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結果?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結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因輕敵在夷陵之戰慘敗,如果他正視現實,與東吳議和又會怎樣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夷陵之戰對於蜀吳來說都是一場悲劇。這場戰爭無論誰輸誰贏,都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但是劉備經過長期的考慮,還是力排衆議,發動了這場戰爭。那麼,劉備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能夠取得最佳的結果呢?

一、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考慮。

大家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評價,一般都是認爲這場戰爭是錯誤的。因爲蜀漢和東吳本來都是弱國,在曹魏獨強的情況下,蜀漢應該和東吳聯合共抗曹魏。結果劉備發動伐吳之戰,使得兩個弱國兩敗俱傷,讓曹魏坐收漁利。可是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劉備發動伐吳之戰,也是有着他個人的戰略考慮的。

孫權爲了奪取荊州,在荊州之戰前兩年就向曹操投降了。在奪取荊州,殺害關羽後,還專門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曹操那裏邀功請賞。其實這是東吳色厲內荏的表現,孫權君臣企圖狐假虎威,假借曹魏的勢力來壓制蜀漢,防止蜀漢的報復。

在曹操去世後,孫權對曹丕的吹捧更是變本加厲。他除了不送兒子去曹魏當人質外,答應了曹丕的所有條件。一時間曹丕和孫權沆瀣一氣,雙方的關係急劇升溫。這樣,當時就形成了魏吳聯合對付蜀漢的局面。

劉備如果不伐吳的話,就必須北伐秦川。可是這樣做對劉備來說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北伐秦川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曹操已死,曹魏陣營已經沒有能夠抗衡劉備的將領。這樣,由劉備率領的精兵很可能會打下關中。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結果?

但是,如果劉備攻打曹魏,蜀漢面臨獨抗兩國的戰略困境還是無法解決。由於劉備北伐曹魏,會減輕曹魏對東吳的壓力,結果會是東吳和曹魏的關係會更加密切,蜀漢要面臨魏吳的兩面夾擊。劉備手中兩支主力軍在荊州之戰中已經損失了一隻,剩下的軍隊無法同時對抗魏吳兩國。

在劉備北伐曹魏的時候,東吳會趁火打劫,由長江三峽對蜀中發動攻擊。而曹魏則會將助力轉向關隴一帶。劉備北伐要穿越秦嶺天險,再加上當地遭受多年戰亂破壞,後勤供應極度緊張。劉備和曹魏的主力很可能會在關中打成對峙,而後方又會遭到東吳的侵襲,戰略形勢將會更加不利。

如果劉備伐吳,由於地勢的緣故,蜀軍只需要對付東吳的軍隊。關中的魏軍面對無法穿越的秦嶺天險和魏延的防守,長江以北的魏軍被東吳阻隔,都無法與蜀軍直接發生衝突。再加上劉備伐吳,會讓魏吳的矛盾不斷擴大。如果劉備擊破東吳的主力,就會讓蜀漢的戰略形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經過權衡利弊,劉備最終選擇了討伐東吳。

二、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戰略錯誤。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首先是戰略上的失敗,其次纔是戰術上的失敗。在戰略上,劉備除了違背了兩弱敵一強的戰略,他對於這場戰役要達到的戰略目標也是含糊不清的。正如黃權、趙雲指出的,動物在吞併荊州之後,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旦蜀吳交戰,必然會曠日持久,勝負難分。

黃權更是直接說明,東吳的軍隊勇悍,不主張劉備親自上陣在前。他建議自己率領軍隊在前作戰,劉備則坐鎮後方指揮。但是劉備對黃權、趙雲的建議都沒有采納。在戰役開始後,戰場上果然出現了黃權、趙雲預料的情況。劉備率領的四萬多人面對陸遜率領的五萬多人,兵力不佔優勢,被陸遜堵在夷陵,進退兩難。

從劉備的作戰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對這場戰役定下的戰略目標,是擊破東吳主力,進而收復荊州,甚至滅亡東吳。在劉備的軍隊中,還包含有準備用來接管荊州的以南郡刺史史郃爲首的整套荊州行政班子。從此可以看出,劉備對擊敗東吳是有着十足的信心的。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結果? 第2張

我們從戰役的結果,就能夠看出劉備對東吳的形勢發生了誤判。事實上蜀漢和東吳的實力相當,誰都難以在戰場上迅速取勝。由於劉備過於輕敵,輕視東吳的力量,最終遭到了慘敗,以至於在他戰敗後,感嘆自己被陸遜折辱,難道是因爲天命嗎?其實這與天命沒有關係,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劉備自身。

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應當採取的戰略。

如果劉備對東吳的實力有正確的認識,就會對戰爭轉入長期相持有所考慮。這樣在沒有可能迅速在戰場上擊破吳軍的情況下,就可能會放棄全力擊破東吳軍隊的戰略目標,轉而採取外交解決的辦法,也就是與東吳議和的辦法。

當時劉備出擊東吳,戰略目標不應該定爲擊破東吳上。因爲雙方的實力對比,這個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即便是劉備擊破了東吳的主力,進入了荊州。隨着他側翼的拉長,會遭到曹魏施加得越來越大的壓力。最終他的四萬多人是不可能抵擋住魏吳兩國的夾擊的,很難恢復過去的疆界。

那麼,劉備就應該將目標定爲拆散魏吳聯盟,重新恢復蜀吳聯盟。這是因爲孫權投降曹魏並不是真心,而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他一是爲了得到曹魏的援助,二是爲了給自己與蜀漢作戰免除後顧之憂。曹丕也看出孫權的意圖,他利用蜀吳的戰爭,對孫權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要求。

魏吳這種聯盟關係是十分脆弱的,到了戰爭後期,曹丕甚至向孫權提出了送他的太子來曹魏當人質的要求。可以想見,孫權君臣與曹丕虛與委蛇,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因此,在夷陵之戰剛剛結束,忍無可忍的孫權就和曹丕撕破臉皮,再次進入了戰爭狀態。

劉備要實現拆散魏吳聯盟的戰略目標,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只需要與東吳保持戰爭狀態就可以了。這樣劉備可以通過曠日持久的戰爭狀態,借曹丕的手段對東吳施加壓力,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也正是孫權最害怕的事,在夷陵之戰後,劉備駐紮在白帝城不退,孫權聽說之後感到十分害怕,派使者去向劉備求和就印證了這一點。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採取什麼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結果? 第3張

四、劉備、孫權議和可能達成的結果。

如果劉備和孫權採取外交方式來解決戰爭,最終會達成什麼樣的協議呢?我們可以預計,因爲雙方要求條件不同,雙方達成協議並不容易。劉備的條件將是歸還過去關羽掌管的荊州,只是也要歸還南郡和武陵兩郡。因爲武陵百姓依然對劉備忠心,南郡則是劉備的北伐基地,不可缺失。

而孫權的條件則是保有荊州,絕不會歸還寸土。可想而知,這樣的條件,雙方都不會滿意。唯一能夠解決爭端的辦法,就是在曹魏的身上做打算。那就是東吳配合劉備奪取上庸、襄樊,爲蜀漢重新奪取一塊北伐的基地。通過漢水交通線,劉備還是能夠從襄樊對宛洛發動攻勢的。

這樣,東吳就可以繼續保留南郡作爲自己的西方屏障。動物在滿足保留荊州的戰略目標後,在自身的安全得到保證後,就可以將主力調往淮南,繼續和劉備配合北伐中原。不過這樣的作戰過於困難,雙方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這種議和難以達成,剩下的就看東吳能夠在戰爭中堅持多久了。如果在戰爭狀態下,東吳頂不住曹魏的壓力,向劉備求和的話,很可能會同意劉備的條件,將南郡和武陵割讓給劉備。這種結果也是雙方都能夠同意的。

結語:

在夷陵之戰中,由於劉備對東吳的實力有所誤判,造成了他在作戰目標上的錯誤。他一心想擊破東吳主力,奪回荊州。事實證明,在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劉備的作戰目標是很難實現的。這樣,如果劉備能夠正視現實,在進入相持狀態的情況下,他就應該修改作戰目標了。

劉備應該把作戰目標改爲拆散魏吳聯盟,這就沒有必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只是對東吳施加戰爭壓力就可以了。如果孫權無法再忍受曹丕和劉備對他的雙重壓力,就可能向劉備求和。在這個時候,劉備就很可能兵不血刃地要回南郡和武陵,重新獲得對宛洛北伐的軍事基地,整個三國的形勢會發生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