝言道於《知北遊》篇中敘述的得比較完整,知從“知道”、“安道”、“得道”三個層面依次發問,核心在於何爲“道”,黃帝作爲言道之師,對於道之界定恰好對應了莊子道之概念,莊學之人託黃帝之言學派之主張的痕跡暴露無遺。

結語

學界對黃帝傳說及形象的演變多有研究,但主要限於先秦秦漢史,對於漢以後黃帝形象及其演變尚未作過多深入系統的考察,分析黃帝人格形象的生成與演變過程,有助於瞭解其形象形成的社會背景及文化內因,更加全面瞭解黃帝人格形象的構建方式和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