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清明節是何來歷?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歷史上清明節是何來歷?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清明最初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對農耕時代的先人來說,清明的到來就代表着氣溫正逐漸回升,快要到播種的季節了。

也就是說,它與寒食節在起初並不是同一個節日,只是隨着時代的變遷,由於這兩個節日在時間上非常相近,兩個節日就漸漸地合二爲一,融爲一體了。

此外,清明節還融合了上巳節“祓禊”、“踏青”等的習俗,因此而又“踏青”之習俗的流傳。

寒食節忌火,古時候在這一天,人們都要食用冷食,對先人致以哀思,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坐上王位,與人聯手毒害了太子申生,申生死後,爲了消除後患,驪姬便把目標轉向其弟弟重耳。

重耳被迫出逃,在四海流竄。

流亡期間他看盡了世間人情冷暖,吃盡了生活的苦頭,之前追隨自己的人數不勝數,但一旦他遇了難,曾經那些趨炎附勢的臣子們便離開將其一腳踢開。

到最後,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與自己相隨。

這裏面,有一個叫介子推的人。

歷史上清明節是何來歷?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一次在逃亡的路上,由於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銀兩,重耳跋涉千里,逐漸體力不支,以至於餓的暈了過去,介子推見狀,忍着劇痛,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生火將肉烤熟,遞給了重耳吃。

重耳發誓,倘若自己日後東山再起,定不能虧待這些與自己患難與共的人。

天無絕人之路,在時間的磨礪下,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他登位執政之後,對先前與自己在逃難路上顛沛流離,不離不棄的忠臣一一予以重賞,卻忘記了最有恩於自己的介子推。

有大臣看不過眼,斗膽在重耳面前提起了介子推,他才幡然醒悟,心中又羞又愧,懊悔不已。

於是立馬派人去請介子推入朝,想要給予其厚重的獎勵。

當差的人去了介子推的門前幾次,卻三番五次的吃了閉門羹。

無奈,晉文公便親自去請。

這次,對晉文公已經完全失望的介子推,揹着年邁的母親躲進了山裏。

晉文公派軍隊經過漫山遍野的搜尋,都沒有發現介子推的蹤影。

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晉文公身旁有人建議道: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

急於見到介子推的晉文公竟採納了這荒唐的建議。

大火連燒了幾天幾夜,衆人盼了幾天幾夜,然而,等火燒盡了,仍然沒有介子推的蹤影。

歷史上清明節是何來歷?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第2張

上山一看,介子推抱着自己的母親已經在一棵柳樹上燒死了。

在樹洞的深處,塞着介子推以血書寫的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讀罷,晉文公對着介子推的屍骸悲痛不已,仰天長嘯,而後將這首詩小心的保存了起來。

厚葬了介子推和其母親之後,晉文公在山上立了介子祠,爲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晉文公半生奉行着介子推的遺願,晉國百姓在其統治下都能各司其職,安居樂業,慢慢的人們紀念介子推的習俗便代代流傳下來。