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西漢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動機是什麼?

西漢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動機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親,又稱”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或者外國出於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由於政治經濟形勢的好壞和軍事力量的強弱,西漢時期的幾次和親的內容和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親是不同政權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通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早期的典範。漢初,天下初定,國力衰弱,士卒疲於征戰,劉邦採用婁敬建議,以漢朝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爲閼氏;雙方約爲兄弟;開放“關市”,兩族人民互通貿易。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及漢武帝初年都採取了和親政策。這一政策相對緩和了軍事衝突,有利於漢朝休養生息,促進了漢初經濟的發展,加強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不斷依據自身的實力調整對匈奴的政策:漢初的“和親政策”,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取得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轉爲“征伐政策”。從西漢王朝對匈奴民族政策的演變過程看,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社會才能健康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動機

一、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爲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爲了邊境安寧,不得不與異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族爲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持,或由於嚮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西漢後期的南匈奴和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

二、通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西漢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動機是什麼?

外交政策

這是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對當時的北方民族“匈奴”採取的一種外交政策。和親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朝主動和親,以緩和雙方矛盾,發展自身實力。第二個階段是漢武帝時期,是匈奴主動請求和親。

苟安與羈縻政策的產物

“漢匈和親”,是西漢初期對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清代,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數不等、緣由各異的和親。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髮兵襲擾邊郡。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險些被俘。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

西漢和親

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爲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賜姓劉氏。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從漢高帝九年至漢武帝元光二年,是屬於西漢和親政策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和親,意在以漢匈姻親關係換取匈奴停止對漢邊境的掠奪,以便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增強國力。

西漢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動機是什麼? 第2張

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發展,史稱當時人民富足,國庫充盈,社會安定。漢武帝加強了中央專制權力,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已有足夠的力量與匈奴抗衡,於是,漢武帝廢和親政策,而集中力量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它意味着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新的轉變。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議以詐獻馬邑的辦法,將匈奴主力誘至馬邑包圍殲滅,武帝准許,遂派30萬大軍在馬邑周圍設伏。然而被匈奴識破計謀,圍殲計劃破產。由此,雙方激戰開始。從元狩四年(前119年)開始,漢軍與匈奴多次交戰,而最關鍵的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雲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羊、樓煩王,收復秦末失地河套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餘人,士兵4萬多,大勝。

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

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尤其是第三次打擊,更加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除了。漢匈力量對比的這種劇烈變化以至遞轉,使漢匈和親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羣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要求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爲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爲此僵持了數十年。

西漢爲什麼要採取和親政策?動機是什麼? 第3張

漢宣帝時期,“匈奴人民死者十三,畜產十五”,屬國解體。後又因內部五單于爭立,戰亂不已。呼韓邪單于戰敗窮困,爲郅支單于所逼,乃率部降漢,是爲南匈奴。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南匈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漢作“質子”。甘露三年,屬國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朝覲漢宣帝。宣帝對他優禮相加,儀節高於其他藩國和諸侯王。又從軍事上給他以幫助,使南匈奴呼韓邪部漸漸恢復發展。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漢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擊滅郅支單于於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後呼韓邪重返北庭,恢復故土,收集餘民,政權開始安定下來。

匈奴和親

呼韓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對頭北匈奴已被漢朝遠征軍誅滅,怕的是漢王朝下一個消滅目標指向自己。思來想去,終於於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再次入朝朝覲漢天子,並自請爲婿。元帝應允,即以宮女、待詔掖庭的王嬙(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即以其爲“寧胡閼氏”。又上書元帝,願意承擔爲漢王朝守邊的任務,建議撤除漢王朝邊塞吏卒,以省減漢民徭役負擔。雖然漢元帝沒有答應呼韓邪的建議,但雙方和平相處,史稱漢朝“邊域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昭君和番,給漢匈雙方都帶來了邊陲和平,生產發展、生活安定,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的良好結果。但是應該注意到,這時的和親已與漢初的和親根本不同了。漢初是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奉獻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而此時的和親則是匈奴在自身虛弱,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漢王朝已不是以莊重的對等婚姻形式嫁公主於匈奴單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宮女於匈奴單于。其目的則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所以說,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間的一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