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蜀漢謀士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法正短板明顯:戰術奇才,戰略庸才

諸葛亮初出茅廬之時,就向劉備獻出了《隆中對》這份重磅的戰略規劃,使劉備如同醍醐灌頂,頓覺任督兩脈被打通,從而一舉扭轉了屢戰屢敗的頹勢,進而屢戰屢勝。《隆中對》也成爲了劉備集團的指路明燈。

而曾是劉備謀主的鳳雛寵統,也提出了可媲美《隆中對》的“襄陽對”戰略,其主要思路是將荊州襄陽作爲漢都,先攻佔東吳,然後再從合肥、樊城兩地北伐曹魏,進而一統天下。但可惜的是,寵統出師未捷身先死,導致“襄陽對”胎死腹中。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反觀法正,他雖然是劉備最爲倚重的謀士,風頭甚至一度蓋過了諸葛亮,但是,縱觀他的軍事生涯,我們就會發現,相對於諸葛亮、龐統,法正更擅長於謀一城一事,而非謀一國。

一、取成都:未卜先知佔先機鄭度說璋曰:“……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正。正曰:“終不能用,無可憂也。”——《三國志·法正傳》

建安十七年,劉備在與劉璋正式決裂後,率兵直取成都。此時,益州從事鄭度敏銳地察覺到劉備不僅兵力不足,而且存在軍資短缺、入川后所佔領的城池人心未附等問題,於是就建議劉璋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來拖垮劉備。

鄭度提出的堅壁清野戰術,可謂是打蛇打七寸之舉,一旦得以實施,劉備只有迅速撤退一條路可走,遲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因此,劉備在得知消息後,只好暫停進軍,終日憂心忡忡。

關鍵時刻,法正經過詳細分析後認爲,劉璋雖然是坐井觀天之人,但卻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州牧,對於勞民傷財之事,他是絕對不會做的。因此,法正斷定劉璋不會採納鄭度提出的堅壁清野戰術,並建議劉備加快行軍速度,以迅速拿下成都。

正如法正所料,劉璋不僅不採納鄭度的堅壁清野戰術,反而以“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爲由罷黜了鄭度。

但是,法正之所以能夠未卜先知,準確地猜出的想法,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爲他曾是劉璋的部下,對劉璋的性格瞭如指掌的緣故,並不是因爲他真的具有超能力。所以,這只是一次戰術上的成功,而不是戰略上的勝利。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第2張

二、進圖漢中:見微知著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衆往討,則必可克。——《三國志·法正傳》

建安二十年,曹操趁劉備在漢中立足未穩、無暇北顧之時,搶先進軍漢中,並很快便打敗張魯,拿下了漢中。隨後,曹操以“人若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爲由,否決了司馬懿、劉曄提出的乘勝進攻益州的建議,從而讓劉備逃過一劫。

曹操的反常舉動騙得了別人,卻騙不過法正。法正認爲,曹操之所以急於將主力撤出漢中,放棄了進攻益州的良機,一定是後方發生了叛亂,於是,法正建議劉備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即出兵攻打漢中。而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最終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

但是, “若無漢中,則無蜀”是軍事常識,通俗說兩者就是脣亡齒寒的關係。也就是說,劉備要想在益州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拿下漢中,因此,在曹操率先拿下漢中的情況下,劉備已別無選擇,必須進軍漢中死磕曹操,才能確保益州的安全。所以,法正雖然在選取進攻漢中的時機上,顯示出他具有超強的見微知著能力,但是,進攻漢中並不是創新性的戰略決策,而只是戰術策劃。

三、定軍山之役:計斬夏侯淵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三國志·法正傳》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無法攻克陽平關的情況下,在法正的策劃下,果斷改變作戰策略,突然向南強渡沔(漢)水,佔據了定軍山的有利地形。在這種情況下,曹軍已經失去了地利優勢,曹軍主將夏侯淵只好主動出擊,誓要奪回定軍山。

黃忠

但夏侯淵不是法正的對手。法正先是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猛攻東線的張郃,而在南線的夏侯淵派兵去救援張郃後,法正又採取引蛇出洞的戰術,將夏侯淵引出營盤。隨後,黃忠出其不意地斬殺了夏侯淵,此後,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劉備傾斜。

在定軍山之戰中,法正是劉備方的真正大腦,他一手策劃了斬殺夏侯淵的軍事行動,居功至偉。不過,這也只是一場戰役的勝利,而不是戰略上制勝。

綜上所述,法正的優缺點相當明顯,可以說,他就是戰術上的奇才,但卻是戰略上的庸才。正因如此,法正才無法站在戰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荊州所面臨的局勢,因此,他無法提前察覺出孫權對荊州的野心,自然也就無法未雨綢繆了。這,就是法正在襄陽之戰中失聲無策的原因之一。

“毒士”風格: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法正在行事風格上,與有“毒士”之稱的賈詡如出一轍,他們非常現實,也很冷血,不管在任何時候,他們都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鬆,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三國志·法正傳》

當年法正爲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賣主求榮,用出賣劉璋向劉備納了投名狀。由此可以看出,法正其人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只做出對他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賈詡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第3張

《隆中對》雖然是蜀漢集團的指路明燈,也是劉備的奮鬥目標。但是,《隆中對》戰略規劃的提出人是諸葛亮,而在當時,諸葛亮與法正是蜀漢集團中風頭正勁的兩個人,法正雖然“外統都畿,內爲謀主”,但是,他還是要受“股肱”諸葛亮的監督。也就是說,諸葛亮是法正的直接競爭對手。

荊州是《隆中對》戰略規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蜀漢統一天下必不可少的戰略要地,其重要地位等同於益州。但是,對於法正來說,保住荊州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增加諸葛亮的影響力,這不符合法正的個人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沉默就成爲法正的最佳選擇。

錙銖必較: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三國志·法正傳》

法正雖身居高位,但卻是個錙銖必較之人。往積極的方面講,他是個恩怨分明的人,從不讓別人吃虧,所謂受人滴水之恩,便以涌泉相報;但如果往消極的方面講,那他就是一個唯我獨尊,吃不得一點虧的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非常冷漠,永遠只會守住自己的一分三畝地,而從不會主動去幫助別人。

關羽與法正從未謀過面,因此,雖然同屬於蜀漢集團,但是,法正與關羽兩人之間卻沒有任何感情可言。對法正來說,關羽就是一個陌生 人,而不關心陌生人的死活,正是法正的性格特點之一。

所以,不管襄陽之戰的結果如何,法正都不會主動發聲的,因爲這不屬於他一分三畝地之內的事,除非是劉備親自來找他,他纔會出馬。但是,忙於稱帝準備工作的劉備卻一直沒有來找法正,於是,孤立無援的關羽在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的夾擊下,最終兵敗被殺。

結語

首先,法正雖然是一個戰術奇才,但卻是戰略上的庸人。這使他不能站在戰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荊州的局勢,從而未能提前察覺到孫權的戰略意圖,自然也就不會未雨綢繆。

其次,法正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他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只做出對個人最有利的解決方案。荊州雖然是《隆中對》戰略規劃中的戰略要地,地位等同於益州,但是,《隆中對》卻是法正最大競爭對手諸葛亮的傑作。在這種背景下,法正自然不會主動助攻諸葛亮,想盡辦法(前提是他能預判到孫權戰略意圖)去確保蜀屬荊州的安全。

法正爲什麼在面對襄陽之戰的時候毫無辦法? 第4張

再次,法正是一個錙銖必較之人。他在身居高位後,可以因睚眥之怨而殺人,也可以爲一飯之德而加以涌泉相報,最關鍵的,法正也是一個極其冷漠的人,他絕對不會主動去幫助一個陌生人。而法正與關羽從無交集,自然也就談不上有個人情誼了,在這種情況下,法正不可能去想辦法救援一個陌生人(關羽),這是他的性格使然。

所以,作爲蜀漢集團的第一謀士,法正在襄陽之戰中罕見地失聲無策,最終導致蜀漢丟失了戰略要地荊州。這既與法正戰略能力不足,以及他與諸葛亮是競爭對手的客觀因素有關,也與法正的性格缺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