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還是明君?

歷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還是明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還是明君?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關於歷史的紛爭非常之多,這正是因爲歷史沒有確切的答案,而對於歷史的記載卻是出入良多,正如史料記載中對於皇帝的評價,在明清兩朝時期就出現了很多皇帝嬗變的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數明英宗了,在明朝的官方正史中所記載的明英宗可以說是一個至善至美的英明君主,可是到了明清交替之際,關於明英宗的官方正史記載出現了轉變。

歷史上的明英宗是昏君還是明君?

這個時候的明英宗已經不再是至善至美的君主,而是被描述成了無功無過的忠主之君,不僅如此在正史的描述中,這個無功無過並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偏向了明顯的繼續惡化的形勢,也就是說明英宗的形象正在向着更惡劣的方向發展。

果然到了明朝時期在官方正史的記載中,明英宗的形象就徹底變成了一個無能的昏君,而且在明朝的正史記載中,明英宗沒有任何的翻身機會。

同一個君主,在不同的時期的歷史評價如此的千差萬別,這其中必然會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再加上明英宗的特殊身份,這其中的深意更是值得探究。

首先從明英宗自身的獨特性來說,他的君主身份就是一個影響因素,我國古代社會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也就是說國家的一切都可以依據皇帝的意願發展。

所以說明朝時期對於明英宗的記載是否受到皇權的影響不得而知,再加上明清交替又出現了王朝的交替,那麼清朝的統治者是否會因爲建立自己的形象而醜化前朝皇帝也不得而知。

綜合來看在這場形象嬗變的過程中,政治導向必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出現了一個“清廷詆譭明朝說”,從上述的猜測中也可以來說這個說法的由來。

以下就將從更加具體的各個轉變節點爲出發點,進一步闡述明英宗由一代明君嬗變成昏君的過程,以及“清廷詆譭明朝說”是否確有其事。

一、以明英宗爲例探析清朝君主由英主到昏君的嬗變形成

明英宗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名諱朱祁鎮,明英宗的政治生涯非常的玄妙,在八歲時年幼的朱祁鎮就繼承了皇位,可是這時的朱祁鎮還很年幼,並沒有執政的能力,於是就出現了太后以及“三楊”軍團聯合掌權的政治體制。

到了朱祁鎮成年以後,有了掌管朝政的能力以後又出現了“土木之變”事件,在這場平定叛亂的戰爭中明英宗不幸成爲了俘虜,之後又被釋放,回國後又被自己的景帝軟禁,最後通過“奪門之變”重新掌權,正是這樣一個傳奇故事也爲明英宗的政治生涯帶來很多褒貶不一的說法。

但是在明朝統治期間明英宗的形象還是被肯定的,這一點體現在爲英宗立廟,也體現在正史《明英宗實錄》中的記載,可是也正是這些才使得明英宗的形象在後面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1、明朝時期爲明英宗英主時期的原因探析

上述提到在明朝時期明英宗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尤其是在《明英宗實錄》中的記載,整體來說明英宗在《明英宗實錄》中的形象就是英勇、睿智、具有決策能力,具有一切英明君王的特點。

首先《明英宗實錄》中的具有決策力的表現在著名的“土木之變”事件之上,當然除了這次征戰之外,《明英宗實錄》中還記載了很多實例。

比如說朝廷的很多政務都是明英宗獨自做的決定,並且因爲這些政治決策使得明朝的發展得到了提升,但是有一點就是在《明英宗實錄》中刻意地刻畫了明英宗的決策能力。

上述提到明英宗在繼位之時才只有八歲,這個年齡時期並沒有獨立的能力,所以太后及“三楊”軍團纔是真正的掌權者,但是在《明英宗實錄》中卻鮮少提及。

尤其是“土木之變”的發起,在《明英宗實錄》中的記載就是明英宗主動提出的,但是王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沒有提及。

由此可見明英宗確實有決斷能力,但是並沒有達到《明英宗實錄》中所記載的那樣優異,《明英宗實錄》對於明英宗的記載存在着一定的美化作用。

而英勇和睿智也同樣有誇張的成分,明英宗能夠御駕親征“土木之變”確實表現出了明英宗的英勇,可是在《明英宗實錄》中將“土木之變”的失敗全全歸過於王振也有一定的美化明英宗成分。

所以說在明朝時期明英宗的形象確實是英明的,對於明朝的治理也是有一定的建樹的,但是還達不到至善至美的程度。

2、明末清初爲明英宗中主時期的原因探析

到了明中後期的時候對於明英宗的記載就出現了轉變,不再一味地讚頌明英宗,也不再像《明英宗實錄》一樣,爲了達到美化明英宗的目的而忽略了很多的真正史實情況。

在這時期對於明英宗的形象轉變成了功過相抵的中庸,而這個轉變的立足點就是上述提到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太后以及“三楊”軍團前期的輔政,另一個就是王振。

首先在這一時期對於明英宗統治前期的記載就不再像《明英宗實錄》中所記載的一樣,選擇了一定程度的忽略,而是重視了這一時期的太后及“三楊”軍團的作用。

如此一來自然就打破了《明英宗實錄》中稱讚明英宗整個正統時期獨立行政的說法,也就證明了《明英宗實錄》所記載的並非全部是真實史實。

另外對於明英宗形象影響最大的還要說很多史料記載中對於王振的評價,在《明英宗實錄》中所記載的王振是一個害羣之馬,是一個奸佞小人,把明英宗“土木之變”的失敗也歸咎於王振。

這時期的史料普遍情況也都認同其中對於王振的評價,但是不同的是在對王振提出批評的同時,也對明英宗做出了評價,對王振的評價越是抨擊,那麼對於明英宗昏庸也就越明顯。

因爲王振是明英宗非常寵信的臣子,所以說王振越是奸佞,就越是證明了明英宗聽信讒言,沒有賢明的判斷能力,這一點又一次打破了《明英宗實錄》中塑造的完美形象。

3、清朝時期爲明英宗昏君時期的原因探析

到了清朝時期對於明英宗的評價又一次急轉直下,從一箇中主形象落到了昏君之名,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對於明英宗的評價更是一錘定音。

乾隆皇帝對明英宗的評定爲始終昏聵、大權旁落,尤其是在寵信王振這件事情上,乾隆更是言辭犀利,說明英宗就是一個昏庸無道,使得皇權外流的無能之輩。

寵信王振確實是明英宗一生中最大的詬病,但是清朝修訂的史料中還提到了明英宗放縱曹吉祥等等其他的昏庸行爲,再加上明英宗因爲聽信王振的話使得“土木之變”大敗,自己也被俘虜數年,回國後又失去了皇位,這些事情無一不成爲了清史否定明英宗的理由。

但是這些評判也有失偏頗,雖然這些不對之處確有其事,但是明英宗在位期間也做出了很多的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治決策,比如說釋放建庶人、罷免嬪妃殉葬等等陋習。

因此可以說明英宗雖不至於至善至美,但是也不至於像清史所說的始終昏聵,用中主形象來形容明英宗或許纔是更恰當的。

二、以明英宗的嬗變爲例簡要分析“清廷詆譭明朝說”

由上述的史料來看“清廷詆譭明朝說”確實有理有據,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這個論據是不充足的,雖然在明英宗的人物評價上處處都體現了“清廷詆譭明朝說”,但是這只是個例而已,竟不是普遍現象,因此“清廷詆譭明朝說”是否真的存在還尚有疑問。

上述有提到宮廷正史的記載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政治而服務的,所以說比起歷史價值,它的政治作用或許更加的重要。

結合這一點來看,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對於明英宗的評價都不可能簡單地從明英宗自身出發,其中必然有着很多的政治因素存在。

首先就是鞏固皇權,明朝時期美化明英宗是爲了鞏固明朝的皇權,清朝醜化明英宗也是爲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因此政治作用在其中舉足輕重。

但是“清廷詆譭明朝說”這個說法用到其他皇帝身上又表現出了不適性,比如說清朝對於很多明朝皇帝的形象還給予了“平反”,反對民間醜化這些明朝的皇帝。

這樣看來清朝確實又沒有了詆譭明朝的意思,之所以會出現乾隆大逆轉明英宗形象或許只是出於一種維護皇權本身,而非是個人喜好導致。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明英宗的形象嬗變是一個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結果,並不是個人意願所導致,而明英宗的形象既不是《明英宗實錄》中的至善至美,也不是清朝時期始終昏聵這樣的昏庸至極。

明英宗的形象更貼合的還是過渡時期的中主形象,在寵信王振等奸佞小人上是昏庸無疑,但是也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優秀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