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樊於期纔是“荊軻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爲什麼這麼說?

樊於期纔是“荊軻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爲什麼這麼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樊於期,本是戰國末期秦國將軍,參與謀反,畏罪叛逃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後幫助荊軻刺殺秦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27年,秦國滅亡趙國後,兵鋒已達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安危。

《史記》記載,“秦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

燕國實力不如秦國,太子丹爲了解決危機,選擇了一條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荊軻刺秦”。

爲什麼太子丹不堂堂正正地擊退秦軍,不採用合縱連橫,而是選擇旁門左道?

原因有二,一是燕國尷尬的身份,它一直是秦國的盟友,與其他五國積怨很深;

二是當時興盛遊俠之風,他希望能像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達成目的。

通過田光的推薦,太子丹結識了劍客荊軻。

起初,荊軻並不同意用這種方式拯救燕國,但經不起太子丹的籠絡,最後答應執行這個危險計劃。

《史記》記載,“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

樊於期纔是“荊軻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爲什麼這麼說?

經過一番準備後,荊軻和秦舞陽在“風蕭蕭易水寒”的歌聲中前往秦國。

在秦王宮殿上,秦舞陽變得怯弱,荊軻只得自己拿着地圖獻給秦王。

在展開地圖的時候,荊軻突然抽出匕首刺向嬴政,雖然事發突然,可是結果依然以失敗告終。

兩千多年來,“荊軻刺秦”已經爲世人熟知,荊軻是一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爲了刺殺嬴政而不顧個人安危。

然而,在這個故事裏,有一個人付出比荊軻還要多,他既不是太子丹,也不是秦舞陽,而是鮮爲人知的樊於期。

《史記》記載,“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在刺殺嬴政之前,太子丹要準備兩件禮物,確保荊軻能在秦王宮接近嬴政。一個是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一個是燕國大將樊於期的頭顱。

對於第二件禮物,太子丹非常不忍心,這與樊於期的經歷有關。樊於期原本是秦國將領,從軍數十載頗有戰功,被嬴政任命爲將軍。

樊於期纔是“荊軻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率軍攻打趙國,卻被李牧打得慘敗。

秦國雖然推崇爵位軍功制,但另一方面律法也相當苛刻,依樊於期的情況,就算回到秦國也難免一死。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樊於期選擇出逃燕國,找到太子丹請求收留。太子丹收留樊於期,主要歸功於他與嬴政有個人私怨。

年少時,太子丹在趙國做過一段時間的人質,當時嬴政也在趙國,相同的經歷讓兩人成爲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後來,嬴政繼位秦王后,太子丹又被燕王喜派到秦國當人質。

太子丹起初還非常開心,因爲兩人曾經有一段交情,他認爲嬴政一定會賞識自己。

可是太子丹到了秦國後,嬴政對他一直很冷淡,這令太子丹十分惱火。

《史記》記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後來回到燕國後,太子丹尋求報復嬴政,但是燕國實力弱小,所以一直的難償所願。

這時候,秦國舊將樊於期來投,太子丹自然滿心歡喜,不僅接納了他,還給予了重用。

樊於期纔是“荊軻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樊於期投靠太子丹後,在秦國的家人都被嬴政下令處死。

當荊軻私下會見樊於期,告訴他刺秦實情,樊於期二話不說,直接自刎成全了荊軻。

樊於期用這種悲壯慘烈的方式,爲荊軻刺秦貢獻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可是最後以失敗收場。

荊軻刺秦爲什麼會失敗?

在小編看來,一是秦舞陽的懦弱,讓荊軻成爲刺秦的執行者;

二是太子丹的多疑,不等荊軻的朋友就催促趕緊上路。如此一來,可惜了荊軻的一腔熱血,也可惜了樊於期的悲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