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了增加人口,康熙帝頒佈了什麼政令?

爲了增加人口,康熙帝頒佈了什麼政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將專制主義推向了最高峯。在276年的時間裏,清朝做下不少讓國人唾棄的事情,比如簽署了許多賣國條約。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比如人口的增長,在清朝晚期,中國人口突破4億,是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明末清初近50年,社會動盪不安,中原內部戰亂不斷,邊關又大戰正酣,再加上天災不斷,導致人口數急速下降,經過三藩之亂後達到谷底。可是隨後清朝人口逐漸增長,而且幅度越來越大。公元1713年(康熙晚期),清朝人口約8千萬;公元1724年(雍正初期),清朝人口約1.2億;公元1762年(乾隆中期),清朝人口突破2億;公元1793年(乾隆末期),清朝人口突破3億。

爲了增加人口,康熙帝頒佈了什麼政令?

從公元1713年(康熙晚期)到1793年(乾隆晚期),短短80年時間,清朝人口從8千萬漲到3億萬,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第一次突破2億和3億。在這80年間,平均每年的增長幅度約爲15%,這種增長幅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未有過。漢初時劉邦爲增加人口,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但是增幅也只是7%左右。甚至可以說,這個增長幅度,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奇蹟”?其實,這與康熙皇帝頒佈的一道政令有關。公元1712年,康熙頒佈一條諭旨,要求各地督撫將現行錢糧冊內有名丁數永遠作爲定額,不再增減。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意思就是說,“以後出生的人,如果名下沒有土地,就不需要繳納賦稅。”這爲雍正實行“攤丁入畝”打下了基礎,也是中國從徭役向賦稅轉化的重要標誌。

自秦漢以來,朝廷幾乎都是採用“人頭稅”來徵農業稅,但並非每個人的標準都是一樣,總有一些特權階層少繳或不繳。長久以往就會造成一個局面,土地大多轉到少數人手上,自耕農越來越少,佃農越來越多,這便是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併。這樣一來,朝廷的稅收越來越少,不得不加大對自耕農的剝削,於是爆發農民起義,再加上地方勢力過大,因此就發生了“王朝更迭”。

爲了增加人口,康熙帝頒佈了什麼政令? 第2張

到了明朝後期,朝廷徵稅的難度越來越大,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誕生了,它的內容雖然很多,但是重點就是徵“土地稅”。當“人頭稅”變成“土地稅”後,地主豪紳交稅就多了,也變向地緩解了百姓的生活壓力,這也是明朝後期爲什麼人口大增長的原因。但是時機不成熟,張居正的改革並未徹底成功,從某種程度來說,反而給百姓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但是在康熙、雍正等數位皇帝的支持下,賦稅的改革在清朝得到徹底的執行,這也是清朝人口暴增的根本原因。之前多生一個孩子就要多繳納一份稅,不論你的土地有多少;如今只要土地不增加,賦稅就不變,生再多孩子也不加稅。因此老百姓就敢多生孩子,畢竟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多一個人幹事,就表示多了一份收入,何樂而不爲呢?

也許有些人認爲,玉米和土豆等高產糧食的發現才導致清朝人口暴增。其實,這種說法站不住,因爲它有一個漏洞。就算到了清朝晚期,在中國糧食總產量中,玉米和土豆的佔比也不過10%左右,何以讓人口出現1億、2億、3億的暴增?當然,不否則玉米等糧食是因素之一,但至關重要的還是賦稅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