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哪些原因導致的?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哪些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這是中國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節點,唐朝的繁榮有多耀眼,這場內亂就有多混亂,生靈塗炭,將領將領帶頭殺妻分食,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其根本原因在於節度使,唐朝的節度使不同於其他朝代,唐朝的節度使既有自己的土地,又有管轄的百姓,還有軍隊管理,另外還替朝廷徵收賦稅,這待遇直接相當於一個諸侯了,其實節度使管轄一處倒也還好,偏偏唐朝的節度使中安祿山一人就擔任三處地區的節度使,並且這三處地區還是互相接壤的,兵力加在一起共有20萬,這足以掀起波瀾了,而安祿山的身邊還有史思明爲其謀劃,安祿山即便是再愚鈍,也知道自己手握重兵的好處了吧。

但真要追究這其中的罪責,李林甫是引發“安史之亂”的關鍵人物,正是因爲他認爲文官只能獻言獻策,真正到了國家危難之際,親自鎮壓的還得靠武官,於是他建議重新啓用藩將,其實,李林甫的想法並沒有什麼錯,錯就錯在過度的放權,致使安祿山等外族部將成了唐朝的“主力軍”,但凡是一個眼界稍遠點的皇帝,都不會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權力只有握在自己手上纔是真的,當時唐玄宗在位期間絲毫沒有察覺到安祿山等人的勢力擴張。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哪些原因導致的?

如果說唐玄宗沒有危機意識,那便勉強說得過去,直到安祿山的狼子野心終究藏不住了,發動安史之亂時,唐玄宗仍是不以爲然,他以爲安祿山翻不起什麼動靜出來,還在沉迷於當他的“安穩”皇帝,唐朝之前一直處於和平盛世的狀態,別說是百姓們沒見過戰爭了,就連唐朝的將士們也從未有過實戰,而安祿山率領15萬人造反時,整個唐朝十分混亂,到處是百姓們慌亂的腳步和潰逃的士兵們,安祿山輕而易舉的攻下了河北。唐玄宗在看到安祿山攻下城池後,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指揮調度兵力去壓制安祿山,但凡唐玄宗能對安祿山造反行爲上點心,恐怕唐朝也不會遭此禍亂,唐玄宗不僅沒有結合前線情況分析戰況,反而一頓瞎指揮,不管是誰的諫言都悉數採納,唐玄宗也不知道什麼纔是有用的訊息,唐玄宗的“任性”指揮導致很多大將爲此折損,甚至在大敵當前,唐玄宗不顧青紅皁白給將領們冠上有罪的名頭,誰會甘心爲其效忠呢?

唐玄宗到底是一國之君,朝中大臣和天下的百姓們都在等唐玄宗的幡然醒悟,可是,到頭來天下人等到的卻是唐玄宗帶着親眷逃跑的消息,換作是任何一個人,恐怕也原諒不了唐玄宗臨陣脫逃的行爲吧,於是,將士們在馬嵬坡發動兵變,將楊貴妃等人盡數殺了,太子李亨登上皇位後,安史之亂才迎來了轉機。說起這轉機不得不提起張巡,所有人都在潰逃時,只有他堅守陣地,張巡本是河北清河縣的縣令,但由於清正廉潔,受到排擠後被調到河南這一偏遠的地方,安史之亂一經發動,很多縣令早已帶上行囊逃跑了,而張巡所在的真源縣也面臨被侵佔的危險,真源縣的太守爲求自保還讓張巡前去迎接叛軍,張巡當然不肯當這個叛徒,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他帶領士兵堅守真源縣。

真源縣終究是一個縣城,兵力統共加起來才兩千人左右,沒等張巡等人抗擊叛軍,雍丘縣令令狐潮已經投降,反過來抗擊唐軍,並且還抓了不少人,甚至要全部殺害,張巡在聽聞此事後,當即帶兵前去營救,刻意製造混亂,讓令狐潮的人自亂陣腳後,張巡趁機攻入雍丘縣,還將令狐潮這個叛徒趕跑了,後來張巡等人前後換了三次陣地,最後一次陣地則是“睢陽之戰”,爲何說是最後一次陣地呢?河南被佔領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使張巡帶兵堅持守住這些陣地,大大小小的戰役大多都取勝了,而睢陽最終被叛軍攻破,張巡落得一個城破人亡的下場。

唐朝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張巡以七千左右的兵力堪堪殺死叛軍12萬多人,竟真做到了堅守河南陣地,十個月的時間裏叛軍始終沒有攻破河南,不過這場戰役可不像表面那麼風光無限,張巡所率領的士兵人數本就少,再加上長期打消耗戰,糧食成了士兵們最短缺的問題,只要叛軍一圍城,那麼城內的士兵們就沒有糧食供給,眼看士兵們一個個體力不支,都已經到這個節骨眼上了,張巡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殺了自己的妻妾們,然後分給手下的將領們,後來士兵們也陸陸續續殺了自己的奴僕、包括城中的老弱病殘皆無一倖免,要是抓到叛軍,士兵們更是能飽餐一頓,在不知不覺中士兵們足足吃了3萬多人。

張巡爲了抗擊叛軍,不惜殺害自己的妻妾,就道德層面上來說,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張巡的做法,但張巡爲了國家大義犧牲個人,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正是因爲張巡堅持了十個月,爲唐朝平定叛亂爭取了時間,這才結束了安史之亂,張巡被唐肅宗追封爲鄧國公,誰也無法評定張巡的選擇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只能說戰爭無疑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